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第一卷 南山经·南次一经 范文

哈哈库 73 0

  《山海经》第一卷 南山经·南次一经 范文

《山海经》第一卷  南山经·南次一经  范文

《山海经》第一卷  南山经·南次一经  范文

《山海经》第一卷  南山经·南次一经  范文

《山海经》第一卷  南山经·南次一经  范文

  第一卷 南山经·南次一经注释

  〔1〕“南山经”三字,为文章序首之语,明确所叙述的山系位置及排列走向开端。《五臧山经》五篇,凡是说“南山经”、“南次二经”、“南次三经”;“西山经”、“西次二经”、“西次三经”;“北山经”、“北次二经”、“北次三经”;“东山经”、“东次二经”、“东次三经”;“中山经”、“中次二经”、“中次三经”,均是文章序首之语。

  《南次一经》起于西海招瑶之山,至于东海箕尾之山,从现在的阿拉伯海东海岸,一直叙述到今印度喜马偕尔邦戈温德湖西岸。

  《南次一经》为何首起招瑶之山?《易传·说卦传》说:“天地定位”,已经很清楚地告诉我们了,上古大地的坐标在天上,天上的格局在地上。通俗点讲:地上的江河山岳,在天上都分别有一一相对的星宿。华夏历史,天人合一,因此要阅读《山海经》,必须先看星空坐标。《山海经》中众多的山峰,均与天上的星星相对。

  比如《五臧山经》的叙述中心定为昆仑山,因为昆仑山是地中,地中对天枢——北极星。上古先民认为:宇宙群星,是以天心——地中为轴,运转不息。因此《五臧山经》就以昆仑山,今冈仁波齐峰为中心,排布天下地理。

  《春秋命历序》说:“天地开辟,万物浑浑,无知无识。阴阳所凭,天体始于北极之野,地形起于昆仑之虚,日月五纬俱起牵牛。四万五千年,日月五纬一轮转。”

  天上北极星,对地上昆仑山——今冈仁波齐峰,这是第一坐标。

  那第二个重要坐标,就是《南山经》首起之地——招摇之山。《南山经》开篇说:“南山经之首曰鹊山。其首曰招瑶之山,临于西海之上。”

  为什么要首起招摇之山?因为招摇山,也与天上的星星相对应。

  招摇山究竟位于哪里呢?要找到招摇山的具体位置,其实也不难,因为上古北斗九星时代,天上也有一颗招摇星。

《山海经》第一卷  南山经·南次一经  范文

  图27 上古夏至日北斗九星方图

  唐代王冰说:“上古九星悬朗,五运齐宣;中古标星藏匿,故计星之见者七焉。”上古北斗九星:第一星为天枢;第二星为天璇;第三星为天玑;第四星为天权;第五星为玉衡;第六星为开阳;第七星为瑶光;开阳瑶光之旁有两颗小星,左为辅,右为弼,合为九星。第八颗弼星在右,也叫玄戈;第九颗辅星在左,也叫招摇。

  《南山经》记载的鹊山山系,从西南往东排列。当夏至那天夜晚,北斗九星勺柄指向正南的时候,招摇星就位于天体的西南方向,按上古天地对位,则《南山经》记载的鹊山山系的第一座山——招摇之山,则正好位于西南方向,北斗九星招摇大星正下方,如图27上古夏至日北斗九星方位图。古人以星空定位大地,即便是在夜晚,萨满也可以准去地指出,“招摇之山”的具体位置。

  不仅是招摇山,《武藏山经》中还有很多山峰都与星空直接对位,比如嶓冢山。《西次二经》说:“又西三百二十里,曰嶓冢之山,汉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沔。”嶓冢山在哪里?那还得看星图啊!

