这一年解放军干了些什么(2000年)[中]--- 漏斗子(转载)

哈哈库 110 0

  先补 第7篇,上次漏掉了:

  这一年解放军干了什么(七)空海陆三军协同演练

  空军、海军、陆军三军协同演练,有几台好戏。但我国现有的大军区虽然将空军军区和舰队司令列为编制副司令,也就是军区空军司令和三大舰队司令兼任所在大军区的副司令(注意还是陆军“大”)。但实际上,大军区平时仍然只是地区的陆军总部,指挥不动同军区内的海军或空军。因此空海陆军平时还是隔着山,协同训练没有体制保障。

  现在海军与陆军、空军与海军或陆军的协同演练,要么就是由总部安排的“战区”级演习,要么就只能是不同军种部队之间自己提出的合作,签订协作合同(《合同法》中还没有这类合同,还无从法制化)。军队如何打仗还是在靠一纸合同“自愿组合”,这恐怕又是一个中国特色!军队高层作战思想,落后的真是有些可怕!

  军队的改革,这十几年来,除了裁人缩编,后勤改联勤,涉及作战指挥的体制上重大改革措施几乎没有。但这一套旧体制,阻碍三军协同训练,平时不练到战时如何进行“诸兵种联合作战”?“立足打得赢”不仅是练兵目标,也应该是改革军事体制的目标。

  我国现行军队体制的特点是:

  “大陆军”:海军和空军作为一个军种级别只等于一个大军区,这在全世界绝无仅有;总参作为主管军务总部行政单位(我国国防部虚设)大部分只能仅与陆军有关,如兵种部、陆航局等;三总部头头都是陆军出生(只有刘华清一任海军算冒了点尖);

  “全能军”:现在社会上在改革“企业办社会”,军队办的“社会”却是红红火火,办专业的文艺团体、运动队、电视(中央台七频道)、广播(海峡之声)、电影厂、学校(办军官学校无可非议,办医学、外语、体育、文艺、兽医等通用类职业学校不应该)等等,简直无所不办,少将演员、大校专业作家、上校领队恐怕只有中国才有。看看那穿着军装的人拍的电视剧《波涛汹涌》,尽是三角恋爱糟蹋军人,武器知识一点没有,拍的飞机镜头竟是地面是SU-27,起飞时变成J-7,到了空中成Q-5,西洋镜似落地的是J-8II。这些人应该统统裁掉!

  “业余军人多”:二百五十万吃军饷的人中,到底有多少是属于与打仗有关的职业军人,鬼才知道!象管民兵、征兵的武装部、军分区完全可以归于地方政府,由地方政府承担国防动员职能,在政府编制内设立国防动员局(或厅),缩编省军区赋予其预备役部队和地方部队的日常管理和训练职能,能够真正做到“精兵”,将国防经费用到真正的职业军人身上去。总之,不应让纳税人花钱养那一大帮“业余军人”吧?

  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每年的人代会上都有“一府两院”(国务院和最高法院、最高检察院)向大会作工作报告,接受人民代表监督,唯有中央军委从不向人代会作报告(同理,中共中央军委也不象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纪委那样向党的代表大会汇报工作)。根据我国的宪政体制,军委与国务院、最高法院、最高检察院并列的权力机关,都必须接受全国人大的监督。但现在军权成了一个于体制外自立的一个独立王国,行使国家权力、花人民的钱,人民却管不着,岂非咄咄怪事?军权本来是行政权的一部份,各国都是由政府中的国防部行使该权力,毛泽东时代国防部也是有实权的,政府首脑是可以“总理”军务的,一直到现在人们都习惯把北海后面的三座门称“国防部大院”(现军委)。现行的“军委”独立体制完全是为了邓小平“退而不休”设计的,军权与国家最高权力分离,文职人员只有军委 能管军队,人民军队成了 的“家丁”。这样的制度即使按“党指挥枪”来衡量也是有问题的,军权同样与党的最高权力分离,党中央军委成了与党的中央委员会并列的另一个山头。这个问题是关系到国防和国家最高权力安全的最大军事问题,注意的人少,我就在这里插几句,有点离题了。

  14、赖征宇师长与郝延兵大校联手,在敏感海域玩空海一体战

  第22强击机师与北海舰队驱逐舰2支队经各自上级批准,签订了一份协作训练的合同,根据合同7月6日-7日这两天两支部队在敏感海域演练空军和海军协同作战。

  第一次联合训练,都想在合作对手面前为本军种露脸。郝延兵支队长率领的全部是经过全训的“一类舰”,由113舰一马当先;赖征宇师长则亲自驾机参加“战斗”(赖师长很无奈手里只有Q-5),两天内出动飞机150多架次。

  7月6日下午,第22强击机师的强击机分别以单机、编队和集群,从不同方向进入舰艇编队上空,时而临空俯冲,时而左右盘旋;舰上导弹、火炮一次次瞄准空中目标,舰艇编队同时进行各种战术机动。于是乎,空中战机呼啸临空,轮番对驱护舰编队俯冲突击;海面上各种战舰同时开火,导弹、舰炮轰鸣,一场大规模舰机攻防对抗“杀”得难解难分。

  我们的舰队区域防空能力差,面对空中集群攻击在视距内还有编队的几十门防空炮可用(113也就只有两部炮瞄雷达最多对付四个目标),但如面对视距外空舰导弹的饱和攻击,那每艘最多的26枚(即052型,051型如改装海红7,备弹只有16枚)防空导弹也无法保证舰队的空中安全。应该多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弥补防空能力的不足。

  在海上训练多年的驱逐舰2支队的官兵,都是第一次见到有这样多的飞机进行舰机协同;航空兵师也难得有这样的大型舰艇编队来配合海上训练,双方都表现出极高训练热情。他们先后演练了海空协同通信与舰机识别、航空兵海上侦察和相互引导通报、驱护舰编队紧急召唤航空兵进行空中掩护与支援等内容,突出了新“三打三防”、联合攻击敌舰艇编队等“重头戏”,探讨了在基地防御作战中驱护舰编队与航空兵共同构筑防空屏障等新课题。

  海军驱逐舰2支队和空军第22强击机师驻地靠近,过去囿于现行体制下老死不相往来,这次演习是两个部队的主官出于军人的责任心,大胆突破军种局限,主动协商搞起来的。这是海空军的自愿组合,如果没有主动积极性呢?

  15、空1军与第16集团军并肩,共演空地一体战

  空军与陆军的空地一体战,则是在长白山区展开的,主人公是空1军与第16集团军、吉林省军区。

  三方为适应联合作战的共同需求,建立联合战役训练协作区,从陆空协作训练发展为陆空协同演习、联合演习。他们按共同的演习课题,共同设置演习内容,共同导演作战行动,共同研讨演习收获和不足,使陆空双方都经受了联合作战的锻炼。

  他们的目标是把“同训”渐进为“共演”,提高联合作战的能力。经过近两年的探索,逐步形成了“同训”经常化的制度和内容。协作区三方相互讲课,介绍各自对联合作战的理论研究成果;相互见学,介绍各自部队的编成、任务和装备情况;相互交流战法研究成果,共同探讨陆空联合作战理论、完善联合作战方案;三方共同研究制定年度联合战役训练计划,较好地解决了联合作战演习形式、自动化指挥手段、联合指挥所的组成等重点难点问题,并贴近实战研究确定联合作战演习课题和训练内容。

  1999年6月,第16集团军牵头,以陆空联合反击战役为课题,摸索在未来联合战役作战各方指挥员和机关的指挥程序、作业内容和方法,提高宏观上谋划战役的能力;同年11月,由空1军牵头,针对空袭与反空袭组织了首长机关联合反空袭作战演习,采取集中统一使用陆空防空力量,重点演练战场信息对抗、要害目标防空、抗“敌”远程火力打击等课题,强化联合反空袭作战的基本战法。

  这种在“同训”基础上一家牵头、三方“共演”的做法,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了组织联合战役训练的方法和体制。但这种没有体制保障的诸兵种联合演练,最多是战术性,要达成战略背景的协同演练,没有体制保障是不可能的。

  16、威慑陈水扁,南京战区大规模登陆作战演习

  那边厢,台独头目陈水扁上台,老是吞吞吐吐、遮遮掩掩说些“暗独”的话;这边厢,就晃两下拳头,示以警告。

  7月份这场“晃拳头”的三军渡海登陆演习有南京军区组织战区内的海空陆三军(不知有没有二炮参加)多支部队,在北至连云港、南到东山岛外的万里海岸线展开。参加这场演习的正规部队人数达十一万之众,另还有二万多预备役军人和武装民兵。

  在连云港,由江苏省军区征集的30余艘大吨位民船,载着179摩步旅官兵和重型装备,驶向波涛万顷的黄海海域,展开连续两昼夜的航渡和战术技术训练。

  在浙东沿海,刚换装不久的第1机械化师在空28师Q-5B的协同下,实施新战法登陆。先由Q-5B实施对“敌”滩头阵地和工事连续攻击,然后两栖装甲战车组成的突击营抢滩上陆,展开了攻打“敌军”支撑点和夺取纵深要点的“激战”。他们采取“小群多波、互相掩护、交替抢滩”的战法,实施行进间射击,接连摧毁滩头地堡火力点,掩护首波两栖坦克冲上海岸,抢滩登陆成功!

  第一阶段,海军东海舰队出动潜艇、大型水面舰艇,在海航4师的协同下演练布雷和封锁,出动了两艘051型驱逐舰,全部8艘053H2G型和053H3型护卫舰也都出海(不是同时),两艘“基罗”与国产潜艇混合编队承担布雷和封锁任务。第二阶段演习,由水面舰艇和海航掩护,第65陆战旅(“洛阳营”所在部队)与南京军区特种兵大队联合进行渡海登岛作战,进行综合输送演练。在演练中,按照国防动员体制的要求,研究和摸索民用运力和交通保障力量的动员、征用和使用方法。

  在福建沿海,第31集团军第86、91摩步师、第92摩步旅以及福建省军区第11海战旅全部被拉到沿海一线展开海上练兵,在蜿蜒千里的海岸线上,构成了一幅场景壮阔的海上练兵图:第91师万余官兵在惊涛骇浪中编队武装泅渡,前不见首,后不见尾;两栖装甲旅在潮涨浪涌的复杂条件下,航渡抢滩登陆;海战旅以排为单位乘坐登陆艇(有一个营是坐征用的平底运沙船和渔船)跟随装甲旅后登陆巩固滩头阵地;第86师的数千名汽车驾驶员在海上操舟驾艇,苦练多种输送能力;军直属通信团在艇上快速开设电台,保障海上“动中通”……

  江苏民兵配合主力部队在高技术战场上大展身手:民兵炮兵分队的制“假”效果逼真,假导弹竟骗过国外高空侦察卫星;民兵护桥分队在科技练兵实践中,摸索出一套以打、骗、阻、扰、迷为手段保护江阴长江大桥的战法;民兵通讯分队利用各民用军用通讯设施承担战场联络任务,并对遭敌破坏的通讯线路进行紧急抢修。

  上海警备区则率先组建了全国第一支民兵防空导弹分队(装备的居然是LY-60!),在上海现有的防空力量中,民兵高炮占了百分之七十;有上海数据通讯局、华东计算机所、上海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众多硕士、博士组成的预备役信息战分队也首次走上演习场公开亮相,显示高科技条件下的新的国防动员力量。

  适应打赢现代战争的需要,南京战区也不忘传统战法,突袭战、破袭战、破障战、麻雀战和气象战等各种战法也配合高科技装备作实战演练,并在演练中“深入敌后”,出奇制胜;诸兵种协同,兵民辅助,从而确保“登”岛作战时“登得上”、“站得住”。

  这幅演习图有没有作“秀”的成分?各位自己去评价吧!

