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的觉醒——以前怎么没发现呢!

哈哈库 78 0

这是我们口语班的老师对英语的见解,我虽然还不能完全领悟透,但觉得很有道理,而且老是心里痒痒的。

   这是他博客里的文章,大家可以访问他的博客,一起分享:

  

   英语的觉醒

   My words fly up, my thoughts remain below;

   Words without thoughts never to heaven go.

   —Shakespeare

   这是《哈姆雷特》中的名句。即使不求甚解,至少也能体会字面上的意义:“没有思想的文字是上不了天界的。”

  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那是因为他本身就很有思想,而对于初学者,首先应该强调“思想的力量”。一个没有思想的人,理论上是无法学好任何语言的,充其量只能做到熟练,谈不上什么造诣。

  我不热衷于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别人,或者说不是特别热衷,但想起孟子的话——“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所以有些观点和立场是一定要表明的。以下都是关于英语的一些不成熟的个人主张,仅供参考:

  1、 英语不是“学”出来的,是“悟”出来的;

  2、 英语有且仅有一个核心基础:发音;

  3、 人的素质和知识量没有关系,英语水平和词汇量没有关系;

  4、 如果不能从艺术的角度来欣赏英语,那它就是你的负担,你也是它的负担;

  5、 如果你发现英语水平很难提高,很有可能是你的汉语水平出了问题;

  6、 掌握英语的最直接目的不是交流,而是真实地表达自己,借用李小龙的话: It’s about honestly expressing yourself.

  7、 不要抱怨没有英语环境,为什么不自己营造一个英语氛围呢?

  8、 交流的对象不一定要是人,可以是一本书、一部电影或者一首歌,只要你用心去感知,就能与它们背后的作者、编导和艺人充分地互动,他们是最好的老师;

  9、 不要企图用任何方法与技巧来指导英语学习,别人的经验永远只是参考,说得严重一点,就是萨特的那句名言:Hell is other people.

  10、如果哪个英语句子让你感到心痛,那它就是属于你的。

  颠覆传统——树立全新的英语观

  为什么学了十年英语,运用的时候仍然捉襟见肘?

  为什么做了上千篇阅读,写作的时候却无话可说?

  为什么面对数不清的英文原著,竟不知该如何入手?

   客观地说,我们从小接受的传统英语教育,其中很多内容都是垃圾。一些根深蒂固的观念和习惯,已经蚕食了我们的学习机能,剥夺了我们享受学习乐趣的权利,而我们还全然不知。我们眼睁睁看着一篇上乘之作,可就是体会不出其中的味道,更不可能轻松地将它记下来,变成自己的话。这是因为我们对那些句子不敏感,它们没有给予大脑足够的刺激,无法成为你的朋友。

   要想亲近英语,必须先懂得欣赏她的魅力,发现她的与众不同之处,从而最终看透她的本质。下面,让我们忘掉所有的英语习惯,从完全不同的角度重新审视这门美丽的语言:

  1、翻译的本质

   没有最标准的翻译,只有最贴切的翻译。

   举一个典型例子: “How much did you suffer?” I asked.

   “Plenty.” The old man said.

   第一句话并不难翻,也没有必要翻得过于书面化,可以说成——

  “你吃了多少苦?”我问。

  第二句话,最难的是plenty这个词,但绝对不会有人从字典中抠出几个意思来翻译成“大量的”等等。这个时候,没有人告诉我们翻译的原则和要求,我们自动地选择了从汉语中找一个最恰当的表达——“太多了”、“说都说不完”、、、、、、最后很自然地想到“一言难尽”。为什么我们能跨过重重障碍,最后找到这个共同的答案,而且是最贴切的答案?因为语境,语境的暗示帮助我们直接让英语和汉语在这一个词的选择上实现了统一。

  我对翻译本质的理解是,当你有了一个语言表达的冲动时,能够从另一种语言中找到最恰当的话来完成这个表达,并且不需要在形式上完全对等。

  曾经在一本英文谚语词典上看到这样一句话:Fire is a good servant, but a bad master. 后面给出的翻译是:火是一个好的仆人,却是一个坏的主人。这是典型的直译,直译本身并没有错,但在这里却显得格外不和谐。这句话的意思是,火这个东西,如果你控制得好,它就会听你使唤,并且大有用处;如果你控制不好,甚至反过来被它控制,就可能带来灭顶之灾。根据这个大意,我的第一反应是,此处可以放弃直译;第二反应是,有一句汉语似乎从某种程度上能准确表达出原句的感觉——“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我不知道这句话有没有约定俗成的翻译,如果大家有更好的译文,可以在博客上给我留言或者发email进行讨论。

  后来,在读英文版的《基督山伯爵》时,有一句话让我眼前一亮:……unexampled in the past, ……unimitated in the future. 我当时的第一反应是:可不可以用它来表达“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呢?尽管我不知道通行的译文,但直觉告诉我这肯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甚至在文字上都形成了对应:

  Unexampled in the past, unimitated in the future.