  《河图》说:“嶓冢山,上为狼星。武关山为地门,上为天高星,主囹圄。荆山为地雌,上为轩辕星。大别山为地理,天以合地以通。三危山在鸟鼠之西南,上为天苑星。岐山在昆仑东南,为地乳,上为天糜星。汶山之地为井络,帝以会昌,神以建福上,上为天井星。桐柏山为地穴,鸟鼠同穴山之干也,上为掩毕星。熊耳山,地门也,精上为毕附耳星。”

  《河图》不仅回答了嶓冢山在哪里,而且还指出嶓冢山“上为狼星”。不仅如此,同时还回答了武关山、荆山、大别山、三危山、岐山、汶山、桐柏山、熊耳山,等一系列山峰顶上所对应的星星。因此欲读《山海经》 ,就要先看天上星 。

  〔2〕“䧿山”:南朝梁代著名文学家任昉在《述异记》中将此山写作“雀

  山”,“雀”与“䧿”同音,符合《山海经》自有的“夏三音”文字表音理论。䧿山是《南次一经》䧿山山系的第一座山。

  〔3〕“招瑶之山”:“招”字根为“韶”,古音读“韶”,“招瑶山”是《南次一经》䧿山山系的第二座山,濒临西海,今阿拉伯海。这座山并不是《大荒东经》中的所说的“有招摇山,融水出焉”的那座“招摇山”,有很多译本,错误地将分别处于大地东西两端的两座山混为一谈。

  〔4〕“西海”:根据《左祖右社与阳城》书中考证的昆仑山出五水,河水(印度河)西流入海(阿拉伯海),确定此“西海”为阿拉伯海。

  〔5〕“其”:第三人物代词,相当于“他、她、它”。《五臧山经》中的“其”字有多种解释,但凡遇上“其为人”、“其为兽”、“其为鸟”等词组,“其”,是名词,是表音字“旗”,是上古的图腾或族徽,可以直接按现代汉语解释为国旗或族旗。

  〔6〕“华”:为古汉字“花”字本字。这个文字非常古老,夏朝以前的哈

  拉帕印章文字写作,甲骨文写作,金文大篆写作,均与现代汉字“华”字,外形一致。

  〔7〕“祝余”:名词,古汉语,非叠连绵词。《山海经》中这种连绵词极多,比如本段下面还有的“迷穀”、“育沛”等,这些古老的连绵词,不可会意或强译,只能根据上下文对它的描述,理解它是何物。根据本文描写,“祝余”是生长于阿拉伯海岸高山之上的一种类似韭菜,开着青花的野草。

  〔8〕“穀”:构树的古代称呼。南朝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陶宏景在《本草经集注》说:“穀,即今构树是也;榖、构同声,故榖亦名构。”“穀、构同声”,音“构” ,符合“夏三音”文字表音理论。构树,落叶乔木,叶子呈卵形,花淡绿色,木材可制器具,皮为造纸原料。主要生长于南亚、东亚、东南亚的温带和热带地区,不论平原、丘陵或山地都能生长。

  〔9〕“迷”:分辨不清东西南北,迷失方向。文中“佩之不迷”,是说佩戴上构木雕刻的饰品,就不会在山林中或草原上迷失方向。此句话是巫语。中国古人有佩戴木雕件以驱邪避疫的风俗,比如佩戴桃木剑。当代民间仍然信奉桃木、乌木、黄杨木、苇草具有超自然的法力,可以镇恶驱邪,甚至降妖除魔。

  〔10〕“有兽焉”:根据后文对该兽的描写,确定此兽为现实存在的猩猩,不是记载氏族族徽的“有兽焉”。“焉”字,在《山海经》通篇皆为语气助词,无对应意译,作者怀疑为后世编者所加,因为“有兽焉”、“有鸟焉”,也有也有篇目写作“有兽”、“有鸟”。

  〔11〕“禺”:古代一种长尾猴。郭璞注:“禺,似猕猴而大,赤目长尾。”

  〔12〕“狌狌”:就是猩猩。《海经》也有关于“狌狌”的记载,但那里面的“狌狌”,记载的却是族徽,与此处的“狌狌”决然不同。“狌”,字根为“生”,按字根读“生”。

  〔13〕“麗�”:名词,古汉语,叠韵连绵词,不可意会。“麗�”的字根是“丽旨”,按字根读。

  〔14〕“瘕”:肠虫病,腹内生长寄生虫。郭璞注:“瘕,虫病也。”