  这一年解放军干了什么(十一)预备队北海舰队找事干

  24、昔日的“海上卫戍区”北海舰队,打台湾倒成了预备队

  从五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末,北海舰队无论是舰艇吨位及其先进程度,一直三大舰队中首屈一指的。因为在朝鲜战争以后,我们的防卫重点一直在北部。北海舰队作为唯一的一支北部舰队,防区内有首都的海上门户,义不容辞的担当起“海上卫戍区”的角色。苏联解体后,南海告急、台海告急,海上防卫态势急转南下,南海舰队、东海舰队的地位突现,一个要在南海对付东南亚,一个要对付台湾,目标明确,战备也很有针对性。近年来,北海舰队除获得112、113两艘051G型驱逐舰外,护卫舰、常规潜艇都没有得到更新,买来的“基洛”级潜艇、现代级驱逐舰全给了东海舰队,最新的国产驱逐舰167舰也到了南海舰队,039也没有北海舰队的份,虽然核潜艇支队基地在北海舰队,但榆林和定海的洞窟停泊地投入使用后,青岛已不是唯一的驻泊地点,北海舰队早已没了核潜艇的垄断地位了,更何况核潜艇一举一动有军委直接调度,舰队也就负责训练而已。

  那么,北海舰队应该干什么呢?

  所幸我们海军先进舰艇少,三家一分成了稀粥,那一家单打独斗都不行。这样一来,北海舰队倒成了海军的战略预备队,练的功夫既要有东海的,还要有南海的,到时哪里有事都可能少不了北海兄弟。

  北海舰队的驱护舰支队首先联合空军练起了“海空一体战”,前面已说过,这里略过不表。还有就是练夜战,尤其是夜间防空与反舰(是不是将来打台湾要在夜间开战?)。在单舰千里机动、编队合成演练的基础上,进行了夜战考核,这次训练考核是一次夜间复杂气象条件下的实战性考核,是近年来我海军导弹驱逐舰夜战水平较高的一次。11月12日,在北纬36°、东经123°黄海海域,寒风四起,夜色如墨。突然,一枚导弹从海上呼啸而出,划向天际,如闪光的利箭撕开夜幕,奔向目标,113号导弹驱逐舰上的鹰击反舰导弹首先开场。紧接着,海面上各种战舰同时开火,导弹、舰炮轰鸣,一场大规模“敌舰”围歼战“杀”得难解难分。针对现代海战防空作战的重要性,编队根据“敌”“我”双方的舰载武器特点,运用“田忌赛马”博弈论,对113、105、109、110等作为分编队的“领衔主演”,对各舰的防空、反潜和反舰作分工(可惜囿于体制潜艇没有参加),训练并总结多种队形的有效防空区域和反舰阵位,扬夜战中我之长,“敌”之短,验证了多种夜战战法。

  面对舰队051型驱逐舰服役期长的现状,海军决定对部分舰只进行改装。将改装后的051型与新型导弹舰实行混编,强化编队的夜战能力,这是北海舰队驱护舰支队针对装备现状所采取的一条有效对策。对如何打赢未来战争中的夜战,把夜战当作导弹驱逐舰编队全武器全功能全程作战的突破口,这是舰艇官兵对于夜战训练重要性的共识,也是近年来不断探索的课题。导弹驱逐舰编队在训练和实际使用中,重点设置夜间战术情节,穿插夜间实兵对抗,都注重体现高技术条件下夜战内容,体现以劣胜优的训练方针。演练中还摸索总结出静态与动态、主攻与佯动、欺骗和反欺骗的使用方法,使舰艇的电子战能力保持在较高水平。

  25、水上飞机独一家

  海军航空兵2师有海军独一家的装备“水轰5”的飞行团。由于这一型飞机比较老旧,这支部队也逐渐被人遗忘。但对于布雷、水面目标侦察,侦察飞机还是有优势的,在我舰艇反潜能力薄弱的情况下,水上飞机的反潜也是可以一用的。作为海军航空兵唯一的一支飞行团,虽编程上属于北海舰队,但作战范围却是全国的海空域。

  为最大限度地发挥国产水上飞机机动性能好的特点,提高水上飞机的远程机动作战半径,今年上半年,该团决定向水上飞机的最大性能极限挑战,组织自部队组建以来从未尝试过的大航程训练。大航程训练的危险性很大,面临着航程远、强度高、没有备降场以及飞机装备性能局限大等困难。为了突破这一系列训练难题,从年初开始,该团党委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选调最优秀的机长和领航、通信、机械等部门的精兵强将,组成“01”号机组,对各种训练、保障预案一一进行了论证。为防止在应急放油中,因油喷到机体上引起静电起火等险情,他们设置了6种特情处置方案。在上级机关和友邻部队的支持下,他们重点解决了机载雷达、通信、充氧等问题,并对放油系统、通气系统、电路系统等进行了重点攻关。仅仅三个月,他们就完成了从论证、改装到地面、空中放油试验。

  针对对台作战“封”的需要,该团还进行了港口布雷演习。演习开始后,团长魏明军驾驶载满油量的国产水上飞机,按计划从本场海域起飞,爬升至6000米的高度,连续飞行8.5个小时,跨过数个空域,航程数千公里,成功地完成了对“敌”大型水面活动目标侦察、对“敌”港口布雷等战术课题演练,填补了海军航空兵水上飞机远程训练的一项空白。

  在反潜,他们不但进行跨海区训练,而且还跳恶劣天气条件进行演练。7月下旬,黄海某海域波浪翻腾,战鹰轰鸣,带实战背景的前沿探潜演练正在进行。飞机经过长途跋涉,到达预定海域打开声纳,两架飞机一组,训练在不同气象条件下的探潜技术。这次演习,飞行团首次创下了连续探潜海域X百平方公里的历史记录。通过对老飞机的潜力挖掘,使水上飞机团的大航程机动、布雷以及反潜能力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26、海天巡逻兵,与美机空中斗法

  在胶东半岛驻守着海军航空兵的一个侦察机团(应该属于海军直属7师的),他们担负着全国12海里领海线上空空域巡逻侦察任务。

  今年2月春节前的一天,美国挑衅性地把游弋在太平洋的一艘航空母舰调向中国黄海某海域,先进的战斗机编队起起落落,在中国领海边界线上空肆无忌惮地打“擦边球”,向中国海空发威。上午9时左右,海军航空兵某侦察机团隋洪地机组奉命起飞,驾驶某型巡逻侦察机(不清楚何种机型)迅速飞向巡逻空域。约10时05分,耳机里传来指挥员声音,“海猫!海猫!xx空域,有外军战斗机骚扰。”“海猫明白!”10时30分左右,机组人员发现美军战斗机编队。机长隋洪地环视四周后调整好航向,暗喝一声“乖乖,底下还有一艘巨型军舰”。外军飞行员看到中国领海一侧飞来一架蓝白相间的巡逻机,居然对阳光下熠熠生辉的“八一”军徽毫不在乎,大胆地玩起花样来,时而横滚,时而倒飞,时而俯冲,时而跃升,高难动作一个接一个,且越做越花哨。素有“海军功勋飞行员”之称的团长隋洪地,看到美国飞机居然敢在家门口放肆,一团怒火在胸中升起。他侧身看了看怒目圆睁的战友们,蹬舵、推油门,小心地拉近与外军战斗机的距离,并大胆加入编队一侧,与之保持着队形飞行。突然,外军有两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逞能地脱离编队,机头一抬串到我机上方,并得意地向中国同行摆手调侃。隋洪地见状瞄准一个间隙,熟练地拉杆、收油门,更加大胆地把飞机斜插进外军编队,补上脱离机群的2架战斗机的空缺。外军战斗机编队出现了轻微的骚动,一会儿他们不约而同地做起动作,想把巡逻机挤出编队。中国飞行员也不是吃素的!想把我们挤走,没那么容易!只见隋洪地动作一紧,索性把飞机更往里靠了靠,机翼近得可以用肉眼目测距离。外军飞行员看到相距7-8米处的我巡逻机那硕大的机翼,变得紧张起来,生怕一失“足”成千古恨,飞行变得被动起来。两军对垒,勇者胜。隋洪地抓住战机,主动调头“押着”编队向外军巨型军舰上空飞去,对这艘“不速之客”来来回回“检阅”了足足8分多种,照相、测频侦查了个够。差不多了,隋洪地机组,瞅准 一个机会,以一个漂亮的战术动作,机身一沉离开公海飘向中国领海上空。11时25分左右,隋洪地机组顺利返航。

  近年来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在南沙动作频频,为了获得最新图片资料,侦察机团奉命飞南沙。在飞行前的准备中,气象部门介绍南沙风多、云多、雷多、雨多,而且变化快、无规则。从航图上看,南沙距离内陆上千公里,空中巡逻地段大多在远海空域,不仅没有导航台的引导和地标的参照,而且得不到准确的气象保证,安全飞行只能靠机组人员的丰富经验应变和密切配合。战鹰按照预先划好的航线平稳地飞翔在海天之间,50分钟后穿过了西沙,跨越了中沙,飞到了南沙空域。突然天空阴暗下来,只见飞机前方窜出一块东西长达几百米的巨大浓积云,而且云层里大雨倾盆。机长隋洪地两眼瞪得溜圆,只见他蹬舵、拉杆,竭力改变着飞行状态,但是云层面积太大,飞机已无法绕过。“咔嚓嚓--”一声炸雷响过,飞机瞬间进入云海和大雨中,犹如一叶扁舟航行在狂涛之中,上抛下跌,左摇右摆。此时稍有不慎,战鹰就可能失速坠毁。面对死神的挑战,雷达员张昌宏两眼紧紧盯着雷达屏幕,专找云层的薄弱点,准确把观测到的云层方位、厚度报告机长;领航员李光辉口令干净利落,及时修正航向做好规避引导;机长隋洪地双手紧紧地握着驾驶杆,参照各种仪表指示数据驾驶飞机时而上升,时而俯冲,时而左转,进而右绕,机智地在翻腾的云海中寻找缝隙,经过近百次的左冲右突,战鹰终于冲出了层层云海。飞机向下俯冲,刚刚与死神接完“吻”的机组人员欣喜地看到祖国的南沙岛礁,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南海墨绿色的波涛中,秀丽壮观,一种神圣而庄严的情感在他们的心中油然而生。珍珠般的岛礁逐渐放大,机组人员迅速展开拍摄。这次巡航首次拍摄到了大量南沙云图资料和南中国海上远离祖国大陆的大多数岛礁的方位、大小。

  这一年解放军干了什么(十二)中国军舰绕日本

  27、东调232居然绕着日本走了一圈

  大概是从五月份开始,中国海军的海洋调查船、侦察舰频频出现在日本周边海域。5月14日中国一艘情报搜集舰(东调232舰)史无前列的穿越本州与北海道之间——被日本视为“内海”的国际水道——津轻海峡;7月中国另一艘“海洋调查船”又环绕日本一周,更令日本恼火的是,就在冲绳进行G8会议日本满面春风做东道主时,又来了一艘中国“海洋调查船”在冲绳水域附近作“调查”。据传日本派两艘“春雨”堵截骚扰,结果被中国派出的两架“飞豹”和一艘051型(舰号不清楚)赶走。为此日本执政的自民党决定暂停向中国提供172亿日元贷款,即将访华的河野洋平外相也要来和中国讨论双方在一些水域的归属问题上存在争议。

  中国调查船去日本附近水域干什么呢?