   前 无 古 人, 后 无 来 者。

   下面,我们看看如何通过用词的选择提高英语表达的档次。

  2、用名词表达动态

   李杜老师有一个很形象的定义——“无灵主语”,现在通过几个例子来窥探其中的奥妙:

  1)透过窗户可以看到那栋楼。

   看到这句话,我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I can see the building through the window. 但还没说完我们就会问自己,为什么一定是 I can see……呢?We can see行不行呢?You can see呢?谁都无法确定,因为原句没有指明。因此,这样的翻译就出现了一个致命的弱点:信息表达不准确,擅自规定范围。如果站在客观的角度,排除人的干扰因素,我们可以用窗户来做主语(窗户没有生命,故称为“无灵”主语):The window offers a view of that building.这个句子,不但轻松解决了“人”的问题,而且避免了在选择through这个介词时可能发生的错误,更重要的是,巧妙地用view来表示“看到”,而offer更是形象生动。一个普通句子的翻译,体现出译者的功力和英语表达的美感。

  2)我闭上眼睛就是天黑。

   这是一句歌词,要想表达出歌词的意境,显然诸如“When I close my eyes……”一类的句子是很平淡的;而且,如果你想选用dark来表示“天黑”,就根本无法刻画出“天黑”在句中的比喻意义。于是,我们再次看到了名词来代替 I 作主语的绝佳妙用:

   A close of my eyes brings night into my life.

   这个句子可谓翻译的上乘之作,其中bring 一词的出现让我们想起了另外两个句子:

   是什么风把你吹到这儿来的?—— What brought you here?

   我用五分钟可以走到办公室。——A 5-minute walk brings me to the office.

  3)我从没想过会收到她的来信。

   如果翻译成: I have never......就会遇到动词选择的问题,而且用 I 作主语的句子如果频繁的出现在文章中,会使句式变得过于单一;如果是写考试作文,分数肯定高不了,因为10个中国学生,9个会写出同样的句子。现在,我们希望能用一个功能强大的名词来表达“想”,并且用它作主语。如果善于联想,脑海中就会冒出这样一个句子:“我是在洗澡的时候想出这个点子的。”(The idea came to me in my bath.),原来可以用idea来表示“想”,于是可以非常轻松地写出优秀的句子来表达原句:

   The idea of receiving a letter from her has never entered my mind.

   再看一个几乎类似的句子——我们在写作时经常会碰到这样的开头,比如要你阐述什么是“幸福”,你可能会说:我们很难简单地给“幸福”下一个定义……,那么怎么用英语来说这句话呢?结合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写成:

   The idea of “happiness” will not sit still for easy definition.

  3、大胆的词性活用

  看两个短句就能明白词性活动到什么程度——

  我要去上海度暑假。 I will summer in Shanghai. (summer做动词)

  她察觉到我不太自在。 She sensed my unease. (sense做动词,巧用名词unease)

  实际上,所谓的词性“活用”也不是创造出来的,这些单词的用法在字典上都可以查到,只是我们很少把它们用作其它词性而已。

  4、不用否定词表达否定

  如果一说到否定,就想用 not, never等词,这说明还没能建立起完整的英语表达概念。在英语中,甚至可以灵活到连续所有否定句子都不用一个否定词:

  先来看一个代表性句子:我读不懂这本书。

  最常规的表达是:I don’t understand this book.

  稍微有点英语基础的人,马上会想到很多其它的表达方式:

  This book is beyond me.

  This book confuses me.

  I am in the dark about this book.