  〔15〕“里”:古代里程单位。按商朝计量标准1尺=16.95厘米;1步=6尺;1里=300步≈305米,远远小于现在的1里等于500米。本书注解《五臧山经》里程单位1里均按305米换算。

  〔16〕“堂庭之山”:也有版本作“常庭之山”,郭璞注:“堂,一作常”,“堂”与“常”同音,不影响听众的理解。“堂庭之山”是《南次一经》鹊山山系的第三座山。

  〔17〕“棪木”:古代的一种树。《尔雅·释木》说:“棪,樕其。”郭

  璞注:“棪,实似柰,赤可食。”

  〔18〕“水玉”:就是水晶。郭璞注:“水玉,今水精也。”“晶”与“精”同音异字,符合“夏三音”表音理论。

  〔19〕“猨翼之山”:是《南次一经》鹊山山系的第四座山。

  〔20〕“訉”:为语气助词,今本《山海经》多脱此字。

  〔21〕“白玉”:白色的石头,可理解为汉白玉。

  〔22〕“蝮虫”:郭璞注:“蝮虫,色如绶文,鼻上有针,大者百余斤,一名反鼻。虫,古虺字。”郭璞说“蝮虫”一百多斤重,是他所在晋代的重量单位,不是今天的重量单位。王莽及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一斤相当于现在222.73克,一两等于13.92克。那时候的斤两换算与现在不同,现在一斤等于十两,而那时候一斤却等于十六两。古代一斤等于十六两的来历,据说是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负责制定度量衡标准的是丞相李斯,由于当时七国遗留下来的斤两换算标准很混乱,李斯也想不出怎样确定斤两的换算关系才算好,于是向秦始皇请示。秦始皇批示四字:“天下公平。”李斯为了避免以后在执行中出问题而遭到问责,于是把“天下公平”四字的笔画数目十六作为标准,定出了一斤等于十六两,又制作了十六金星秤,由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加福禄寿三星组成十六星秤,并告诫商人要诚实守信,不欺不瞒,否则,短一两无福,少二两少禄,缺三两折寿。那么郭璞所说的身上长着绶带一样花纹“蝮虫”一百多斤重,折合成现代重量就是45斤左右,这个重量相当现在的蟒蛇。

  〔23〕“杻阳之山”:是《南次一经》鹊山山系的第五座山。

  〔24〕“赤金”:是指赤铜,也就是紫铜。上古对于铜与金,有时分别并不十分严格。

  〔25〕“白金”:是指白银,并不是现在珠宝店里卖的铂金。

  〔26〕“有兽焉”:族旗上画着怪兽。“有”是名词,族徽或者族旗。

  〔27〕“其”:是指族旗上画着的族徽形象。《山海经》中经常写道:“其状如某兽”,就是指族旗上画着的族徽像某一种野兽。

  〔28〕“其音如谣”:他们部族内部规定的暗号口令,如同有人在唱歌谣。“谣”,歌谣。如果在暗夜里或深林间,听见歌谣之声,证明那是他们的族人。古人通过制定各种奇怪的声音口令,以便在无法看见对方之时,准确地识别族人口令,以防止误伤。《五臧山经》中凡是“其音如某某”,基本都是古代部族的暗号口令。

  〔29〕“鹿蜀”:名词,古汉语,叠韵连绵词,不可意会,是一个小诸侯国怪兽族徽的名字。

  〔30〕“宜子孙”:子孙会得到保护。

  〔31〕“玄龟”:与本篇注释〔32〕“旋龟”同音别字,同指一物。“旋龟”是乌龟的一种,长着鸟头,拖着毒蛇一样的尾巴。

  〔32〕“旋龟”:据本文记载,旋龟的产地大致从阿拉伯海的东海岸,沿着一条向西流淌的河流,往东逆流而上680里(合现在412里)处,大约位于库奇湾南面的古代萨拉斯瓦蒂河(Sarasvati)之中。“旋龟”在《中次六经》中也被也提到,“又西七十二里,曰密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铁。豪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洛,其中多旋龟,其状鸟首而鳖尾,其音如判木。”《中次六经》说“旋龟”生活在“洛水”。根据《左祖右社与阳城》书中考证“洛水”,就是《海经》中的“弱水”或“若水”,是3700年前消失在南亚次大陆的萨拉斯瓦蒂河,现在叫查干—哈克拉河。弱水西流,入雷泽(库奇湾)。由此可见:《中次六经》与《南次一经》所记载的旋龟生活地点一致,都指向了南亚次大陆的巴基斯坦库奇湾南侧的萨拉斯瓦蒂河。