  尽管有种种猜测,从双方关系的焦点看,毫无疑问是为了两国存在争议的对东海海域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划分。国际上对相邻国家海域资源的划分,有两种划分法:一是均等线划分,即以中线为界一家一半;二是按大陆架自然延伸的低谷为界线。东海海域是中国大陆架的延伸段,按第二种划分日本肯定要吃亏,这也是日本七十年代以后死死抓着钓鱼岛不放的原因。因为钓鱼岛坐落在大陆架延伸线上,如归日本,双方就无法按“大陆架划分法”分两国的专属经济区,如改按“均等”分日本则可多拿几十万平方公里的海域。所以,钓鱼岛的意义不在于几个荒岛,而在于可以获得大块的海洋领土。

  虽然按大陆架划分法对中国有利,但中国在邓时代抱着“搁置争议”让后代去解决的思路,竟然没有对东海大陆架资源及其海底地理构造作过一星半点调查。如果双方要谈判解决争议,日本要中国拿出一份东海大陆架地理构造图,我们都拿不出来!外交部的那些龟孙子们,就知道拿日本人的钱访问、出国、留学,腿软嘴软蒙混了事,用日本替代战争赔款的日元贷款向中央交差,两头抹油,对于东海大陆架这么一个重要的议题,居然没有专门的人和机构过问。

  一九九九年,日本的“新防卫指针”浮出水面,那欲盖弥彰的“周边事态”敲了中国领导人一棒,面对中国要其解释“周边”的含义吞吞吐吐,中国领导人开始惊醒。江核心也确实是从“两国论”和南大使馆被炸事件,感到台湾一战已很难避免,而防日防美又是攻打台湾能否致胜的关键。铁幕般的决策体制下,外界很难知道政府究竟以什么对策回应。

  从频频出现在日本附近公海水域的调查舰看,中国是从划分两国大陆架和海洋专属区入手,使中日纠纷浮出水面。这样一来将钓鱼岛归属摆到台面,因为划分两国海洋领土,钓鱼岛是绕不过去的;二来中国石油紧缺,确实想将大规模的海洋石油开采从南海、渤海扩张到东海、黄海(现东海黄海只有近岸开采);三是为海军战略的改变提供物质条件,因为中国海军要冲出第一岛链的障碍,南面是东南亚、中间是台湾,北面就是日韩,搞清日本海域周围的水文地理,为海军水面和水下舰艇将来出击,提供情报资料;四是达到警告日本的作用,日本现在以日美联盟为基石,西联印度南拉东盟,急速扩展海空力量,野心不小,中国过去警告是光说不练,这次舍得放弃几亿美元的日元贷款,敢在日本头上来一家伙,还是很有魄力的。

  当然这次海洋调查与开辟潜艇水道也有关系。攻台时潜艇堵截航母或在台湾东部实施封锁、登陆,那一带水域也是需要熟知的。这次东海舰队的“东调232”用的系统软件,就是国家海洋局最新开发的,可以做一千米深的洋流层分析。联系093型有六百米的潜深,调查船去那里也不能说与军事目的无关。

  正如有报纸评论的,解放军海军舰船到日本海以及津轻海峡进行侦测作业,有着极为不同寻常的含义。这在向来把日本海视为内海的日本,自然引起相当大的震撼。尽管津轻海峡为国际水道,各国船舰均有无害通过的自由航行权,但解放军海军的这一行动,不仅证实中国海军作战能力已有大幅提高,而且表明中国海军正由沿海防卫型向远洋进攻型的转变。统一台湾,保卫三百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中国需要有一支强大的海军。祝愿人民海军早日成为远洋海军,走向蔚蓝色!

  28、167舰横跨印度洋,意义不一般

  今年海军还有一件值得一提的事,就是应马来西亚、坦桑尼亚和南非的邀请,赴三国访问。这次由167舰深圳号导弹驱逐舰、南昌号综合补给船和舰载直升机组成编队,7月5日从南海舰队的湛江基地出发,历时65天,航程16000多海里的远航,这是人民海军首次航涉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三大洋,尤其是横渡印度洋,走出了人民海军向西出击的第一步,通过好望角、访问非洲,国产167舰经受三大洋的考验,说明人民海军已具有远航的能力。下一步,期望什么呢?就是要有远洋作战能力!

  在南海舰队向东驶出不久,8月20日,由北海舰队113导弹驱逐舰和575综合补给舰组成的海军舰艇编队,解缆启航,由青岛前往美国夏威夷、西雅图和加拿大温哥华进行友好访问,航程14000海里,历时53天。

  近几年来,海军的出访明显增多,这对积累经验最终建立远洋海军是很必要的。只要有可能中国海军应该更多的走出去。

  十年陆军,五十年空军,一百年海军。人民海军任重而道远。

  这一年解放军干了什么(十三)陆上态势“东进西守”

  29、西部备战回击印度挑战,高原大练兵

  由于台海形势微妙,国内和国际社会都把眼光放在了东部。在台湾问题解决以前,中国也只能实行“东进西守”策略。如果说东部是中国的胸膛,西部则是我们的脊背,双手出拳只能保前胸,脊背挨打更难防。西部重要,不能忘记西部,开发西部同样不能忽视西部的国土防御。按照写字习惯由左到右,也应该先说西部。所以陆军就从西说起。

  西部接壤的诸国家中,西北部有“上海五国”机制以及与中俄、中哈等的边界条约,比较平静;中巴友谊更是“源远流长”,不会有事;阿富汗内战都打不完,最多有几个“阿里巴巴”兄弟窜过来与“疆独”分子联手搞点小打小闹,成不了大气候,新疆我们有两个武警总队(自治区和建设兵团)和一个武警机动师(八六六零部队),治内乱足够。

  唯有印度把矛头直指中国,需要严加堤防!印度从核爆炸开始,不管它内心是如何想的,但在国际公开场合,多次叫嚣:要对付来自中国的威胁。其国防部长费德南尔斯,明确说印度的主要威胁就是中国,印度也在把“地区性有限威胁”战略对象由巴基斯坦转向中国。而且其自行研制的“烈火”(现有I、II型)近中程地地弹道导弹,都是以拉萨、成都、昆明等中国城市为目标距离设计的,正在研制的“苏里亚”型远程导弹也是以北京上海作为目标距离。印度目前在中印边界保持二十万兵力,最精锐的两个山地师和一个机械化旅部署在中印边界,印巴在克什米尔闹得最凶的时候,印度宁可从远处的南部军区调兵,也不动近在咫尺的中印边界的驻军。对一个太想崛起的民族来说,四十年前那场输的干干净净的战争,实在是个难以抬头的耻辱。中国,是印度永远的敌人?

  中国的战略目标虽然在东南,但西部的安全是东部出拳的前提。设想一下,没有西部的安全,就没有中国的战略纵深,即使想在台湾或在南海动手,寒剑刺脊,如何抬得起手?否则岂不“腹背受敌”,这不真是日本及其皇民李登辉之流朝思暮想的“联印制华”吗?因此,在国人把愤怒投向台独,投向美日时,作为最高军事当局的军委还是给予了西部安全足够的重视。我感觉,如果说这一年武器换装的重点在东部的话,强化军事训练的重点毫无意义的是在西部,而很多人却没有给予注意。

  中印有争议的边界分东段西段,根据兵力部署前轻后重原则,我军在一线驻守13个边防团,西段属兰州军区防区(包括西藏阿里地区),东段则属成都军区的防区。由于西藏、新疆地处寒带高原,那些战略要点都是不适于人居住的海拔四千米以上的高寒地带,常驻兵力成本很高。为此,我军以边防团为一线,三百到七百公里布防二线适应高寒或山地作战的部队。但由于边境线长点多,尤其是东段的地理态势是有利于印度,我国一侧补给线依赖上千公里的青藏和川藏公路,不可能部署优势兵力。但在西段的阿里地区的朗钦藏布河地区,距印度首都新德里直线距离不到四百公里,如果从朗钦藏布河西岸直接攻击印度心脏新德里,实施空降或机械化机动突防,有奇兵的效果。因此,我国只要有能够遂行这样作战任务两个师,就能够对印度达成战略威慑。目前,第4师和第61师在训练内容和装备上,正在按“三快两强”,即反应快、投送快、展开快,防护力强、突击力强的要求换装和训练。从布防分析,第21集团军第61师(西段)和第13集团军第149师(东段)属于战区应急机动部队,战略预备队则是空降第15军。

  别看东部南京军区、广州军区演习不断,几乎天天有部队在更换新装备,但是比起兰州、成都军区扎扎实实的动作,简直就是演戏。今年在西部四千米以上高原进行的演习或驻训,分别是在新疆的昆仑山,帕米尔高原,西藏的念青唐古拉高寒山区和西藏雅鲁藏布大峡谷进行的,第21集团军(主要是第61应急机动师)、新疆军区第6高原师、西藏军区第52、第55山地旅,以及第15空降军都进行了高原实战演习(在川西高原)。

  30、第21集团军千里机动,上演“高原风暴”

  第21集团军担负着艰巨的守备大西北的战备值班任务,不仅要北控胡马,东卫关中,西出中亚,而且可通过青藏、新藏公路南下西藏,实施入藏作战,其担负的西域防务事关整个中国脊背的安全,是镇守西北地区的战略值班部队。

  今年夏天,第21集团军在西域进行了一场被各大媒体广为报道的“高原风暴”军事演习。为了迎接这场实兵演习,以旅团为单位,先上秦岭腹地、渭北高原、祁连山下、昆仑山巅进行驻训,使官兵适应高原缺氧的生活环境。装备、后勤部按高寒地带的特点,建立装备维修、物资供应等特殊保障体系,运用高科技手段使保障体系适应“由静态向动态,由近距向跨区,由平时向战时”的转变。

  6月28日,第21集团军各部从秦岭脚下、六盘山麓、贺兰山阙、嘉峪关城驻地多路多方向向昆仑山预定演习地域开进,横跨陕、甘、宁、青4省区,机动1700多公里,在“天路”青藏线上汇成滚滚铁流,上演了一幕蔚为壮观的现代远程奔袭作战活剧。他们利用各种先进的指挥手段,对各机动部队不间断地实施有效的指挥和控制。在集团军作战指挥车内的电脑屏幕上,各部队的机动位置、速度、方向一目了然。机动中,军指上传下达数十份作战文书,全部在动中完成,准确无误;千军万马千里机动,宿营时战士们住进野战方舱,内有12个上下铺,而且桌、椅子、空调、换气扇、电话等一应俱全,全集团军没住一间民房,没耗一度民用电,住宿、吃饭、医疗等全部由自我保障完成,于7月3日抵达昆仑山演习地域。

  演习是在途中拉开帷幕的。当集团军指挥所距大柴旦还有70公里时,收到通报:敌将在大柴旦地区实施空降,阻止我向战区机动。演习第一总指挥,第21集团军军长房峰辉少将要求参谋立即报告各师旅的位置,投影仪立即切换到用GPS集群定位系统显示的各部队位置图,红色的图标在不停地闪烁着。“通过GPS集群定位系统显示,我第61步兵师距敌空降地域还有15公里,第12装甲师还有30公里,第19炮兵旅还有20公里。”参谋人员回答得干净利落。“命令61师和装甲12师以部分兵力迅速向敌预定空降地域机动,从两个方向攻击空降之敌;19炮兵旅迅速占领阵地,以火力摧毁敌空降场,打击空降之敌;高炮旅占领有利地形,打击临空敌机。”不到六分钟,投影仪已显示有两个红色的队标快速向空降地域机动,火力协调中心的显示终端上传来了火力打击计划,接着便是第61师和炮兵旅的火力突击情况报告。