  甚至:If only I could understand this book. 等等等等

  由此可见,表达否定意义的方式有很多种,并不一定要直接用否定词。看几个例子:

  1)我不是黄蓉。

   为了表达这句歌词的感情色彩(即歌手不愿意别人把自己的名字误认为是“黄蓉”),所以用了一个极为巧妙的词:I am everything but Huangrong. 这个小小的but,传神地表达出这句话的言外之意。

  2) 我们再也不用忧虑了。

  We are now free from worry. 在这句话中,free的用法并不难想到,比如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看到 Soup Free之类的字样,表示“不含肥皂”。另外可以看到,用到了worry的名词形式来表达原句中的动词“忧虑”。大家可能没有注意到,最玩味的是用now来表达“再也”,译者绝对可以称得上顶尖高手。

  3)他没来。

   He failed to come. 可能你觉得这句话并没有必要这样翻,但我举这个例子是为了强调fail这个词的用法,在很多客观情况下,可以用它来表示事情没有发生。

  4)千万别这么想。

   如果你打算找一个词来表达“千万”,肯定会想得万念俱灰。但英国人常说这样一句话:

   Perish the thought. 即:快打消这个念头。我个人认为,这两句话在语气上是对等的。

  5、用被动表达主动

  大家都知道,“据说……”“我听说……”可以翻译成:It is said that......在这样的句子中,甚至不用翻译出“我”或者“我们”,因为范围已经很明确。

  看几个例子:

  把所有的悲伤都留给我: Let only me be hurt.

  也可以有例外:Exceptions can be made.

  请你们务必通力合作:Your complete cooperation is required.

  这三个优秀的句子,并不是谁造出来的,而是本身在英语中就有,只是聪明的译者会在听到中文句子的时候马上想到它们,从而实现地道表达。

  在写作时,我们经常会用到这样的句子:我们一定要努力保护环境。

  如果用We must......阅卷的老师肯定会犯困。如果试着用被动来表达主动,并加上用“无灵”主语这个原则,句子就很快可以写出:

  Efforts have to be made to protect our environment.

  最后,我们来看一个综合了上面5点中某些原则的句子翻译,请认真揣摩其中的味道:

  他说他会来,结果他没来,所以我很失望。

  It is such a disappointment for me that he broke his promise that he would come.

   仔细分析,这句话不但完整无误地表达出了原句的所有信息,并且在语气上实现了统一。

  问与答(一)

  很多同学问到有关英语学习的“方法”,但我宁愿用“经验”这个词,因为我们都还在摸索。以下这些问题,是同学们通过email和其它方式所提出的,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也是大家普遍关心的,所以我整理出来一并回答(为保护隐私,特删除了问题中的个人信息):

  1、老师好!我特别想迅速提高听力和口语水平,但总觉得进展缓慢。笔头考试我基本没有什么问题,但表达方面就很难找到感觉。我也知道应该多看原著和电影、多听广播,但总觉得难度太大,速度太慢,我觉得是方法不得当。您能告诉我一个比较合适的学习步骤吗?

  答:

  你好!你也说了,你是“笔头考试”基本没有问题,不代表你的英语阅读能力没有问题。实际上,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能力是互相制约的,如果其中一项比较弱,可以判断其它几项也几乎同样弱。很多同学在基础没有过关的情况下就选用难度较大的学习材料,导致挫败感不断被加强,最终丧失兴趣。我提出一个学习听力和口语的步骤,供你参考:

  1) 选用一篇语速较慢的原文录音,时间长度为3分钟左右,配有文字材料,最好是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首先进行脱稿精听,次数至少为10遍,其中有些句子还要单独重复;然后,对照文字材料精听5遍左右,做到对内容了如指掌;最后,关上材料再听10遍,作为欣赏。此时,这段话的声音信息应该已经嵌入大脑,就像一首好听的新歌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

  2) 根据自己掌握的语音知识来仔细体会这段话的发音特点,弄清这位native speaker是如何处理舌头的位置、如何处理元音和辅音的轻重、如何断句、如何换气、如何根据自己的情感来控制语调、如何将孤立的单词读成连贯的意群……并试着开口模仿他(她)的发音,慢慢揣摩。

  3) 通过“无条件模仿”将整篇内容合起来练习,尽可能接近原声的感觉和效果,并同时找出哪些细节上还和原声有较大差异,逐步调整,直至做到“非常”相似。做到这个程度大概需要5天左右的时间,但不要认为这是浪费精力,也不要任何自己进展缓慢,因为你已经有了第一段可以称得上“地道”的英语口语,为以后的泛听和大段模仿打下了良好的语感基础。