  〔33〕“判木”:用刀砍伐树木。郭璞注:“如破木声。”

  〔34〕“底”:足底病,是指脚掌上长满老茧。“可以为底”,可以用旋龟的龟甲修剪脚掌上的老茧。 〔35〕“柢山”:是《南次一经》鹊山山系的第六座山,处于古代雷泽(巴基斯坦库奇湾一带),地势低洼,因此后面说氐人陵居。“柢”字根为“氐”,“柢山”就是“氐山”,氐人之山,氐人国是炎帝后裔,使用鱼图腾,是正史记载的有虞氏。有虞氏,写作夏朝以前的哈拉帕印章文字为“有鱼氏”。

  〔36〕“有鱼焉”:打着鱼族旗,即氐人是有虞氏(有鱼氏)。“有”字,是族徽之意。

  〔37〕“陵居”:氐人有虞氏,姚姓,处于雷泽(巴基斯坦库奇湾),居住在土丘或山陵之上,故称陵居。姚姓的帝王虞舜,就曾经“耕于雷泽”。虞舜,写作夏朝以前的哈拉帕印章文字为“鱼水”,“水”字“顺”音。

  〔38〕“魼”:郭璞注:“亦作胁。”从腋下到肋骨尽处的部分称作“胁”。

  〔39〕“留牛”:就是“瘤牛”,瘤牛原产于印度次大陆,因为脖子上方有一个硕大的牛峰,像一个大瘤子,而叫瘤牛,是人类最早驯服的耕牛,草食性反刍家畜,也称犦牛,亦称犎牛,为热带地区的特有牛种。由于炎帝叔均“始作牛耕”使用的就是瘤牛,炎帝早期后裔均以瘤牛为图腾。根据破译的哈拉帕印章显示:蚩尤的图腾就是南亚次大陆所有的瘤牛。“留牛”在《山海经》中

  也称“犁牛”。《东次一经》说:“其中多鳙鳙之鱼,其状如犁牛,其音如彘鸣。”

  〔40〕“鯥”:有虞氏族徽的名字。“鯥”,郭璞注:“音六。”;“六”古音为“陆”。

  〔41〕“冬死而夏生”:是说他们夏天出来耕种,冬天在家里过冬。氐人以农立国,夏种冬藏。东北农村现在仍然把农闲的冬季叫作“猫冬儿”。

  〔42〕“食之无肿疾”:供养他们就不会得痈肿病。“食”,读“饲”,饲养,供养之意。

  〔43〕“亶爰之山”:是《南次一经》鹊山山系的第七座山。郭璞注:“亶音蝉”