  根据军指指示,全集团军已到达空气含氧量为正常值的60%-80%,昼夜温差30度,海拔4300米的西大滩。反击开始,第61师“钢铁团”第183团团长周天红组织一个加强营和一个加强坦克连抢占4503高地,并向4642高地发动进攻,第一次在4500米以上的高原开始了实兵实弹战术演习。与此同时,远程装备保障侦听判别系统、自动化作业系统和战场动态监视系统等也跟踪运作,指挥员可以根据自动化系统提供的信息,为一线部队提供战场情报、弹药补给、炮火支援、枪械维修等各种支持。四十分钟,战斗结束,在荒郊野外,新型野战炊事车在半小时内展开,并做出“四菜一汤、两样主食”,战士们坐在载于加长东风车上的一个个野战方舱内,就可以安逸地吃饭。

  在连续14天的演练中,第21集团军创造了多项第一:摩托化机动距离最长、穿越海拔最高、演练课目最全;集团军首次带所属指挥所在高原寒区进行战役演习;首次在4000米以上高原寒区进行实兵、实车、实弹战术演习;首次在高原寒区组织整团、整营检验性训练……科技练兵成果在联合战役训练中的运用,使这个集团军具备在西部高原寒区全域机械化快速机动、远程奔袭和师级规模突防作战的能力,我相信,解放军陆军有能力在西部逐歼任何敢于来犯之敌。

  这一年解放军干了什么(十四)坦克开上冰川达坂 -- 转

  作者:漏斗子

  31、第6摩托步兵师创世界纪录,铁甲跃上五千米雪原达坂

  师部驻和田的新疆军区第6摩托步兵师,属于驻守边境第二线作战部队(第一线是边防部队)。第6师的装备不算好,坦克还是59式的。唯有可以称道的是,该师有一个近程地地导弹营,高炮团有一个防空导弹营(该营有一个无人侦察机连),合成的技术兵种数量,在解放军陆军中数第一。从作战地理看,还应该为该师配备一个陆军航空兵大队或团,这样该师就具备立体作战能力,这在机械化部队都很难开进的冰川寒区是非常重要的。

  要在军事上威慑印度,就要有“境外作战”的能力,而实施境外作战就要有跨越高原以及在冰雪高原上与印军作战的能力。中印边界战以来,印度特别重视山地部队的建设,它的山地部队普遍具有在三千五百米山地的作战能力,精锐部队曾上四千五百米驻训。今年5月下旬至7月中旬,第6摩托步兵师开赴喀喇昆仑山腹地,进行长达45天的高原适应性训练,创造了我军在海拔5000米以上地区集结兵种最多、训练持续时间最长、训练课目最难的记录,我军装甲部队也首次在高海拔地区成建制不间断开赴预定区域参训。参训部队的上万人因自然原因后勤保障中断半个多月,依然靠自力救援生存,而且仍然保持不弱的战斗力,使这次高原适应性训练带有浓烈的“实战”色彩。

  在五千米高原驻训,首先就要练就生存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否则作战能力就是句空话。从这次驻训看,参训部队严重高山反应者不到百分之一,肺水肿、脑水肿等高山病的发病率更是降到千分之一以下,85%以上官兵认为山上适应性训练同山下模拟训练感受一样,身体无明显不适。从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看,第6师已完全适应在高原寒区作战。

  7月中旬,在喀喇昆仑山腹地海拔5300米的奇台达坂,当“战斗”进入决胜阶段,师属装甲21团,驶过雪岭冰道、穿越沼泽路障,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侧后机降之“敌”呼啸扑去,粉碎了“敌”对我前后夹击的企图。为了使装甲部队跃上雪原作战,装甲团成建制连续开进500余公里,到达喀喇昆仑山,第一次“集群”上山就称雄昆仑。当坦克行径在冰雪达坂,一条通往纵深的盘山通道被一巨大冰块阻拦,多年不能通行,怒吼着的“147号”装甲战车不到2分钟,就成功地越过天然屏障;奇台达坂翼侧某高地,是演练中双方争夺的要点,以往我步兵分队抵进这个高地需要50多分钟,这次装甲分队参演后用了不到10分钟,就达成了完全“占领”的目的;某防御区域内数道冰床、冰道、冰壕过去常常是迟滞我战术行动的天然障碍,此次伴随装甲车跟进的我步兵分队气势如虹,长驱直入,实战能力明显提高。

  印度军方对第6师的这次演习是非常的关注,不仅派侦察巡逻机在印方一侧窥视。印度驻华武官也向给我国防部外事办索取新疆部队的公开资料,在我国防白皮书发布以前,印度驻华大使馆也曾通过相关渠道,了解白皮书中阐述的对南亚次大陆政策。今年第61师和第6师的高原演习,昭示着什么,我想印度是明白的,谁要想在中国的脊背搞暗算,解放军的铁拳是能够击碎的。

  32、在冰川雪原作战,关键是勤务保障

  在冰川高原作战,第一因素就是取决于勤务保障,抗美援朝二次战役我志愿军的主要损失,就是因为在冰天雪地里作战,吃穿住和弹药供应不及,导致兵员大批冻伤,被围住的美军最精锐的陆战1师得以从眼皮底下溜掉。

  第6摩步师为上冰雪高原训练,师后勤部为这一天准备了十六年,经过长期的摸索和实践,探索出一系列高原严寒条件下部队后勤保障办法,部队野战生存能力明显提高。他们采用“保温车”和各种御寒车辆“梯次式”规模运送的方法实施综合保障,即:根据部队适应性训练的需要,将物资按轻、重、缓、急排序,并结合车辆的主要御寒性能,分批次地实施不间断保障;在公路因为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中断的情况下,采取车辆、人、畜相结合的方法,实施“接力式”保障,即:用车辆将物资运送到公路中断的“临界点”,在中断公路的地段分点、设卡,组织一定数量的人员和马匹,进行转运,然后在中断公路的另一端组织车辆接送。与此同时,还对训练区域内可以利用的战场潜力进行有效的开发,在冰川、峡谷之中找到了10余种可以当做蔬菜食用的野草;将戈壁泥土放在水缸里搅混沉淀后,采取水熬的方法提取食盐;根据蔬菜的多少,选用一定的冰块,采用“地窑式”冰块降温的方法储存蔬菜……这些由官兵多年探索出来的方法,已经广泛应用于高原适应性训练的实践之中,为部队提高高原严寒条件下野战生存能力发挥出重要作用。

  氧气不足、负荷量增大、行动困难,是高原训练的主要“天敌”,以往赴高原训练常因官兵体力不适应,而影响战斗力的提高。为此,后勤部门组成联合课题小组,经过3年攻关和连续8年的试验,摸索出在山下模拟4000米以上不同海拔高度缺氧训练的方法,解决了“山上课目山下训”的难题。如今,该师部队上高原后已无明显的“适应期”(过去为5到8天),上山后便投入训练,有效提高了应付高原突发事件的能力。针对驻地自然环境异常恶劣,部队山地机动各种器械损坏率是平原地区的2到4倍,该师同3所高等院校联系共同研制了“高原野战作业多用途工具箱”,在部队高原训练中大显身手。今年,第6摩步师在喀喇昆仑山腹地训练53天,有关器械的损坏率不足5年前山下训练的20%。为提高高原训练的伙食保障质量,师后勤部会同炮兵团研制出了“班用高原野炊灶”,一次可解决7到9人的吃饭问题。该野炊灶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携带,解决了高原严寒条件下主副食制做难的问题。他们还就高原严寒缺氧条件下官兵最佳饮食结构、食谱进行了调研、论证,普及、推广了14种抗寒、强身的食谱类别。

  如何在冰川雪域隐蔽,是进攻中实施突击作战,防守时减少伤亡的重要保障。现在,第6师无论是在冰雪达板演习,还是在帕米尔高原的戈壁荒滩,驻训部队都是与环境浑然一体的隐蔽伪装,房子、帐篷不见了,各色彩旗和装饰消失了,让人近在咫尺也难辨真伪。

  这一年解放军干了什么(十五)爆炸案搞得新疆司令下台

  33、李司令被免职,说实在有点冤枉

  新疆军区所处的地理环境是全军最恶劣的(西藏地理条件最恶劣阿里地区也归新疆军区),官兵生活也是极为艰苦的,担负国家西部安全部队的训练水平却一点也不亚于内地部队,就凭这一点,我们应该向常年驻守那里官兵致以崇高的敬意。新疆军区有这样的成绩(当然也属于兰州军区),作为最高官员的军区司令和政委自然功不可没,论功行赏,这几年升任总部的兰州军区的人多些(总后勤部部长王克上将,副总参谋长郭伯雄上将、钱树根上将,军科院政委温宗仁中将均来自兰州军区),完全也是应该的。

  但今年九月份乌鲁木齐爆炸案,捅了大漏子,既损害了军队的形象,又危及新疆本已不稳定的形势,新疆军区司令政委也为此倒霉。9月8日19时30分(乌鲁木齐时间下午5点半),一卡车报废的反坦克炮弹运出乌鲁木齐市准备销毁,因路况较差,颠簸震动,导致报废弹药引信意外发火引起爆炸,导致七十三人死亡,伤二百四十多人。事故原因是部队违反规定,一是不应在上下班高峰时间运送弹药,二是没有向交警部门报告,应绕开交通要道,采取防范措施(应有交警开道车)。事后据外电报道,新疆军区司令李良辉中将(曾任15空降军军长)和政委周永顺中将被解职。

  解放军无视国家法律,处事蛮横,尤其是军车不遵守道路交通法规堪称地方一害。为了查处军车违规,部队居然要成立专门的“警备警察”上街头查,可见一斑。交通警察本来就是“公共”的,有哪一个行业还要自己办交通警察的?这反映出军队的特权思想和军阀作风,这与长期以来解放军“打江山”的观念以及搞市场经济后地方上出现暴富阶层导致军人心理不平衡有关。在许多地方交通警察见军队车辆违规是敢怒而不敢言,执法人惹不起军队,军队似乎成了法外之人。看看九七年对进驻香港的部队,左教育右教育要求进驻官兵遵守当地法律,不要做特殊公民,军委实在是怕部队把蛮横的军阀作风带进香港,在世人众目睽睽之下丢解放军的脸,破坏中央“一国两制”的许诺。就此而言,这件事反映出的是全军存在的思想问题,乌鲁木齐爆炸案只是炸开全军此类问题的一角,真正的责任在最高军事当局。

  军队的霸道蛮横,还反映在对乌鲁木齐爆炸案新闻报道的处理上。《兰州晨报》对该事件作了追踪报道,用语可能比较尖刻。兰州军区政治部认为报纸“侮辱了军人形象”,非要地方政府处分当事人,本来报纸检讨一下也就可以了。可是军方不依不饶盯着不放,结果报纸的总编和新闻部主任被免职。说句公道话,本来是担负保家卫国的军队,一次事故造成死伤三百多人(比科索沃战争死的人还多),被别人说三道四戏诺几句也属正常,军队应有内疚感才对。像这样要靠封别人口来维护“军队形象”行吗?常言道“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军人干的每一件好事或坏事,人民都会记得。九八年军队出动抗洪抢险,军人的无私奉献获得人民最高礼赞,当在九江抗洪抢险的部队撤离时,尽管是深夜,守更的几十万市民上街夹道欢送,电视画面中一群少女打着“兵哥哥我爱你”的标语牌,激起多少军人心中的豪情!八十年代大兴安岭森林大火中率领第68师参加扑火的“大胡子师长”吴长富(退役时已是23军副军长,少将军衔)今年退役,关内关外有很多民众自发来到哈尔滨,向只在电视画面上见过的这位英雄表示敬意(新华社还发了电文和照片),一说起这场大火,人们不会忘记当地书记县长撇下百姓夺路逃命,而“大胡子师长”却领着数千官兵冒着生命危险往大火中闯!