  4) 接下来,不要马上进入电影和广播的学习阶段,因为太多的俚语和术语会让你抓不住大意,语速也无法控制。我建议从网上找一些名人的访谈,最好同时下载到原声和原文。访谈的好处在于:语速适中、用词简单,基本都是口语表达的常用内容,而且由于是一问一答的形式,更利于我们把听力和口语结合起来提高,很多句子可以直接记下来作为日常对话的素材。

  5) 选取自己喜欢的电影片段(语速适中、长度不超过5分钟)或新闻片段(BBC、VOA等,最好配有原稿),进行反复精听和模仿,达到可以进行配音的程度。也可以模仿自己喜欢的名人演讲,但要注意难度的控制。

  6) 大量地进行泛听和模仿,范围不限,但最好是自己熟悉的内容和话题,甚至可以通过提前查阅相关的中文资料来辅助学习。

  7) 将自己学过的句子进行总结,对于那些不需要考虑就能脱口而出的句子进行笔头整理,数量在200以上。然后,设定一个场景,将尽可能多的句子运用到其中,自己扮演多个角色进行表演,加强语境的效果,并找机会进行实践。

  8) 选择一部完整的电影进行无字幕听力练习,并调动各种资源对相关文化背景进行研究,深入了解影片内涵,查阅编剧、导演以及演员的评论。用三个月的时间彻底攻克一部电影,要比一个星期看10部电影效果明显得多,但前提是你一定要喜欢这部电影。

  2、向您请教一个我很苦恼的问题:听新闻的时候,只要速度一快,我就无法跟上,句子一长又会理解错意思。无论我怎么反复精听一段话,如何提高词汇量,只要一听新的内容,又会感觉非常陌生,几乎不能听懂多少。这种尴尬的局面该如何打破呢?如何走出这个困境?

  答:

  这是大部分学生所面临的问题,主要的原因和应对方法有:

  1) 在训练初期选择了内容跨度过大的听力范围,比如今天听政治方面军事的、明天听经济管理方面的、后天听体育娱乐方面的……由于缺乏专业词汇的基础,对时事也不够了解,导致每听一篇新的文章都像在听天书。建议先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范围(比如经济类),首先阅读大量的中文新闻,将近期的一些主要动向了解清楚,再查一些相关的术语,最后开始专攻这个范围内的新闻,做到每段话听懂70%以上。当你对这个领域很熟悉之后,再开始进入其它领域,切忌一开始就到处挖井。

  2) 无法听懂长句主要是因为对句子结构不熟悉,在听到一个词或词组后,无法预判下面即将出现的句子成分。因为在地道的英文句子中,经常出现状语(从句)和定语(从句)位置不固定的情况,插入语的使用也非常频繁,当它们出现在你没有料到的地方,就可能引起整句理解的混乱。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多向阅读借鉴,不要去理解文章的大意,也不要做任何题目,而是仔细分析句子结构和用词的习惯。最好能对照译文进行剖析,看看面对一句中文,你自己翻译出的句子和真正的原文有哪些结构和用词上的差异,并认真模仿它的表达方式,帮助自己建立起对英语行文风格的良好感觉,进而提高听力的持久度。

  3、 很抱歉打搅您!我刚刚听了您的讲座,受益匪浅。不瞒您说,我已经是一名英语专业大三的学生了,但仍有许多的中国英语。这也是我不愿意用英语给您写信的原因。希望您不要见笑才是啊!

  从您的讲座中可以感觉到您的文学功底很强,而且各方面知识丰富。所以首先我想问一下您平时都看哪些中(尤其古文的)或英文书籍?

  另外,我听您说考口笔译很难。我有所耳闻,但仍想明年试试。所以依您之见,我现在应该干些什么?(我已经过六级和专业四季。八级目前还差的远。)

  对了,还有就是有个叫“甲申同文”的翻译培训机构到我们学校来过,不知您听说过这个机构吗?您觉得怎样啊?

