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读书,才华与气质就会高人一等,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

哈哈库 89 0

导语:说实在的,我很惭愧,很惶恐,这几年读的书不多,算不上阅读达人。今天就勉为其难,和在座的各位大小朋友一起谈谈读书的好处,分享一些个人看法和体会。读书有什么好处呢?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的好处非常多。一、读书的好处

1、往小了说,读书可以陶冶情操,增进知识,培育健全人格

清代萧抡有一首诗叫做《读书有所作》,其中有两句是这样的: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意思是一天不读书,心情就不美丽,一个月不读书,整个人都不好了。英国哲学家、散文家培根在《论读书》中写道:“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简单地讲,就是读书可以陶冶性情,增添文采,增长才干,帮助我们在独处时获得快乐找到心灵的寄托,丰富我们与人交谈时的辞藻文采,提升我们为人处世、明辨是非的能力。

常读书,才华与气质就会高人一等,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

对我个人而言,阅读不但可以丰富内心世界,让我获得心灵的满足和安宁,也让我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明辨是非善恶美丑,获得灵魂自由,不随波逐流。我小的时候,阅读还是一件很奢侈的事,别说买课外书了,连“课外书”是什么都不知道。但这并不妨碍我喜欢阅读,那时候只要发现一本旧书,就如获至宝,所以我最早看的不是科普、漫画,而是对那个年纪的我来说十分晦涩难懂的《拍案惊奇》《说岳全传》《新华春梦》,看得云里雾里,仍然津津有味。后来我姐姐去外面读书,每年都买些名著回来,我才正式接触了《红楼梦》这样的经典。大学后,我把大把时光花在图书馆,夸张一点说,那时候不是在图书馆,就是在往返图书馆的路上。其实读过的书,很多书名、作者、甚至内容现在都想不起来了,但它们最终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塑造了我的人格气质,铺垫了我的人生底色。

常读书,才华与气质就会高人一等,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

最是书香能致远。作家三毛也说过:“书读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我最喜欢的还是男神苏东坡的一句诗:“腹有诗书气自华”,要是谁这么夸我,那可比中了100万还要高兴!

2、往大了说,读书关系着国家、民族的命运,决定一个国家的未来

朱永新教授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应该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社会到底是向上提升还是向下沉沦,就看阅读能植根多深,一个国家谁在看书,看哪些书,就决定了这个国家的未来。然也!

常读书,才华与气质就会高人一等,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

世界上有两个国家的人特别爱读书,一个是以色列,一个是匈牙利。据说,以色列的犹太人平均每人每年读书超过60本,他们有一句名言:世上有三样东西是别人抢不走的:吃进胃里的食物,藏在心中的梦想,读进大脑的书。犹太民族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文盲的民族,在他们看来,阅读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美德。安息日是犹太人的重大节日,那天所有的商店、娱乐场所、交通都要关停,唯有书店可以开门营业。另一个国家匈牙利,更是世界上读书风气最浓的国家,虽然面积和人口都不到中国的百分之一,却拥有近两万家图书馆,平均每500个人就有一个图书馆,常年读书的人数多达500万以上,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崇尚读书、崇尚知识,自然会得到丰厚的回报。以色列和匈牙利两个小国家,人才辈出,诞生了许多重量级的科学家,获诺贝尔奖的人也很多。

可见,读书不仅影响个人,还影响整个民族,影响整个社会。中国古人为了读书,可以凿壁偷光、囊萤映雪,我们今天的条件好太多了,社区、学校都有阅览室图书馆,随时可以借阅。但物质文明进步了,受到的诱惑也多,电视、手机,各种娱乐活动,消耗了人们大部分精力。我以前下乡扶贫时,看到不少小孩子每天都抱着大人的手机,刷抖音。不知道在座的小朋友们有没有刷抖音的?你们的父母呢?有人统计说,中国平均每人每年读书只有0.7本,还不到一本!人们都很忙,忙着工作,忙着考试,忙着挣钱……就是没有时间看书。

一个不爱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一个不爱读书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中国要实现和平崛起、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喊口号没有用,必须提高全民素质。要提高素质,就必须学习、阅读,所以国家积极倡导全民阅读,建设学习型社会。小朋友们要做共产主义的接班人,做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才,也要努力学习,博览群书,用知识武装自己、强大自己。因为,唯有书香能强国。