  军人必须明白这个道理,军人的崇高形象是由军人的行为树立的,想靠舆论宣传来妙笔生花,就如吸食鸦片产生的梦幻,只能骗自己。在革命战争年代是如此,现在也是如此,将来仍然是如此,世时会变,这个道理不会变。

  34、新疆军区炮兵13旅参加“世纪大演兵”,第4师开进沙漠腹地演练

  相对于新疆广阔的地域,作战中密集的压制炮火能弥补兵员的不足,所以新疆的地炮部队历来是建设的重点。今年的“世纪大演兵”,第13炮兵旅是唯一进京参加演习的新疆部队。这个旅是第三野战军“渡江第一炮连”所在部队,是七十年代进疆的建制炮兵师,九十年代缩编为旅。旅长梁爱民是位治军严谨的军人,他上任后立足现有装备(他们的122mm榴弹炮还在用63式的),以技术创新为牵引,领导全旅官兵苦练“先敌开火,先发制人”硬招,为提高火炮“快、准、远”的战场生存能力和超直射打击能力,着力挖掘现有武器装备的最大作战效能。为了探索数字化炮兵指挥训练技术,他们攻克了从侦察、计算、阵地设置、气象雷达探测到数字通信多重难题,终于炮兵旅改造成数字化部队。在“世纪大演兵”的演习中,三炮三中,展示了炮手和瞄准手们的扎实功力。

  说过第6师和第13旅,不能不提新疆军区还有一支应急部队——第4摩托步兵师。该师是新疆军区第一支换装85C坦克和WZ551装甲步兵战车的部队。从装备看,应该是新疆军区的值班部队,该师与第6师是目前新疆军区的全训师。五月份,该师开着新装备进军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腹地,根据新装备的特点演练新战法,同时检验新装备的整体作战效能。在探索高原沙漠地域作战的练兵中,该师坚持将改革创新与科学求实相结合,以技术突破牵引战法的创新。这次进军沙漠的远程机动作战中,该师设置多种情况、多课题,充分运用新技术,把练协同作战、练技术抢修结合起来,合成新装备的整体作战效能。在峰峦叠嶂的达坂地带,坦克和装甲步兵战车时而隐蔽接“敌”,时而交替掩护攻击;技术保障分队实施伴随保障;充分运用新型检测设备、新技术手段和新材料进行战场抢修,在地形复杂的高原达坂组织进行了反空袭、动中补给、狭窄路段野战群车加油等18个课题的综合演练,部队展开速度比以往提高了四倍,使新装备的战术技术性能得到充分发挥。在黄沙滚滚的沙漠腹地,这个师开展新“三打三防”训练,利用人工遮障、假设战场、隐蔽伪装等进行严密防护;通过沙海“藏身”等战术运用,达到了“动中藏、藏中动”。在50多摄氏度的高温环境中,官兵们在极度缺水和疲劳的情况下,进行连续作战演练,提高了部队在恶劣条件下的整体作战能力。从该师演练的内容看,好像主要是负责沙漠作战,这可能是针对新疆地理条件多样化,军委对作战部队所做的专业化分工。这种分工当然符合现代军队的建设方向,但是新疆地广兵少,各部队在专业化的同时,仍然需要适应作战地域的多样化,否则兵要不够用。

  新疆军区唯一的一支“红军师”——第11步兵师,虽然驻守在新疆首府,条件是最好的,可自出了几件丑事后,再也不见长进。现在也跟着探索和研究新“三打三防”的训法和战法,但总有应付差使的感觉,战绩不是很突出,这几年部队的起色也不是很大,但愿邱俊本师长和刘雷政委上任后能使部队的战斗力更上一层楼,搞出点名堂来,别辜负了“红军师”的光荣称号。

  这一年解放军干了什么(十六)祖国脊背西藏军情 (zhuan)

  文章作者:[暗黑天使] 2001-02-02, 21:51:06

  作者:漏斗子

  35、刮目相看滇军后人,第52山地旅“无人区”练“打赢”

  中印边界东段的西藏地区防务,归成都军区。西藏在中国版图上的重要地位,毋庸赘言,但要驻扎军队却非易事。这些地区比起新疆,不仅缺氧不宜人居,还有一个交通问题。西藏是全国唯一不通铁路的省区;机场除拉萨贡嘎机场、昌都邦达机场是4E级外,其余都是3C级以下的机场,而且也没几个;区内像样的公路(三级以上)也没有几条,大部分给养要靠青藏川藏公路运进去,驻军成本很高(设置了全国唯一个副军级的青藏兵站)。六二年的中印边界战争中国赢了以后还要后撤,就因为这个原因。因为缺氧,飞机汽车的发动机功效递减,损坏率也高,所以西藏到现在也没有常驻的空军航空兵部队和第二炮兵部队。

  与新疆相比,西藏平均海拔更高,与内陆的隔离感更强,公开的报道中很少见到西藏的动态,军情更是如此。我军在西藏虽然也按前轻后重原则布置了三条防线,但是实际上中印实际控制线两端属于自然地理条件极端恶劣的“无人区”,我方只有一些边防哨所,只能警戒,没有多少战斗力。而且北侧(中国一侧)与后方几乎无等级公路可通,一线真的有战事,因陆地无法机械化开进,二线部队没有一月半月根本不可能到达边境地区,遇到冬季大雪封山,半年内交通都中断;而印度占据的山南一侧坡下,却是“高原江南”,补给条件优越,印度驻扎了优势兵力(三至四倍于我军)。因此装备并训练一支适应在无人区作战的高寒山地劲旅,可以改编现在的消极防御,以进攻态势进行积极防守,对付印度效果会更好。

  今年深秋,西藏军区第52山地旅登上了海拔5000多米的念青唐古拉高寒山区(含氧量不足内地60%)驻训一个月。这支部队前身是由解放战争中在长春起义的国民党滇军第60军(军长曾泽生)暂编21师组成的原50军的149师,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并有突出战绩,1969年根据军委命令,与第18军52师(即现在第13军149师)对调防务并互换番号,九十年代缩编为山地旅。我估计这是解放军中硕果仅存的一支原国民党起义部队(张学良东北军第53军111师起义部队改编的第38军第114师也已于九七年改制为武警),国共两党过去虽然打得不可开交,但在国土统一问题上是一致的,解放军中保留这样一支部队,很有象征意义。

  根据军委的意图,第52旅现的“假想敌”非常明确,如何练就“打得赢”,该旅经过多年来琢磨研究,思路逐渐明确:一是瞄准作战对手,实时分析研究敌情,认真搜索当面之敌兵力部署情况、战场建设情况和战术思想的新变化,以准确掌握敌情及其变化促进战法研究;二是立足高寒山地,在吸收多年高海拔训练、演习、施工经验的基础上,认真总结高原寒区对人员心理、生理的影响,对武器装备战术技术性能、人装结合形成战斗力,成建制遂行军事任务的影响等,全面摸索在特殊战场环境条件下提高部队生存能力和战斗力的途径和方法;三是围绕完成打头阵、挑重任的使命,突出高原寒区依托要点防御作战,研究论证跑得快、联得通、藏得下、守得住、反得成的关键问题;四是针对藏区特殊斗争实际,突出高山峡谷追捕、围剿、反劫持、反爆破等课目的研究和训练,指定相应分队通过试训,为部队有关训练和行动提供依据;五是从部队实际出发,立足现有条件,突出新“三打三防”的研练,重点研练了诸兵种打敌武装直升机、部队机动、疏散时防敌侦察监视及野战生存、机动及部署行动时防敌电子干扰和“动中通”、战斗队形和重要目标防敌精确打击的对策等,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为了以积极的进攻作战代替消极的防守,就要发挥山地部队的“匿踪”优势,攻敌于突然。今年的训练计划是将部队机动到雪域高原深处,练如何藏起来,如何在近似实战的条件下防精确打击、防电子干扰、防侦察监视。在植被稀少、物资贫乏的环境中,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官兵们积极想办法,合理利用自带器材,因地制宜,群策群力,按唐建明旅长的说法,他们已做到了“天上看不见,地上难发现,营长一声哨,神兵一大片。”他们依托山顶、平地等进行全野战化设营并构筑工事,为了进一步营造野战氛围,这个旅广泛开展了野战生存训练和战斗勤务训练。走近战场,模拟战场条件,从严摔打,官兵们充分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创业的老西藏精神,在“战场”上组成了一个英勇顽强、能征善战的战斗群体。

  36、我军训练史上是第一次,王会元旅长率领第53山地旅征战“世界第一大峡谷”

  为了在高寒山地达成快速机动,第53山地步兵旅王会元旅长率领全旅进军西藏雅鲁藏布大峡谷,寻找山地作战通道,同时演兵布阵,熟悉战场环境,为未来可能的突发战争做好准备。

  在雅鲁藏布大峡谷下游横断面四周,东端是察隅的“沙马前哨”,西端是错那边防哨所。部队开进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深处,这里既有陡壁、恶瘴、密林、巨蟒,江水咆哮,阴雨沥沥的恶劣的气候条件;又有参天古木挂满松茸,热带雨林托举冰川,粗藤盘折的奇妙自然景观。在这恐怖残酷的“死亡峡谷”,山地步兵分队在海拔4900米的雪线上利用地形演练进攻战斗,在峡谷区进行“破袭敌指挥所”的山涧飞兵演习,旅长王会元称:“此地不仅是科学探险的领地,更是祖国的边防要点。对共和国的每一块领土,我们都有能力保卫它!”

  为了寻找传统战法与高技术兵器运用的“融合点”和落后装备与现代战争的“接轨点”,探求创造新战法的妙方,旅首长通过演习客观估价部队在高寒高原地域作战能力,紧贴作战地区地形特点、自然人文条件及作战对象的进攻思想和进攻特点,做到研究课题与作战预案相结合,理论研究与现地实兵演练相结合,小组攻关与集体研讨相结合,分专业分内容训练与系统研究相结合,室内网上对抗推演与实兵研究性演习相结合,摸索总结高原山地的作战特点,为高技术条件下高寒高原阵地防御及进攻作战开辟新的途径。

  山地旅官兵们为保护生态环境,善待每一根小草。宿营地,大都选择在山腰植被稀少的地域;野战生存,他们的“主食”是漫山遍野丛生的蕨菜;而对珍稀动植物,只获取标本,宁可饿肚子也不随意取食。

  37、部队行,装备不行

  各部队在西部的大练兵,人对高原的适应性到练出来了,可我们的装备不行。国产坦克、步兵战车在平原还凑合,在高原故障率高,唯一不出毛病的倒是日本产的丰田越野车“沙漠王”。虽然部队自行研制出“综合修理车”,有类似CT的电子检测设备;野战方舱加工车间可在行进间加工部件;大的故障还可以启动“故障数据库”,通过网上“远程会诊”,判明故障,提供解决方案,等等。但出了故障总是要影响作战效能、延误攻防速度。印度山地部队到现在还有部分牵引火炮用毛驴等牲畜拉,我军强调摩托化、机械化,用得就少多了。其实,山地部队完全应该因地制宜,不应强调机械化,在能机械化的地方机械化,不能机械化就骡马化。国防工业部门也应该为山地部队制造一些专用装备,特别是要适应寒冷、缺氧的自然环境,有较强的爬坡能力,以提高寒区山地部队机动作战能力。前几年,军工部门集中力量为空降兵部队研制一批装备,就很有成效,使空降兵部队的武器装备焕然一新,战斗力也有了质的提升。对高原寒区部队的装备也应有这样的规划,通过集中攻关,研制生产一批专用装备,像现在这样拿着通用装备自己改进,用起来筹合,花的钱多,效能还不好。

