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惘的《北京桂花陈》
黄薇
我们所面临的世界是什么样呢?也许用这个词来描述是最合适的:那就是不确定性。
经济主宰了当今社会,文化的商品化日趋严重,高科技成了新的图腾,网络世界的虚拟和虚幻,生活节奏及速度加紧、加快,导致了生活强度和压力的加大,选择的机会多了,但挑战与竞争也多了,一夜暴富、一举成名已不是神话,一夜赤贫、旦夕之间便一文不名 也 没什么奇怪的,失败与辉煌不过弹指之间的事。
可这一切却导致了人们的无所适从。传统和熟知的秩序、等级、和谐以及美、丑、是、非的概念和标准,开始瓦解、消解和坍塌。80年代至90年代中前期对启蒙的渴望,对现代性的焦虑,此时已全线崩溃,取而代之的是“自我身心肢解式的零散化”,是情感、意志、精神的“耗尽”,人无法体验完整而真实的世界、生活和自我。不确定性主宰了人,使人处于一种动荡、飘浮和茫然不知所措中。
罗勇的小说《北京桂花陈》正是描写了这样一种生活状态和一群同样陷入巨大的迷惘中的年轻人。小说主人公何为对工作的选择,是画画,当摇滚乐手还是去做娱记,都没有自己真心的所爱,没有理想,只是跟着感觉走,不! 甚至感觉也没有,无非跟着别人走罢了。从湖南来到北京也是如此,北京未必是最好的最合适他的地方,但也就那么来了,来了也就来了。女主人公佳子同样如此,三个男人,让她无所适从,似乎谁都爱,又似乎谁都不爱;谁都爱她,又似乎谁都不爱她,谁是真爱?爱是什么?她并不知道,她曾努力去弄清这个问题,却始终是乱麻一团。
但这一切都是表面的,或者说是最起码、最直观的现象。如果不确定性真的就仅仅是无法确定对自己工作、生活地点和爱情的选择,或者说我们可以认识到我们是因为什么而困惑,而迷惘,那我们也就可以确定自己到底需要什么,也就可以找到对症下药的方法去解决了。然而,问题似乎并没有这么简单,作者本人也陷入了惶恐中,事实上,他也不能确定这个“不确定”究竟是什么,自己到底在哪儿犯了糊涂?而这才是让人不安的。
在小说中,罗勇常常用“它”来称呼这种“不确定”,“我有一种感觉,当然,我常常会有感觉,……我把那些感觉统称为――它的意思。我指的‘它’是――实际上我也不知道怎么称呼它,总之,它控制我,操纵我,它在适当的时候让我无法得逞,它应该是神一类的物质或意识”。有的时候,“它”是自杀的情绪,“在我十多岁的时候,我就发现了它,它一直伴随着我,不离不弃”,“我常常笑着站在人群中。看着那些躁动的因子在人们的头顶上浮游。我知道它在哪里,它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我们永远都抓不住它。因为它就是你自己”;有的时候,“它”是“一种无法名状的情绪,它来的时候排山倒海,我无法用言语,甚至不能呼吸……但是,它能在瞬间左右你”;有的时候,“它”是年龄,“……祝它生日快乐,他笑了,但是我却觉得这是一种很深的苦笑。后来喝多了,邵刚果然就像个孩子一样地哭了起来,这种情绪是我们所无法言语的,年龄就像一个坎……”;有的时候,“它”是难以名状的东西,“它有时候就那么自顾自的来了。在发呆的时候悄无声息的来,在默默无言的时候突然的来,甚至在我大笑的时候喘气的那一瞬间,它也不由自主的来。我下意识地抗拒它,它还是来,最终我才明白原来它一直在我的身体里,它和我的血肉生长在一起……后来我习惯性的等待它的到来,在入夜以后”;有的时候,“它”是时间,“它要动了,它正在动了,……你分明看见了时间的流逝,它像缓缓的水流,在房间里,在视线里,在四周那些没有坚硬地没有生命的物体里,它旁若无人,静静地流淌……你静静地看着,直至最后你木然的和时间一同离去”。
小说痛苦而无奈地表现了这种不确定性,它根本就是无法明确指出的,是一个无法言说的巨大黑洞,而我们其实也和罗勇一样,无法清晰描绘出这种每一个人都感同身受却又无法言说的感觉。因此,要说这部小说写了什么,大概只能说它写的是一个无法确定的生活状态吧。
当一切都是不可捉摸的,不能确定的,只有自己身体的感觉才能让人感到自己是确实存在着的,这种孤独是多么可怕!
有人说,如果没有内在的孤独感,就没有今天的小说,罗勇和他的《北京桂花陈》也许就是这样。
标签: 描写桂花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