  〔44〕“有兽焉”:根据其后对该兽的描写,考证此兽为古代现实存在的动物,不是族徽。

  〔45〕“类”:古代南方的一种犬科动物,即香狸。郭璞注:“类或作沛。”明朝翰林院修撰杨慎说:“余在大理尝见之,其状如狸,其文如豹,土人名曰香髦。”香髦,即香狸。

  〔46〕“自为牝牡”:鸟有雌雄,兽有牝牡。牝牡就是雌雄。“自为牝牡”,就是雌雄一体。

  〔47〕“基山”:是《南次一经》鹊山山系的第八座山。

  〔48〕“有兽焉”:是少典氏近祖炎帝、黄帝以后的族徽,画着怪兽图案的族旗。“有”是族徽。

  〔49〕“其状如羊”:羊是嫦羲后裔黑齿的图腾,嫦羲也叫常仪。仪,金文大篆写作一人操戈在祭坛上献羊,所以嫦羲主管祭祀。伏羲与嫦羲之子,黑

  齿国的图腾就是羊,炎帝叔均娶赤国(“黑齿”切读为“赤”)听訞,羊又成为炎帝后裔的一个分支图腾。

  〔50〕“猼訑”:古汉语非叠连绵词,是黑齿国后裔族徽名字。

  〔51〕“有鸟焉”:是少典氏远祖燧人氏的图腾,燧人氏钻木取火,以太阳鸟三足乌为图腾,后来衍生出各种鸟图腾。《五臧山经》所说“有鸟焉”,是交待这个氏族国家的母系族徽。《五臧山经》母系族徽,多为华夏远祖燧人氏的鸟图腾。“其状如乌”、“其状如雉”、“其状如鸡”是太阳鸟的标志,代表这个氏族有太阳历创始人羲和的血脉;“其状如枭”、“其状如鸮”、“其状如鹊”是月亮鸟的标志,代表这个氏族有月亮历创始人嫦羲的血脉;“其状如凤”、“其状如皇”、“其状如鸾”都是风鸟的标志,代表这个氏族有风历创始人女娲,也就是娥皇的血脉。

  〔52〕“其状如鸡”:图腾形象是鸡。“其”为图腾。依据上文注释〔51〕“有鸟焉”的注解,这个小国是太阳历创始人羲和的后裔。

  〔53〕“��”:名词,古汉语,非韵连绵词,不可意会,根据文中内容可知这个小国是太阳历创始人羲和的后裔。

  〔54〕“食之无卧”:《山海经》是少典氏加密档案,因此多出萨满巫语,言及灵幻之事,只为了隐匿事实,像结绳记事一样,须有口授心法才能看懂。“食之无卧”便是萨满为了激励供养他们的人,故意制造出族徽很灵幻的感觉,才说供养他们的人精神百倍,几乎忘记睡觉。这里的“食”,读“饲”,是饲养、供养之意。这种语句,后面很多。

  〔55〕“青丘之山”:是《南次一经》鹊山山系的第九座山。“青丘山”因青丘国而得名。夏朝人是黄帝后裔,黄帝重九,以“九”为帝王之数,因此凡是《五臧山经》山系中,排列于第九位的山岳,都在夏朝人心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位置。此处青丘山,乃是大禹娶青丘国涂山氏女娇之地。

  《海外东经》说:“青丘国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

  《大荒东经》说:“有青丘之国,有狐,九尾。”

  《太平御览》卷七百九十引古本《山海经》说:“青丘国,其人食五谷,衣丝帛,其狐九尾。”

  《归藏·启筮》说:“蚩尤登九淖以伐空桑,黄帝杀之于青丘。”

  《淮南子·本经训》说:“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

  《海外东经》说:“帝(禹)命竖亥步,自东极至西极,五亿十选九千八百步。竖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

  《今本竹书纪年》说:帝禹夏后氏“有白狐九尾之瑞。当尧之时,舜举之。”

  《古本竹书纪年》说:“柏子杼,八年。征于东海及三寿,得一狐九尾。”

  《逸周书·王会》说:“青丘,狐九尾。”

  青丘国使用一面九尾狐狸旗,在华夏历史上频繁出现,图腾为四足九尾白狐。青丘国最早见于具有伏羲八卦卦象的《海外经》之上,说明这个国家非常古老,至少就可以上溯到伏羲时代,因而青丘国总是与伏羲之子黑齿国(赤国)并列记载。它是位于华夏东部一个举足轻重的农业方国,而且从伏羲时代到夏朝,它始终与华夏历代政府关系紧密。从现有史料来看:黄帝杀蚩尤;仁羿收缴风伯的占风旗;大禹治水与竖亥测量大地;大禹娶涂山氏青丘国公主女娇;柏子杼收没青丘国九尾白狐图腾均在此地。青丘国的地理位置在喜马拉雅山脉西南麓,印度北部邦。