  新疆西藏山地部队高原探险练兵,还有一个收获,就是在帕米尔高原、念青唐古拉山和雅鲁藏布大峡谷,发现了不少可用于直升飞机起降的天然平台。如果为高原山地部队配备直升飞机,不仅可以用于物资运输、伤员救护、人员运送,提高部队的机动速度,如果是攻击直升机还可以提供空中火力,这是其他地面装备无法替代的。

  这一年解放军干了什么(十七)天兵神将空降兵(转)

  文章作者:[暗黑天使] 2001-02-05, 13:15:15

  38、西南“猎豹”第149师,一心培养跨世纪人才

  如果第6、第4师与第21集团军第61应急机动师组成中印边界西段防线,那么西藏军区第52、第53山地旅与第13集团军第149应急机动师就是中印边界东段防线的主力。

  第149师九十年代被列为“应急机动师”(类似西方快反部队),优先获得换装。但由于地处西部笼不住人才,换了新装备,“行”操纵不灵,“病”修理不行。为了确保新装备(自行火炮和坦克)实弹发射万无一失,他们曾不远万里从十四个生产厂家和科研院所请来工程师和技术员,组成一支“保姆式”保障维修分队,伴随演习。正是:没有新装备天天想;有了新装备却不知如何使。面临如此严峻的挑战,两年前,第149师搞了个“千人工程”,投资百万余元,选拔1000名各个专业的优秀军官,多渠道送去接受高等教育。经过培训,军官科技素质显著提高,“打赢”能力明显增强。去年底,这个师接受四总部严格考核,在成都军区率先被评为“军事训练一级师”。

  为了练就高科技条件下的“打赢”能力,该师建起了师团两级自动化指挥局域网,今年师里的训练重点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反空袭。现代条件下的反空袭作战,不仅要“隐于无形”,还要练就一身“隐形于科学”的硬本领。他们结合“敌”空中侦察背景下,寻找地面集群目标难防难藏课题,采取理论探讨、实地演练等形式,学习掌握新一代隐形伪装技术,摸索出了一批隐蔽防护高技术兵器打击的招数,逐步形成了既能藏又能打的对空隐蔽防护作战能力。师里为引进的两名南航研究生专拨经费,研究高空侦察卫星的工作原理和技术性能,将“敌”高空侦察卫星飞临战区“窗口”的时间一一列表,使部队机动行军、构筑隐蔽工事能避开卫星侦察。

  面对高技术兵器的精确打击,练就假目标、设置假阵地等“隐真示假”的真功夫。对训练中的每一次失败,师领导和官兵们没有抱怨敌情的苛刻,相反敏锐地从中意识到“打赢”能力无止境,“一招鲜”、“撒手锏”虽然也能一时出功效,但现代战争进行的是全方位较量,惟有“招招鲜”、“招招全”才能战之能胜。为此,这个师从培养战场“多面手”出发,功夫下在置官兵担重任于“险境”中。他们理出了30多个反空袭作战难题,由师领导分别带着课题逐一到团营连找官兵“过招”、“磨刀”,全面锤炼部队置于死地而后生、连续抗击作战和多方面对抗空袭的能力。同时,他们还推出了作战群队利用地形地物不断机动和变更部署藏打等20多个反空袭战法研究成果,让部队在汲取精华的基础上,立足自身有所创新,官兵针对空中侦察摸索出了躲沉钻结合、动骗扰并用招法;针对空袭摸索出了动中藏、以骗助藏招法;针对电子进攻、电子干扰摸索出了全时域、全空域、多手段等招法,从而为对空隐蔽防护作战构筑起了什么情况都能藏、什么情况都能打的安全“防护罩”。

  39、第13军演练诸兵种联合“反击作战”,第65军也作援手?

  在与越南签订陆地边界条约后,部署在西南部的陆军防御重点就向西藏转移,因为印度一直拒绝就陆界问题与我国进行谈判,中印边界成了我国周边唯一没有解决陆地边界纠纷的国境线,而且近期也很难有结果。西藏虽然部署部队不多,但布防于四川的整个第13集团军可作为西藏的后援,即前虽然“轻”,但后很“重”。缺憾是空中,没有常驻空军作战部队,这个问题亟待解决。

  第13军在练过多年的红蓝军对抗演习后,今年第13军的数支部队再度集训,不再捉对厮杀,而是要联合进行“反击作战”演练,将诸军兵种“捏”在一起,再分成相互联系的多个作战模块进行训练,这在该集团军历史上是第一次。

  参加第一批次演练的是各技术兵种,有军装甲旅、特种大队、陆航团、通信团、应急保障旅(不知是军属还是属于军区联勤部的)等不同建制的部队,根据作战的不同需要被分割成了前沿攻击群、纵深攻击群和战斗保障群等大小不一的作战模块。“战斗”打响后,指挥员采取了将作战模块“搭积木”的方式,大小集群齐上阵,各司其能。战场形势瞬息万变,指挥员也随之将“积木”搭成的不同组合,应对自如。由直升机和特种部队组成的集群突袭“敌指挥所”后,前者立即纳入了战斗保障群,后者则迅速汇入纵深攻击群的滚滚铁流;保障集群的车辆完成任务后,配合攻击集群高速向敌后穿插 ……合成部队在这场快节奏、高潮不断的“战斗”中始终配合默契、行动急骤,不到两个小时就锁定胜局。参演的指挥员对记者说,各部队战斗力的科学组合,这不仅要求指挥体系上的探索创新,今后的指挥员也将是熟悉各兵种技、战术,素质过硬的“多面手”。

  集团军的大部队则依作战任务选在川西高原进行多兵种联合实兵演练,有第37摩步师、第149应急机动师、炮兵旅等部队的三万多人参加。演练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在高原验证诸兵种合成的新战法。部队上高原后,在数十平方公里的地域实施了防护作战、抗击作战和反击作战演练。在演练中,总结一批新战法成功与不足,提高整师整团高原机动时的防护作战能力。

  还有一个动态值得重视。驻防河北的北京军区第65集团军,今年的训练也是往西北戈壁走(内蒙西部也算大西北吧)。全集团军在塞外茫茫的雪野中,依托“野战村”在冰天雪地里连续进行了17个昼夜的攻防演练,完成了以新“三打三防”为主要内容的20多个训练课题。该军第205摩步旅更是奔袭于坝上千里戈壁雪野,10天机动2000公里,闯过冰雪达坂,穿行冰道纵横的大漠戈壁,昼伏林海雪原,夜闯地形生疏的无人区,防“敌”侦察,抗“敌”空袭,在严寒条件下展开机动作战演练。是否西部有战事,第65集团军还可以作为预备队,奔袭高原作为援手?如此看来,西部无忧矣!

  40、天兵十五军,飞降龙日坝

  第15空将军的举动,是最受人瞩目的,尤其是台湾的媒体。九四年第15军的三个师在与台湾地理条件相似的湖北省河网地带进行的一次实兵演习,几乎吸引了台湾所有的媒体的注意力,台湾军方还派出特务来大陆收集情报,了解15军的战情状况。

  第15空降军虽是遂行地面作战任务,但在编程上属于空军,以我看归陆军更合理些。该军现有的三个师,第43师和第45师是全训作战师,第44师好像是训练师,就战斗力来说还是第43师(是我军第一支空降部队)强一些。第15军作为总部的应急机动部队,训练的目标是全领域空降作战,而不是限于某个战区。我国地域广阔,15军全领域训练一遍,以往的周期大约需要十年左右时间。现在换了装备,有了大型运输机,而且按“局部”“有限战争”要求,三个师可以各有侧重,分师分团训练,周期可以缩短为六年。今年15军分别在中原和川西进行了两场空降演习。

  第43师和第44师一个团,在海拔4000多米的川西阿坝高原的冰峰雪岭地区,首次进行远距离跨区机动,采用新机型、新伞型成建制的高原跳伞大演习。阿坝是巴颜喀拉山山脉、岷山山脉、邛崃山脉的主要绵亘地带,当年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就在这一地域,地理条件极为恶劣。这里,空气中的含氧量只有海平面的一半;地处连绵数千公里的强风地带,风速常常达到每小时上百公里,多年来一直是中国伞兵空降的“空白”区。从演习选择的地理条件看,与中印边界接近,所以这次演习显然是第15军作为战略预备队为遂行西部作战而计划的。高原空气稀薄,降落伞下降速度快,冲击力大,而且跳伞是在高度超低空(最低五百米)条件下进行,演习了4种机型、9种地形、双开伞等6种跳伞技能。在雪域高原野战生存训练中,空降兵分队在72小时内翻越了8座又高又陡的山头,攀援6道悬崖绝壁,越过22公里的沼泽地带,行程150余公里。全体官兵无一人掉队,但却付出了平均掉肉3公斤的代价。

  第43师还着眼野战条件下的政治工作实际,研制了战地宣传广播桌、野战电脑办公桌、野外放映箱等27种野外政治教育器材,还设计革新了集广播、放映、文印、录制于一体宣传车。不知空降作战时,这些玩意儿是不是也带着一起坐飞机,如是岂不也是“形式主义”?带这些还不如多带点武器,甚至是吃的喝的也比这个强呀!

  第15空降军的另一支劲旅第45师(黄继光生前所在部队),在中原地区用新装备演练“闪电战”,目的是检验新装备装载、空投、着陆等的技术应用。特种分队和新型伞兵突击车有运八运输机运至作战地域,身着迷彩服的特种分队官兵与数辆墨绿色伞兵突击车同时从编队飞行的大型运输机上飘然而下。甫一落地,突击队员们便迅速解脱伞具,登上伞兵突击车如下山“猛虎”向附近的“敌”导弹、雷达阵地猛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打响了破袭战。据师长姚恒斌介绍,新型伞兵突击车具有重量轻、速度快、越野和着陆防翻性能好等特点,不仅能搭载多名突击队员,还能搭载轻型火炮、高射机枪、反坦克导弹及通信、导航、夜视装备。为提高大规模空降作战和地面快速机动、火力突击能力,先后成功地进行了指挥车、大型运输卡车、油罐车及火炮等装备的数十场次的空投试验,还成功地演练了“翼伞渗透”进行“敌”后侦察破袭、“动力伞空中越点攻击”等课目。较好地解决了大型装备的装载、系留、投放、脱离、缓冲和着陆防翻等关键技术问题。

  简短结论:

  我国除与印度外,与周边国家的陆地边界问题都已基本解决。防御印度背后捣乱,西部各部队一年来的所作所为,也能够让人放心。如果陆界稳定,我国就可以实施面向海洋的战略。这一国防战略态势转变,将实现国家安全态势的改善,在多方向的陆地边界实现稳定与安宁,将使我国处于腹背受敌的战略窘境一去不复返。与此同时,我军可奏响“东进序曲”,从专守防御转向能攻能守,将部署及战略重心面向海洋方向。“固陆向海”,应该是中华民族二十一世纪的发展战略。

  这一年解放军干了什么(十八)到底有多少师改成了旅 (转)

  文章作者:[暗黑天使] 2001-02-08, 15:02:50

  作者:漏斗子

  41、师改旅目的不明,决策体制有待改善

  解放军的师改旅,在八十年代大裁军时就做过尝试,不过那时只是将作为独立兵种编制的部分坦克师、炮兵师、高炮师等技术兵种改制为旅编入集团军。九七年的裁军,则开始尝试将部分步兵师改制为步兵旅。无论是八十年代还是九十年代的师改旅,都有盲目性的一面,即是为了完成裁军指标而减人;也有理性的一面,即是为了增强机动性,组建可组合使用的模块化部队,提高联合作战能力。与师相比,旅的优点是加强了机动性,与团相比,旅的优点是合成。但我们现在摩步旅的编制似乎太小,又有一大堆司政后机构,战斗人员不足全旅的百分之六十(三四千人),根本不足以用做战役战术军团,至多担当战术军团使用,与团的作用区分就不明显。

  将师为改旅本身并没有错,关键看改制目的,不能为裁人进行机械缩编。作为快速机动打击力量,旅比师更“轻便”更灵活,反应也更加迅速,在时间、空间都有限的局部战争中比较合用,在山地丘陵作战中也很适宜。但作为拳头部队的重装机械化部队,担负战役战术作战任务的摩托步兵师,就不适宜旅的编制,应保持较大的规模,才可应付大规模高强度的对抗。另外,现在采取直接缩编的方式,将原先师的管理职能落到改制的旅,旅反而是减少了战斗人员,机关没减少而管的人少了,没有了行政管理的“规模效益”,旅养着一大帮“二线人员”,如何体现“轻”?怎么个“机动”?

