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场主义散文征文]爱得越深表达越轻

哈哈库 27 0

    爱得越深表达越轻

 ----读周闻道《遁迹水云间》 

    我第一眼看上这句话的时候,就深深地爱上了它,如同爱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样。

    “爱得越深,表达越轻”,这话宛如从诗经里走出的美女,轻轻地在《轻轻……》闲走着,让看的人不由得带了“君子好逑”的心理,去无限憧憬,去缓缓追寻。“轻轻……”是舒缓的,优雅的,更是大自然般的纯真的,我紧紧地随着周先生的笔触,也如忽然变轻了的飞机,飘逸在广袤无边的白天和黑夜的间隙里,披着金色的彩霞,抚摸过柔情似水的天际,行云流水般地在天地之间飞翔,飞翔。

    他说:“有些轻,或轻轻,并不是重量的消解”我对着书轻轻问:“那是什么呢?是内心飞翔后的轻松,还是自我放逐后的洒脱?是给‘给艾丽斯’的轻柔,还是‘大江东去’后的豪迈?”他没有回答,只是轻轻地行走,生怕自己会“拌伤一点脚下的黑夜”会“打破这一汪神圣的轻轻”。在轻轻里,他飘到了母亲的怀抱,然后告诉我们:“有时,世界上的轻,其实是一种重。”

    周先生的散文是自然纯净的,文字在他的手里,就如他自己的血管、肌肉、皮肤那么亲切,仿佛不用思考,这些自身的东西就会随着大脑的每一次波动,自然流淌而来,不用费心穿名贵的衣服,也不用费力地理个什么招人眼目的发型,就那么在天地前一站,黄山的险桂林的秀,黄河的奔腾青衣江的幽雅,闲云的风流不羁常青藤的坚韧绵长,就自然而然地放到了我们的眼前。

    我欣赏着,深深地陷入。在他的“一水间生命如花”中,有回忆,更有对生命的坚信和热爱。周先生相信,一种灾害是地球偶尔的狂放,但“不是对生命的否认和毁灭,而是对生命的检验和健身”这是怎么样的一种胸怀,怎么样的一种对生命的肯定和宽容!他从任何绝难的环境里寻求美丽,寻求希望,人生的态度是如此欣喜而从容:从容地面对每一个发掘,每一个黑暗里的光明的地方,比如灯光,荧光,星光……

    他对生命的执着,在“稻田,生命的涅槃或者分娩”里有,在“田野里的火焰”里有,在“风干了的树叶想要发芽”里也有。他告诉我们,收割完的稻田里散落的,已经发芽的几颗稻谷,就与泥浆里的巴地草一样,有着不屈的生命,也是地球生命历程中生生不息的象征和来源。他看着银杏枯叶片下的生命,告诉我们生命里“有时最伟大的颠覆,也许就在一些很不起眼的微小里。”他看着那些风干了的树叶,告诉我们,这不是衰竭,“不是新陈代谢的转折,而是生命演进的更高境界”!他琢磨着生命的细微和不同,恍然大悟,原来几乎“每一个过去的夜晚,都是一个生命的前世;而每一个早晨,都是一个刚刚降临的今生。”于是我们知道,原来,任何人都“不能俩次踏入同一个早晨”的呀!

    他寻找着生命的真谛,就在这孕育生命的土地上,从容而坚定,因为他知道“并不是一切从前,都等于遥远”,他也没有任何后悔和焦躁,因为他还知道“也并不是一切遥远,都是我们可以着陆的从前”。“斯水若愚”里,他用沉静含蓄深邃的笔墨,讲述着淡淡的幽雅安详的江水,这里面包含着一种突破生活空间局限的智慧,在这智慧里,他在毫不掩饰地大自然里驰骋。我忽然领悟到,能够阻挡自己思维和步伐的,能够扼制自己快乐和幸福的,除了自己,还能有谁呢!

    我随着他一起找寻着,于是在“清晨的村庄是一个仙境”里,偶一回头,就如他一样有了沧海一粟的神思。这是一种由熟悉到忽然陌生,或者是由素未谋面到恍若亲近的感觉呀,这种感觉一经周先生说出,我便恍然大悟,一瞬间便明白曹雪芹所写的贾宝玉初见林黛玉时,那种“熟悉”是有多么深厚的生活常识,也便明白了秦二世在“指鹿为马”后,怀疑自己真的有病的疑惑,是绝对的真实。