  按《逸周书·王会解》:周成王在中原成周城(洛阳)盛会诸侯之时,青丘国还打着九尾白狐旗前来庆贺。

  〔56〕“青䨼”:一种青色的矿物颜料,古人常用它来涂饰器物。与“青䨼”相对的是“丹雘”,一种红色的矿物颜料。“丹雘”与“青䨼”统称“丹青”。

  〔57〕“有兽焉”:是指青丘国族徽,九尾白狐,即是九尾白狐旗。

  〔58〕“其音”:他们部族在黑夜或深林中相互联络的暗号口令。这种口令一直沿袭到现在,军队在丛林作战中仍然使用。《山海经》凡说:“其音如某某”,百分九十以上是部族暗号口令。

  〔59〕“是食人”:《山海经》凡说“是食人”,均是食俸禄之人,并不是吃人的人。

《山海经》第一卷  南山经·南次一经  范文

  图28 伯 鹳 鹳

  〔60〕“有鸟焉,其状如鸠”:他们打着远祖燧人氏的鸟旗,族旗上画着布谷鸟。《藏器》说:“布谷,鸠也。江东呼为获谷,亦曰郭公。北人名拨谷。”布谷鸟是报春鸟,由位于东方的青丘国司掌报春鸟旗。青丘国是燧人氏时代遗留下来的一个显贵方国,因此才敢打出九尾白狐旗。“九”在古代为最大阳数,古代以 “九”形容崇高的地位,如“九五之尊。”布谷鸟旗帜的尊贵之处,还体现在“鸠杖”之上,在中国古代,年满七十者,由政府授给头上刻有鸠鸟之形的拐杖,以示尊崇。

  〔61〕“灌灌”:古汉语双声叠韵词,是青丘国远祖鸟族徽的名字。“灌灌”,表音词“鹳鹳”。鹳有两种∶似鹄而巢树者为白鹳,黑色曲颈者为乌鹳。参见印度河流域出土的印章图28伯鹳鹳。

  〔62〕“赤鱬”:《山海经图赞》说:“赤鱬之物,鱼身人头。”宋元时期的刘会孟在《评山海经》中评论赤鱬,说:“磁州亦有孩儿

  鱼,四足长尾,声如婴儿啼,其豪膏燃之不灭。” 按刘会孟的说法,“赤鱬”就是娃娃鱼。

  〔63〕“箕尾之山”:是《南次一经》鹊山山系的第十座山,也是鹊山山系的最后一座山。

  〔64〕“踆”:蹲、停止、止于。引申为坐落于。

  〔65〕“东海”:夏代东海,或称南海,是指古代的印度喜马偕尔邦戈温德湖,是萨特莱杰河上游最大的湖泊。此处古代湖泊众多,连成一片。“海”,海子、湖泊之意,并不是今日海洋的概念。

  〔66〕“其神状皆鸟身而龙首”:山神的形象是由象征燧人氏的鸟身和象征雷神伏羲的龙首组成。

  〔67〕“祠”:指祭祀。

  〔68〕“毛”:献祭的毛牲。古代献祭的“牺牲”分为“牺”与“牲”,“牺”是指玉、帛、金,稀有之物,也叫“牲币”;“牲”是指牲畜,包括太牢(牛、羊、猪),少牢(羊、猪),鸡、犬、鱼等。本篇的“毛”字指“牲币”。

  〔69〕“璋”:是指一种纵向分成两半的玉器,形状像半个圭。《说文解字》说:“半圭为璋。”《周礼·春宫·大宗伯》说:“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皆有牲币,各放其器之色。”本篇为《南次一经》,正合“以赤璋礼南方”。古代只有男子方可持璋,《诗经·小雅·斯干》说:“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

  〔70〕“瘗”:掩埋,埋葬,常指殉物葬。

  〔71〕“糈”:精米。古代用精米祭神,以示尊敬。

  〔72〕“稌米”:稻谷或谷物。

  〔73〕“壁”:表音字“璧”,指玉璧。

  〔74〕“白菅”:白色的茅草,用以编制精美的茅席。郭璞注:“菅,茅属也;音间。”