  我军的编制适不适应未来战争需要,必须按我军将要遂行的作战任务而定,不能盲目照搬国外的编制。现在搞编制的人中真正关心我军未来发展的并不多,所以师改旅问题出在思路,要把我军编制搞科学,首要的是要解决决策机制、决策程序的无序化问题。目前在编制决策中,没有形成科学的决策体制,搞编制的人不懂我军在未来战争中的任务,对我军的战斗力状况并没有多少切实的了解,行家里手的意见往往抵不上长官的一句话。看看从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人武部体制的折腾就可以明白,改制是长官意志的决定,不是科学决策的结果。人武部86年交地方,96年又收归军队,作出决策都是同一帮人,决策的依据不是国防需要,而是工资待遇(归地方工资、级别等要下降)。历次整编都提出要精简机关,加强作战部队,而实际上每整一次,机关就增加一次,至少不会减少,尤其是管编制的部门,每整一次就增加一次人。小集团的利益使每一次整编都没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改制与减人可不是一回事,“精兵简政”不是减少人就能实现的。

  我们的编制改革,很多情况下是坐在“三座门”(原军委所在地)大楼里的秀才们,关起门看了基本美国书瞎操弄出来的,可不知两国国情、战略完全不同。

  美陆军现役部队是48万人,编成四个军部(第1军,第3装甲军,第5军,第18空降军);10个师部(6个重装师加4个轻装师);2个装骑团(重轻各一)。国民警卫队35万人,编成8个师部(6个重师/混成师加2个轻师);15个加强战备旅(7个重旅,7个轻旅,1个重装骑团);3个独立旅。但美军预备役部队的战备状态较高,武器装备和现役部队基本上也差不不多,执行任务的频率也高,这和中国预备役部队的情况不同。

  中国陆军之所以要维持一定的规模,与面临的战略态势有关。首先,中国采取的“防御”战略,陆军的国土防御任务很重,而美国采取海空军为主的全球性的“前沿压迫”侵略性战略,防线在别人家的家门口,本土几乎不需要陆防;第二,中国陆军还没有实现机械化,无法达成快速机动,没有能力在短时间内将部队从一地运送部署到另一地,而美军已全部实现了机械化和装甲化,正在向信息化发展,陆军拥有的直升机是我军的至少十倍,拥有全球快速部署能力;第三,中国的国土防御,西北、西南、东南、东北是分割的几个战区,战时不可能集中兵力对付一个目标,七九年对越自卫战时,我们是向南出拳回头顾北,我军的大部分精锐部队(如38、39军等)防御的是谁?北边的苏联!所以,我军改制不能照搬美军模式,应逐步机械化,加快陆航部队建设,在部队的机动性能满足快速部署时,“水到渠成”按需改制。象现在这样,就那么几个所谓“摩步旅”的那么几辆坦克,跟着一队卡车,一群步兵,带着几门牵引炮,要质量没质量,要数量没数量,怎么“打赢”呢?

  42、那些师改成旅,改成什么样的旅

  从公开的资料分析,第20、第27和第40三个集团军已没有了师的建制,军以下就是旅,实现了旅团化。揣测军委的目的,将这三个集团军“轻便化”,便于用时能快速机动。但是,我军的旅和团都属行政管理编制,机构是不是有点臃肿。我军的大军区、集团军(或省军区)、师、旅、团五级都有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勤务部)、装备部等一大堆管理机构及一大批行政人员,实在有点重叠。在师改旅时,应该考虑作战编制和行政管理编制改革。是否能将军区、集团军、团作为行政管理编制,师或旅,营等作为作战编制,不要像现在那样团以上每一级作战编制又同时是行政编制,战时很难作为模块组合使用。特别是后勤体制改为区域联勤后,作战编制部队战时可以快速机动,就地提供勤务保障,能够根据部署或任务需要进行模块式重组。这个问题是非常值得讨论的,地方的机构改革搞得如火如荼,部队的行政机构改革却拿不出改革措施,与时代是不合拍的。纳税人养军队是为了战时能够作战,而不是为了养一大帮“官员”,军队的机构改革比换装更重要!军队是遂行作战任务的武装集团,我就搞不明白为什么一面嫌军费少,一面又拿大把军费去办职业足球队、篮球队、游泳队,养着一大堆文工团员,从部队军费里为他们开工资。

  除上述三个集团军外,第1、第16、第21、第26、第31、第47、第54、第63、第65等集团军的编程内已各有一个步兵师缩编为步兵旅;西藏军区的建制师已全部缩编为旅,新疆军区的第8步兵师可能也已缩编为旅;第12、第23两个集团军编程内各有两个步兵师被缩编为旅。由师缩编为旅的,大部分是乙种师,少数是甲种师。师改旅后全军至多还保留有两个乙种师,改制的步兵旅都基本实现了摩托化。有消息说,第26集团军第138师、第31集团军第86师好像也已改制为旅,不知事实是不是这样。不太清楚的是,步兵师缩编为旅,旅以下还辖有团,而有的旅没有团而只辖有营,不知根据的是什么规则。

  在装甲部队中,第5装甲师(40军)、第7装甲师(原28军撤销后并入63军)、第11装甲师(20军)已缩编为装甲旅。装甲师缩编为旅,主要是裁掉装甲师的装甲步兵团,所以装甲旅的坦克数量不会减少。在缩编三个装甲师的同时,又分别在南方和北方,将两个军属装甲旅扩编为装甲师,扩编的装甲师主要是编程内增加一个团级编制的坦克乘员训练大队,分区担负换装新坦克的训练任务;南方甲种摩托步兵师也都编制了满员的装甲团,提高了机动性。这样,我军仍保持有九个装甲师,装甲部队的总规模没减少。装甲旅的下属编制是营(大约只有第11装甲旅辖有团),主要战斗单位编程通常是三到五个坦克营(分南方与北方编制),一个炮兵营,一个侦察连,一个修理营,重点部队还有防空营。

  我陆军建制炮兵师本来就不多,炮兵13师(新疆军区)、炮兵3师(31军)、炮兵6师(47军)已缩编为炮兵旅,炮8师不知是否改为旅,因为第26军在胶东还有一个炮兵旅。现在全军大约还有六个建制炮兵师(大军区中兰州军区已没有建制炮兵师),其余则是军属炮兵旅和反坦克旅。自朝鲜战争后,我军就比较重视炮兵的建设,现在集团军拥有的压制火炮的数量居世界前列,炮兵的新装备更新速度也是比较快的,去年国庆大阅兵的车辆方队就可证实。九五年我军还扩建了第一支反坦克旅,该旅现属于第16集团军建制,看来军方对“北极熊”冷战时“正宽面、大纵深”的坦克集群攻击战略念念不忘,放一支部队以备急需。但从训练的地域看,该反坦克旅近年选择的训练的地点并不局限于东北平原,还曾在南部高热、西部高原等各种复杂地理环境演练,该旅应该是军委对付大规模坦克集群入侵的全疆域预备部队。去年国庆阅兵式上第7车辆方队开着红箭8E型激光无线制导反坦克导弹车出场的第12集团军反坦克团,也是反坦克劲旅,该团的规模是一个加强团,据说国庆阅兵后将扩编为反坦克旅。

  这一年解放军干了什么(十九)有太多悬念的摩步旅zhuan

  文章作者:[陌生的等候] 2001-02-12, 14:36:56

  这一年解放军干了什么(十九)有太多悬念的摩步旅

  43、轻便灵活可以作为预备队,台海很危险

  摩步旅作为新生事物,到底派什么用处,倒是值得一说。从改制和训练的模式看,摩步旅大多数是作为战术或预备队使用的。

  作为预备队使用的,当然就是全部旅团化的第20、第27、第40三个集团军。就台海军力对比而言,我军在南京、广州战区的东南沿海当面,具有攻击作战能力的只有第1、第42集团军(42军战力够呛,后文再说),总兵力不到十万人,但前沿部署兵力太多又不利于现时营造“软”环境打“一国两制”的牌。渡海作战,重装部队不适宜海运或空运,所以,将装备编制都“轻”的作为预备队,平时囤兵于“后”,战时“前”出,部署灵活得多,战时也合用。

  如果看看这一年第27集团军的训练,就不难窥得这一奥妙。

  第27集团军不靠海,但在深化科技练兵中,把训练科目从陆地延伸到“海”上,组织官兵加强海上作战的适应性训练,提高部队在登陆环境下的作战能力。如何练就“海上功夫”?该军利用就近水库、河湖,模拟浪木、汽艇等苦练武装泅渡、航渡射击和抗晕船;炮兵将火炮置于模拟浪木器上,在模拟海上航行晃动状态下,摸索船载炮射击操作方法;通信、工兵等兵种也利用各种模拟场地和模拟器材进行海上作战适应性训练。在适应训练中,他们增强了海上作战的仿真性和可行性,制作了模拟训练器材100多种,并围绕武装泅渡、火炮浮渡、坦克潜渡、车辆船渡以及船上射击、滩头冲击、克服滩头障碍、海上求生与溺水急救、抗晕船等,为各兵种部队培养了数百名登陆作战训练骨干。他们还把陆地作战的经验成果与渡海登岛作战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探索海上作战的战法与对策,并初步取得了装载航渡时抗敌火力打击方法、渡海登岛作战船载炮射击方法等系列成果。

  即使远离东南的沈阳军区第40集团军,也借着靠海近岛的优势,今年有一个重点练兵科目是“摩步旅对海岛防御之敌进攻战斗”。从这些部队的训练内容,是否可以大致看出对台兵力部署的端倪?指东打西,孙子兵法可是军法老祖宗,在东海看大陆兵力部署是看不清的,“隐”战于无战,这是有众多人口和战略纵深的大陆与小小台湾之间的差别,这个差别是决定一战胜与负的决定因素,任何武器优势都不能填补台湾的这个战略缺陷。台独,真的很危险!