  答:

  1)我买的书很多,但看得很少,大部分都是选读和跳读,因而中英文功底都很差。外国的作家作品中,我比较喜欢王尔德、毛姆、梭罗、亨利"詹姆斯等,他们的代表作都有很强的思想性和可读性,文笔也非常漂亮。另外,还有一些作家的短篇小说也特别出色,比如契诃夫、赫曼"梅尔维尔、巴尔扎克、赫曼"黑塞,看了之后深受震撼。

   当然,从学习英语的角度出发,读一点圣经是很有必要的,尽管我不信教,也不完全接受里面的观点,但语言确实优美。常用的版本是NIV、NKJV,都是用来查些句子,没有通读。

   此外,我还比较喜欢一些思想家、哲学家,比如萨特、福柯、尼采、叔本华和古代的一些名家,但基本上都是停留在表面,深入理解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境界相差太远。

   中国的作品,我读过中英文对照的《论语》、《道德经》、《庄子》、《菜根谭》等的一些片段,也比较喜欢古诗,但会的很少。现代作家的英文作品,除了辜鸿铭、林语堂之外几乎不知道其他的。同时代的学者,我比较佩服罗永浩(原新东方著名教师,我有时会借用他的段子和观点)、李敖、李银河等,他们都是很有独立精神的人,中国少有的思想家。

  2)我没有参加过这类考试,但口译和笔译都是很需要功底的工作。口译要求熟练和一心多用,还有体力;笔译要求双语的表达和文化素养达到一定的层次。你可以先去考一下,找找感觉,然后就知道差距。我认为主要是先提高英语和中文的实力,等火候到了,再去考什么都不难。

  3)甲申同文我听说过,但不太了解,他们的课程可能会帮助学生了解考试和临场技巧,但对于提高英语水平有没有效果,我就不敢妄加评论。

  4、我想请教您一个问题:因为我比较喜欢音乐,可是外国音乐接触的不多,听英文歌对英语水平提高有帮助吗?我平时唱一些中国人唱的英文歌感觉还不错,可是唱一些native speaker的歌曲就唱的不好,找不到感觉。

  还有一个问题:听一些英语材料,比如VOA,CCTV-9的新闻,感觉有点听不懂,是怎么回事?怎么才能听懂呢?

  答:

  我个人觉得听英文歌曲对于语音和语感还是有很大帮助的,但是对口语不一定有立杆见影的作用。从初中第一次听到 Paul Simon 的专辑开始,我就一直沉迷于英文歌曲,以至有一段时间甚至完全放弃了对中文歌曲的欣赏。

  中国人唱英文歌,很少有达到 native speakers 水平的,连公认比较出色的王菲的《Eyes On Me》也给人一种亚洲歌曲英文版的感觉。

  我比较喜欢的乐队和歌手有:U2, Oasis, Bee Gees, Coldplay, Bon Jovi, The Cranberries, James Blunt, Robbie Williams, Aero Smith, Bob Dylan, Boyz II Men, Train, Eagles, Mr.Big, Hanson, Queen 等等。女歌手也有比较喜欢的,但数量不多。

  我个人不太赞成通过CCTV 9 来提高听力,因为毕竟大部分播音员都是中国人,他们的语音语调或多或少有些问题,当然VOA 和BBC 都是很好的资源。听不懂的原因可能有很多,除了对专业知识不了解之外,主要有两个障碍:

  1、很多英文单词我们都认识,但只是读过、背过,并没有听外国人读过,当这个读音第一次出现在你耳边的时候,感觉就像听到一个新单词,需要较长的适应过程。

  2、我们对英语句子的结构和行文风格还不太熟悉,容易被一些位置灵活的状语和定语扰乱思维,使信息中断,这需要进一步培养对整句的语感。

  5、我去听了您的讲座,深受震撼,赞美的话就不多说了。有几个问题想请教您:

  一、我口语水平一般,现在差不多每天都和一个同学有20分钟的时间用英语对话,但是成效不大,翻来覆去就那几句,有些东西不是不会用英语表达就是像在说中文,他老师说没必要这样练习,这样下去会在中式英语的圈子里越陷越深,但我觉得如果不是着去用英语表达的话,对话是肯定练开口都难。是否应该继续下去?怎样才能更好的提高口语水平?您能给些建议吗?

   二、您说过中文的水平对英语的学习也会有很大的影响,我的中文底子也不好,怎样才能更好的提高中文水平呢?谢谢!