二、读书的方法

1、读书不二法

常读书,才华与气质就会高人一等,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

专心致志,一段时间内,只读一本书,这本书不读完,决不读第二本书。清朝著名政治家曾国藩就是这样读书的:“诸子百家,汗牛充栋,或欲阅之,但当读一人之专集,不当东翻西阅,如读《昌黎集》,则目之所见,耳之所闻,无非昌黎,以为天地间除《昌黎集》而外,更无别书也。此一集未读完,断断不换他集,亦专字诀也”。著名学者梁实秋曾也有这样一句名言:桌上永远只放一本书!这种读书方法,最适合那些想练好基本功,打下扎实治学功底的读书人。

2、波浪渐进法

一次读一本书,但不强求一气呵成,过一段时间再读,原来读来无味的地方可能就读出感觉来了。美国依阿华大学的罗宾森提出一种SQ3R读书法,强调循序渐进,英语Survey,Question,Read,Recite,Review五个词的第一个字母,分别代表“浏览、发问、阅读、复述、复习”五个学习阶段。毛泽东读《昭明文选》,他上学时读,五十年代读,六十年代读,到了七十年代还读过好几次。《联共党史》及李达的《社会学大纲》,他各读了十遍。一部《红楼梦》,少年读来,只看到“爱在缠绵中,情的悱恻里”。老年人读来,便能读出“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自己时间不充裕,或读一些“难啃”的大部头时,不妨采取这种方法。也有些人一读书就就犯困,精力不能集中,那就分段来读,一般人在半小时之内注意力最集中,那我们就可以利用这半小时,大约每次可以读一万多字左右。

3、比较品读法

常读书,才华与气质就会高人一等,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

一次读几本书,用比较对照的方法读书。“不怕不识书,就怕书比书”。写《魏书》的史学家夏候谌自视甚高,听别人称赞陈寿写的《三国志》,不大服气,便找来细读再三,这才知道《三国志》确比自己的《魏书》好,当即烧掉自己的书稿。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的:“任何东西,凡是我们拿来和别的东西比较时,显得高出许多的,便是伟大的。”比较品读可以是横向的,不知道《丑陋的中国人》怎么样?对比《丑陋的日本人》就会读出奥妙;也可以纵向比较,读不懂奥巴马,可以读一读罗斯福,就恍然大悟。搞研究或做论文时,用这种方法可以让你大受裨益。

4、垂直阅读法

看书一目十行,不是从左向右来读,而是从上往下看,像下楼梯一样。文学家高尔基就是这样。因为有些书含金量太少,只须浏览;有些书包罗万象,无法精读,比如《四库全书》,平均一天读3万字,也要用72年,才能读完。几乎无人能够精读;有些书不知优劣,则应先速览而后决定是否需要精读。更快的方法也称之为“跳读”,就是抓住文章梗概、主要事件或中心论点,剪除枝叶,补叙、背景、引文等内容,跳过去不读。垂直阅读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阅读效率,用于读一般小说或快速浏览资料都相当不错。

5、字斟句酌法

一字一句,细细品读。好的作品信息量大,含金量高,如同上好的牛肉干,极少水份,句句精髓,大段速读,难免会消化不良。所以必须边读边加以思考。孔子就讲:“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孟子也说:“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散文大家秦牧,读书先是“鲸吞”大体看一遍,然后是“牛嚼”,像牛吃草“反刍”一样,仔细研究品味。我的体会是:用眼睛来读书者只有眼见,用心去读书才有心得。字斟句酌的方法适合读经典。比如读《论语》、《道德经》、《沉思录》等等,嚼得愈久,愈有滋味。还可以用于加深理解书中的核心内容和精彩片断。

6、精华提炼法

对于一些作品,不仅要精读,还要总结归纳,提炼出其中的精华。我国三十年代涌现的一大批学术大师都是这样:“不动笔墨不看书”。每阅读一本书,都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杠、点等各种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上许多批语,并随时写下读书笔记或心得体会。历史学家吴晗,特别擅长于做读书卡片。读书时见到有用的就抄在一张卡片上。读了几十年书,做了几十万张卡片。语言学家王力就说:“看一本书如果自己一点意见都没有,可以说你没有好好看。”美学大家朱光潜特别推崇写读书笔记:“记笔记不仅可以帮助你记忆,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细”。我的体会是,“读破书万卷,真传一句话”。读一本书,真能够提炼出几句有用的话来,就算没有白读。

结语:读书是一件有意义的事,也应该是一件自觉的事。读书月、读书日当然要有仪式感,但我更希望我们不只是今天才想起来要读书,也不是读一次书就打卡告诉全世界我今天读书了,而是做到每天自觉看书,把阅读当成一件普通、平常的事情,就像穿衣吃饭那么自然,让阅读真正融入到我们的生活,成为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标签: 读书的好处优美句子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