  旅团化的集团军摩步旅如何训练,尚无正式的训练纲目,尤其是科技练兵怎么练,更没有现成的章法。担负旅团化集团军摩步旅新纲目试训的是第20集团军第58摩托步兵旅。胡修斌旅长是个务实的人,认为“仗怎么打,纲就怎么改”,军事训练要不断改革,尽可能逼近可能发生的战争;旅参谋长唐岩峰是按照部队作战对象的针对性和实战性来起草大纲,彻底修改过去看重“米、秒、环”数训练体系,改“练为看”为“练为用”,练急需的、管用的、能发挥我武器装备长处的,并设计了一套检验实战演练的指标体系。他们按新纲目进行了大胆尝试性训练,经过一年的边改边练,使训练纲目更加贴紧实战。

  在北京军区,象第24集团军、第38集团军编程内是两个重装师,打起仗来连预备队和兵员补充来源都没有。因此,就需要有摩步旅作为预备队,这样的旅既可以用作战术军团使用,也可以在战役作战中作为机械化师或摩步师补充兵员。同军区的第82旅、第196旅似乎就是承担这样的角色,因为这两个旅虽然齐装满员,训练也很扎实,但给人跑龙套的感觉。

  44、磨合刚开始,还没有找到“北”

  由步兵师缩编为步兵旅,上与集团军、下与营的各种关系如何理顺,现在好像还没有弄清楚。别的不说,就说俱乐部、图书馆、训练场地、后勤保障如何配置就成问题。我军陆军的一个师的各下属单位,驻地近的也至少在一个地区(或省辖市)内相隔几百公里,远的则跨省相距上千里(最为典型的是第139师);一个团远的跨几个县,近的也就在一个县内。所以,各种设施配置、后勤保障以往都是以团为单位,在团编制内“共享”基础资源。但师改旅后,如以营为单位建设各种设施,甚至是图书馆、俱乐部等,也嫌人少没有规模“效益”,以旅为单位建,因为旅是师的缩编,各单位相隔仍太远,不方便。训练就更成问题,旅的编程内有炮兵、步兵、装甲兵、防空兵、通讯兵等多兵种,兵种多但编制人员少,除了练技能,单一兵种进行战术训练人就不够,更无法搞“红”“蓝”对抗演练,必须诸兵种联合才能“演一台戏”。无论是诸兵种联合作战还是指挥,都是陆军的弱项,“单”练不行,“合”又不成,真是急煞人也!

  这个瓶颈如何突破,还有待探索。好在网络时代,可先在网上熟悉诸兵种合练特点,摸索新编制的战法。打响“抗美援朝”第一枪的王牌部队——第118摩步旅在这方面又走在了全军的前列。该旅以网络技术突破带动战法创新,结合装备将各种合成作战和指挥模式输入数据库,让各兵种营级指挥员在网上“作战”。网上对抗演习中,邀请侦察、伪装、通信与计算机作战模拟等各方面专家运用作战指挥模拟系统,分析评估部队的作战决心和火力部署,及时向指挥员提出对抗方案建议,借此提高指挥员的联合作战能力。该旅还派出技术骨干带着战术和技术难题到科研院所求教,分别与24家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41名专家学者建立“联合攻关协定”,请他们在快速预警、快速机动等难题上,为深化战法研究出谋划策。全旅采取定期学习、交流、观摩、研讨、论证、演示等形式,不断完善新战法,提高部队开得动、联得上、合得成的作战能力。网络演习,一要有这方面人才,二要有大量资金,在一般摩步旅还很难做到。

  “皖南旅”——第68摩步旅则是从“主官复合型,班子合成型,单项专家型,专业特长型”入手,培养主官的联合作战指挥能力。以旅长、政委为首的旅首长都能熟练掌握旅属各种车辆、火炮、通信工具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能,以及现代化办公和指挥自动化网络工具。旅领导曾列队在全旅官兵面前,由一名士官当考官,考查旅首长。只见士官一声令下,旅长程铁军驾驶装甲车、政委刘宝珍驾驶坦克车,迅速在复杂的地形上奔驰起来。由于该旅首长班子熟悉各种装备,就在实战中演练联合作战。这样的直接进行合成练兵,对主官的要求较高,鉴于我军大多数步兵旅的旅级领导在四五十岁左右,很少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专家型”(在职业余或函授教育不算),该模式在全军还很难推广。

  大多数摩步旅如何练就自己的个性?则是各有招法。六十年代大比武时“郭兴福教学法”的发源地第34摩步旅,则集中精力摸索新的后勤保障体制,第12集团军是后勤“先进”,34旅当然不能拖了全集团军的后腿;同集团军的“临汾旅”因有渡海作战任务,与盐城军分区合作,用征来的民船泡在海里熟悉水性;第76摩步旅因为有“城市巷战”课题,就结合该旅担负的作战任务,分层次按兵种专业成立了外军研究小组,组织战法研讨会,着重对城市进攻、街巷作战等问题进行研究,修订完善作战指挥编组、机动方案,在沙盘、计算机上开练;更多的摩步旅改制以后还没有苏醒过来,就整天做命题文章,“反形式主义”、搞“三讲”,创这个那个的“先进”,这样部队有时还活得很好。摩步旅到底怎么整,总参自己虽然是策划者,但还是没有找到“北”,下面当然就各显神通自找活的招数了。

  这一年解放军干了什么(二十)尴尬的陆军航空兵(转)

  文章作者:[暗黑天使] 2001-02-15, 12:19:00

  作者:漏斗子

  45、武直10迟迟不出面,陆军航空兵扩编受阻

  现陆军集团军,第38、第39、第54三个集团军编程内各有一个陆军航空兵大队(38军陆航大队刚改制为团),第31集团军于九九年获准组建军属陆航大队,原定的进口卡50“噱头”武装直升机,与俄谈判出了故障,至今尚未完成组建。其他陆军航空兵团在建制上属于总参或军区,目前,兰州军区陆军航空兵团最多,有三个团,分别配属北疆、南疆军区和第21集团军;成都军区有一个陆航团,配属第13军,也用于西藏的救援;南京军区(配属第12军)、广州军区(配属第42军)、北京军区(配属卫戍区和内蒙古军区边防部队)、沈阳军区(配属第23军)各辖有一个陆军航空兵团,总参陆航局直属有两个陆航团(一个训练团,一个机动团)。满打满算,陆军拥有的陆军航空兵团(大队)不超过十五个,平均一个集团军都摊不到一个。

  我军的陆军航空兵建设太落后,太落后!导致陆航建设落后的命门在哪里?说一件哭笑不得的事,或许能解这个谜。今年珠海航展,三十八军陆航团派出了九架直升机(Z-9)参加,可能很多人没注意到,那天三十八军参加飞行表演的九架直升机,转一圈飞回来时,少了一架!另一架哪儿去了?原来有一架趴窝了,紧急降落修理,回不来了。问题出在飞机,怪不得三十八军陆航团。

  说起直升飞机,航空人很惭愧。我国于一九八零年与法国签约引进“海豚”直升机的生产技术专利,完成国产化后以此基础开发出直9系列机型,包括运输型、武装型、反潜型、侦察型等。但直9的原型“海豚”是轻型普通直升机,充任专职武装直升机实在勉为其难。为此在九二年,由哈尔滨飞机制造总公司牵头,全国四十余家相关科研院所、生产厂家合作开发“直10”专职中型武装直升机,原计划2000年量产。但武直10直到今天还羞羞答答未见“出阁”,肯定遇到了重大技术障碍。这一迟滞,导致了陆军航空兵建设严重受阻。八十年代陆军航空兵组建时,总参是为陆航局(军级)提供好升格(副大军区级)空间的,可是十多年来,陆航部队因“无米下炊”,“飞行陆军”的扩编计划一拖再拖。而美国,在“阿帕奇”之后,新一代的“隐形杀手”——可超低空飞行的“科曼奇”武装直升机已开始列装。武装直升机建造,应该成为陆军装备研制的头等大事,要像搞坦克那样花点力气。

  中国的航空工业,加油啊!

  46、就那一点点陆航,显示出的威力

  去年国庆阅兵,陆航第一次飞进天安门广场。但实际上,陆军航空兵至建立以来,主要还是担负运输、侦察,或配合特种兵作机降训练,第一代反坦克武装直升机列装后,开始用导弹和火箭进行反坦克训练。应该说中国的陆航飞行员还是很优秀的,在直九机上成功完成世界公认的风险科目——大角度俯冲发射火箭,加速俯冲时最高时速接近音速,拉起时最低离地面点仅仅100米左右,令人击掌称好!但陆航一直是“单兵”作战,没有进行过与地面部队的合成演练。

  随着各陆航部队分工协作的武装直升机合成作战训练课目的完成,导弹堕动架技术、地面夜航设施以及机载电子设备的改进,陆航具备了与地面部队合成演练的条件。

  我军的第一支陆航团——第38集团军陆航团,于今年初春时节,与第112机械化师、第6坦克师扮演“红军”,与北京军区蓝军部队——第7装甲旅,在长城脚下古战场进行实兵对抗演习。“蓝军”隐蔽的装甲群从侧面向“红军”行进部队发起攻击,在“红军”的坦克、装甲车还未来得及对“蓝军”进行反击时,“蓝军”装甲集群的第一排火炮就铺天盖地打了过来。就在红蓝方装甲集群短兵相接、“红军”挨打时,“红军”数架武装直升机突然从山谷中出现,向“蓝军”装甲群飞去,只见火光闪闪,导弹嗖嗖,一辆辆“蓝军”坦克、装甲车被摧毁,“红军”坦克锐不可当地向纵深挺进。这次演练,是陆航第一次与地面部队配合的联合作战,标志着我陆军作战能力开始实现由“地面合成”向“立体合成”转变。不过希望这个“转变”快些,再快些!

  驻扎在昆仑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之间的藏北阿里高原的新疆军区某陆航团,是我军陆航部队中飞行地域环境最复杂、执行任务最艰巨、生活条件最艰苦的团队,这里地势险要,气候多变。为把这片神秘的“空中禁区”变成坦途,他们在缺少地面保障设施、航线地图和气象资料的情况下,强忍剧烈的高山反应,凭着过硬的本领连闯数关,打开了通往“飞行禁区”的空中门户;为提高部队在复杂生疏地域条件下遂行任务的能力,还先后探索出在不同地域、不同气象条件下,开展飞行训练的路子,积累了平原、丘陵、山区、沙漠和高原飞行的经验。如今,该团已具备了在昼夜“四种”气象条件下随时飞赴指定空域的能力,完成了所有飞行员的夜间新课目训练,提高了部队整体战斗力。

  说到陆航,不能不说陆军航空兵的一支劲旅——成都军区的陆军航空兵第6团。我国自己搞的国产直升机“直8”据说有一高原型,但至今未见踪影,其他国产直升机不适宜在高原飞行,我国于八十年代从美国进口的S-70“黑鹰”直升机(现在连零配件都禁运,好在中国造飞机不行做零件的能工巧匠倒也有几个),都配备给航6团和新疆军区陆航,专门负责青藏高原的战情任务(军委九三年就批准在西藏军区建设陆航团,但没有飞机作罢)。

  航6团在运送大峡谷科考队员、救援墨脱灾区等,都是一马当先。今年4月9日,西藏波密县发生山体滑坡,易南湖突然溃堤,墨脱、波密与外界公路联系全部中断,上千名群众被困。灾难中,肆虐的洪水和泥石流将墨脱、波密等地的各处进山道全部冲毁。墨脱情况最紧急,洪水冲垮了横跨雅鲁藏布江南北两岸、进出墨脱的惟一通道———解放大桥,山里近万名军民的主副食供应最多只能维持到8月份。物资进不去,当地群众的生活就将受到严重影响。墨脱、波密成了“高原孤岛”。航6团3架加满油、满载灾区急需物资的直升机,因多雄拉山天气不行无法进去,居然从被禁止飞行的平均海拔5000米的雅鲁藏布大峡谷飞了进去。一趟又一趟的运送救灾物资,抢救生急病的门巴族老大爷,甚至是为即将开学的学生运送课本,看来只有航空兵才有条件在高原进行全天候作战。

标签: 天气降温关心简短句子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