  答:

  一、你说的这个问题大部分中国学生都很苦恼。我个人的观点是,很多学生在没有完全打好“听”的基础之前,就开始了口语练习,这是很危险的。一篇文章,至少要听20遍,仔细揣摩,认真模仿,才能开始自行练习;反之,只听一两遍就开口练习,实际上根本没有用到听力材料,仍然是按自己的习惯在加深练习,而自己的习惯往往存在很多错误和漏洞。我建议你先向地道的原声材料学习,积累500-1000个常用口语对话句子(一定要是句子,而不能是孤立的单词),然后再设法在日常生活中用到这些句子。不要轻易造句,因为自己造的句子一般都是有问题的。

  二、翻译是一个双语统一的过程,对输入语和输出语的要求都很高。很多人做不好翻译,不是因为理解不了英语,而是汉语表达太差。我认为,不一定要让自己的汉语达到多高的造诣或者读多少文化方面的书籍,但至少要做到用语得体,字正腔圆。你可以参考一些名家的翻译作品,对照原文,看看他们是怎样遣词造句的。

  6、我觉的我应该提高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因为我很喜欢美国的电影,以前,都是看中文字幕,听不懂,换成国语就没意思拉。现在好点拉,但还是不行。

  我知道你经历拉很多关于学英语的事,,我也不是英语专业的,但我对英语的兴趣越来越高。希望你在百忙中,帮我指点一下。我一直看《阿甘正传》,我觉的好,你呢?

  答:(兼回答其他同学提出的有关电影的问题)

  我喜欢的电影非常多,英语片中比较突出的是: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肖申克的救赎,或 刺激1995)

  主演:Tim Robins, Morgan Freeman

  Good Will Hunting (心灵捕手,或 骄阳似我)

  主演:Matt Damon, Robin Williams

  Dead Poets Society (死亡诗社)

  主演:Robin Williams

  The Talented Mr. Ripley (天才瑞普利)

  主演:Matt Damon, Jude Law

  JFK (刺杀肯尼迪)

  导演:Oliver Stone (这部影片最出色的是导演)

  Lock, Stock and Two Smoking Barrels (两杆大烟枪)

  导演:Guy Ritchie (麦当娜老公的处女作,国产片《疯狂的石头》是模仿它的框架拍的)

  还有,今年看的一部影片 The Descent(《暗袭》)

  虽然是一部恐怖片,但在某种程度上,它的思想深度和结尾处理甚至超过了《肖申克的救赎》,

  并且在艺术性上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

  至于非英语影片,我最喜欢的是意大利导演托纳多雷的代表作《天堂影院》,经过删节的版本获得了88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他自己重新编辑的完整版反而有点狗尾续貂。

  当然,华语影片中也有很多优秀作品,只不过让我有收藏冲动的比较少。

  说到《阿甘正传》,我对这部影片的感觉非常复杂。第一次看的时候是在93年,后来又重看了两三遍。应该说它让我非常感动,而且对Tom Hanks的印象本来就不错,所以就买回来收藏了(当然是盗版)。第二年的奥斯卡奖上,《肖申克》和《阿甘》成为了竞争对手,提名数都很多,呼声相当。客观地讲,在奥斯卡的整个历史上,这两部影片只要在不同的年份被提名,都能轻易获得最佳影片奖,但遗憾的是它们出在同一年。最后,《肖申克》一无所获,而《阿甘》却满载而归。由于我喜欢《肖》更多一些,所以甚至在一段时间里对《阿甘》产生了抵触情绪,当然后来觉得很傻。

  说到 Tom Hanks 的表演,我认为他最出色的是此前一年的《费城》,那部影片让他第一次获得影帝头衔,接下来的《阿甘》让他蝉联,但表演的深度却有所下降,之后更是没有佳作,今年的《达芬奇密码》中,他已经老不忍睹了。当然,这些都是我的个人观点。

  7、老师好!我参加了你们在外国语学院做的讲座,感觉十分精彩。我想向您请教练地道英音的方法,另外我还想知道市面上有哪些英音资料可用。

  答:

  1)在网络上收听BBC,里面都是地道的英音,并且分了不同栏目,很多可以重播;

  2)买一些英音发音的DVD,注意要有英文字幕,比如BBC出版的一系列记录片和专题片;

  3)用一些语速较慢的电影和电视进行辅助练习,特别是英国早期的一些名著重拍片;

  4)选听一些难度较大但语调分明的电视片进行欣赏,慢慢培养语感,比如80年代比较著名的《Yes Minister》、《Fawlty Towers》系列,等等。

  8、上礼拜听了您的讲座,觉得受益颇多。谢谢您!您在演讲中旁征博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想请问一下,这是您在平常有意识积累的结果,还是无意识的广泛阅读自然形成的?