    在这迷人村庄里,周先生的思维如同神来一般,有着质朴里的自然,天真里的欣喜。比如我喜欢的这些句子:“杨村河和王关河像俩条飘带,从一片遥远的虚幻中飘来,想在村庄的领口处打一个蝴蝶结,装饰村庄的婀娜多姿,却被晨风吹得飘来摆去,始终找不着打结的位置。”看呀,河成了要打结的飘带,多奇妙多贴切的说法!如果不是灵感的偶得,便是精心雕琢的精华了。还有“初升的太阳向村庄投去一些柔柔的光线,试图驱赶那些流连的薄雾,归还村庄被掩映的清丽,却是适得其反,不仅没有揭开村庄迷幻的面纱,在阳光与薄雾的左冲右突中,更增添了村庄的迷离。”这些最自然的现象,相信我们每个人都见过,也都被震撼过,可是,有几个人能如此自然如此不经意似地说出来呢,反正我不行。

    记得小时候,我最爱看的就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其实不应该说看,是最爱听,不,更确切地说是最爱享受。因为好的文给人的感觉不仅仅是视觉上的,连带我们的听觉、嗅觉甚至触觉都沾染了那种身临其境的意境的美。

    周先生的“碎影”就有这样的功能。真的,看第一遍的时候,我无法说出来一丁点感想,只是觉得心里柔柔的,碎碎的,有种舒服闲散的,人在一地碎影里的那种静谧迷幻的,恍若天上人间的感觉。朱自清的“回到朴素,回到自然”在这里和周先生有着惊人的相似,而“用真语写真景”,用“真情抒真理”是周先生在这篇文里最大的体现。

    “碎影”里有幽雅朦胧的美,这些淡淡的文字很轻松地就把我们带进入夜后的那一片碎影里,徐徐行走,慢慢体味。你看这些碎影,是叶子的,在视觉上它们“扑朔迷离,幻象纷呈,有的方,有的圆,有的条状,有的棱形,有的奇形怪状,……它们变幻无常,从不安分守己,每一个存在的姿势,几乎都是昙花一现”在触觉上它们就是如此:“当你发现,一片树叶在地上晃悠,弯腰,欲把它拣起,它却一下子窜到了你的手背上,或者肩头。”自然人性中的流动的、天真的、自然的、淳朴的、恢复人性最本真的这些感觉,在初夜的碎影里,在周先生的眼睛里,一点点地帮我们显露出来。

    周先生所描述的一切是那么的自然贴切:“不知是月色,还是城市霓虹的倒影,铺在地上,很薄,很柔软,若蝉翼,怀疑只要一缕清风,就会把它卷了去。”一个“铺”字,一个“卷”字,就让这些月色和碎影活了起来,也幽雅起来,仿佛是偷偷从闺闼里跑出来的大家闺秀,惊讶与另一个天地,于是她的雅和自然的静联合起来,一起创造了这个幽幽的世界,而她的行走就是清风,就是碎影的轻卷。

    这些碎影是不固定的,只顷刻间,它便成了“碎影游弋的广场,或一面汪洋恣意的湖”而碎影和光亮,便“构成了一副夜的写意:一条小巧玲珑的舢板,荡悠在一汪静谧的湖泊里”,我慢慢闭上眼睛,仿佛自己也和他一起“……也有了荡悠的感觉。”于是情绪就“被轻轻的晃悠牵着,从身到心,还有自己的影子,舢板旁那个似是而非的影像,都融入了那荡悠的碎影”也顷刻间明白了“碎影是世界和你的另一种存在,肉体凡身已不重要,人变得超然而纯粹”这是怎么样的一个天地,怎么样的一种感觉!

    极美的画面就这么缓缓铺陈着。周先生用他最本真的语言,在这满地的碎影里行走、思考。有的人思考是利己的,也就是只在自己的一方天地里权衡利弊,于是他所表现出来的东西必定也是自私的,那么带给其他人的感觉,也就失去了说服力和共鸣感;有的人思考是利他的,从人类亘古的美德到现有的弊端,剔其糟粕扬其精华,用宽容博大和既往不咎的胸怀告诉我们,天地的美好和生存的快乐,从这一类人的思想和文字中,我们所享受到的、领略到的,何止在看的那一时一刻呢!这,正如我们所欣赏的周先生的文字。

    在《碎影》虚幻与现实的变化中,遗忘过去是旋律;宠辱不惊,闲看花开花落是主调。这里面的超然也可以说顿悟,就是周先生送给我们最大的礼物:“时间久些,当岁月把那个撕裂的过程忽略,把那些是是非非荣荣辱辱风化,以一种审美之心关照那些曾经的往事,你就会发现,那些碎影般保存下来的记忆,其实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是呀,忘却是一种人生观点,忘却仇恨和痛苦的过去是一种美德和境界,真正能做到这些的,必定是胸怀宽广的大丈夫,也必定是快乐幸福之人。

    做一个自然的人,保留一点本真的心;写一些自然的文字,说一点本真的道理;结交一些自然的朋友,从容一个本真的人生,这是我读周先生文字后所产生的感觉,想来周先生也有这样的表达这样的希望于我们吧。

标签: 夜晚月色迷人的句子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