  答:

  我也处在英语学习的初级阶段,基本功很差。我最初转行从事和英语相关的工作有一定的偶然性,而且兴趣来自于英文电影和歌曲,我在这些方面“浪费”了太多时间。

  至于书籍,我买得很多但读得很少。我对众多作家作品都很有兴趣,但很少有时间和耐性去深入研读,所以理解都停留在表面。不过,我比较注重细节,也喜欢联想,所以经常把不相干的知识和内容结合起来思考,得到了一些启发。另外,我比较喜欢有思想性的句子和段落,有时会反复咀嚼以求充分吸收。

  9、您在讲座中提到,辜鸿铭认为中国人用的是“一猫一狗”式的方法,导致学了几十年英语也只能略有小成,请问这个“一猫一狗”式的方法具体指什么呀?

  答:

  我不知能否正确理解大师的观点,但仅从我的角度出发,所谓的“一猫一狗”式指的是:

  从启蒙阶段开始,中国人采用了这样的顺序:接触最简单的词汇和句子(比如bee…apple…How are you?...)——学音标——根据音标规则拼读单词——学语法——根据语法规则造句——做单项选择——通过分析对比选项对知识点进行查缺补漏——学语篇——分析文章大意并做阅读练习——针对考试进行专项训练——将书本知识和考试技巧运用到实际生活和工作中。

  辜鸿铭认为,这种模式违背了一门语言习得规律,严重制约了学习者的提高和发展。他主张反其道而行之,以英语为母语的标准来进行训练,以达到一通百通的目的,即:不从零散的知识学起,而直接进入篇章甚至是整本书的模仿和记忆。以他自己为例:他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背诵莎士比亚的37部戏剧(注意:英语是他的母语),不求理解,只是进行强迫性记忆;十几岁的时候,又开始学习法语,方法也不是从单词和语法入手,而是直接找人教他读背原文的《法国革命》;后来到德国留学,也是通过直接背诵《浮士德》来学习德语;至于希腊文和拉丁文等等,他都采用了同样的方法。这种方法看起来很残酷,甚至很变态,但却造就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语言天才。如果你有决心,也敢于挑战自己的极限,可以选一本感兴趣的小说进行实验,但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并且不要中途放弃。

  10、老师您好!我很赞同您的观点,特别是应该通过模仿和鉴赏来学习口语和写作,但我总看不出哪些句子好,好在哪里,就只知道自己写不出来而已。还有就是,那么多小说和名著,我应该看谁的呢?我试着看了一下英文版的《指环王》和《达芬奇密码》,觉得太难了,根本无法学到什么手法,应该怎么办?谢谢啦!

  答:

  至于怎样鉴赏句子,怎么看出一个句子的水平,的确很难通过理论上的分析讲清楚。但总体来说,你自己通过造句写出来的句子,如果和高水平的英文写作者有很大的出入,那他的这个句子就值得你学习。另外,凡是颠覆你以前的经验和习惯的句子,基本上都能帮你走出误区。

  举例来说,在口语中表达“我饿了”,可以说:I’m hungry. 这句话同样可以用在书面表达中,但如果想把句子写得生动,可以设法用名词来做主语,改写成:Hunger seizes me.(汉语的字面参考意思是:饥饿抓住了我),以此来强调饥饿的程度和想要进食的紧迫感。如果你不能体会出后一句话的妙处,也就无法发现一些作家在用词上的功力。你也许会认为,这个句子和你以前的表达习惯不一样,所以难于记忆,但我认为恰恰相反——I’m hungry.是不需要记忆的,因为你本身就会,但正因为Hunger seizes me.颠覆了你的传统思维,所以它会引起你的警觉,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反而容易记忆。

  关于阅读小说,我建议一开始不要选用专有名词过多的作品,比如你提到的《指环王》和《达芬奇密码》,会涉及到很多的地名、人名、宗教甚至神话用词,这些东西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会给读者带来极大的困惑。所以,我个人比较倾向于从一些人物传记甚至是描写心理的散文开始,至少不会影响通读。至于选择什么样的作家,这个因人而异,但两个基本的原则是:

  1)不要选择年代过于久远的作家和用词过于高深的作家。没有人能在初学英语的阶段就读懂莎士比亚,更不会有人傻到去选择《尤利西斯》作为自己的第一部阅读教材;

  2)尽量选择一位自己喜欢的作家,对他(她)的作品系统进行全面了解,然后专门模仿这个人的风格。比如你喜欢简"奥斯丁,那就集中看她的作品,不要今天读拜伦,明天看狄更斯,后天又学海明威……那样只会让你彻底迷惑。

标签: 如果就怎么造句子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