  〔75〕“席”:白茅席。在白茅席上摆放献祭之物,以示圣洁。

  第一卷 南山经·南次一经白话译文

  《南次一经》第一列山系的名字,按照该山系第一座山鹊山的名字而命名。《南次一经》鹊山山系的第二座山~招摇山,像一个巨人,屹立在西海(阿拉伯海)之岸。招瑶山上桂树繁茂,山上盛产可以用来冶炼黄金的矿石,以及可以雕琢玉器的原石。招瑶山中生长着一种野草,形状像韭菜,开着青色的小花,名字叫祝余,人若吃了它,就可以充饥。招瑶山中还生长着一种树木,形状像构树,浑身上下长满了美丽的黑色纹理,散放着奇异的光芒,照射四方,树的名字叫迷穀,佩戴上迷穀木雕刻的饰品,就不会在山林中或草原上迷失方向。招瑶山的密林中还出没着一种野兽,像猿猴,长着一对白耳朵,既能像动物一样四足爬行,也能像人类一样直立行走,它的名字叫猩猩,吃了猩猩肉,可以使人健步如飞(此话是巫语)。麗�河水发源于招瑶山,然后向西流入西海(阿拉伯海),麗�河中有许多叫作育沛的美丽蚌贝,佩带这些蚌贝,人的肚子里就不会长寄生虫(此话是巫语)。

  从招瑶山再往东300里(合现在183华里),是《南次一经》鹊山山系的第三座山~堂庭山。山上生长着茂密的棪木,树林间有成群结队的白猿,山中盛产水晶,蕴藏着丰富的黄金矿。

  从堂庭山再往东380里(合现在232里),是《南次一经》鹊山山系的第四座山~猨翼山。山中怪兽出没,山间溪流中生满怪鱼,山石多是汉白玉,这里有身长体重的怪莽,还有长着奇怪花纹的毒蛇,树木生长的奇形怪状,千万不要登上这座可怕的高山。

  从猨翼山再往东370里(合现在226华里),是《南次一经》鹊山山系的第五座山~杻阳山。山南面的矿石可以冶炼纯铜,山北面的矿石可以冶炼白银。有一个打着兽旗的小国生活在这里,族旗上的族徽像马,长着白色的头颅,身上的斑纹像老虎而尾巴颜色通红,这个族群的暗号口令是一首歌谣,在暗夜里或密林中,他们通过这首歌谣声互相呼唤,以此识别对方是自己人还是外族人,族旗上怪兽的名字叫鹿蜀。佩戴鹿蜀族徽,他的子孙后代就会得到保护。怪水从杻阳山发源,然后向东流入宪翼水。怪水河中生活着很多玄黑色的乌龟,形状像普通乌龟,却长着鸟一样的头和毒蛇一样的尾巴,名字叫旋龟,他们叫唤起来,如同伐木工在山中砍伐树木的响声,佩带这种龟甲骨饰品,可以延缓耳聋(此话为巫语),旋龟的龟甲还可以当作剪刀,修剪脚掌上的老茧。

  从杻阳山再往东300里(合现在183华里),是《南次一经》鹊山山系的第六座山~柢山。柢山是氐人之山。氐人国是炎帝后裔,使用鱼图腾,是正史记载的有虞氏。有鱼氏处于雷泽(巴基斯坦库奇湾一带),地势低洼,因此氐人陵居。柢山的山中多溪流,不生野草树木。有虞氏的族旗是鱼旗,鱼旗插在山陵之上,旗上画着的族徽形象是一条怪鱼,怪鱼长有象征炎帝图腾牛的身体,象征伏羲蛇图腾的蛇尾,胁骨还长着象征燧人氏火鸟的羽翼。氐人内部制定的暗号口令是他们最熟悉的瘤牛叫声,在暗夜里或密林中,他们通过模仿瘤牛叫声互相呼唤,以此识别对方是自己人还是外族人。他们族旗上的徽记名字叫鯥。氐人以农立国,夏种冬藏,他们夏天出来耕种,冬天呆在家里过冬。氐人也食俸禄,而且还会给供养他们的人治疗痈肿病。

  从柢山再往东400里(合现在244华里),是《南次一经》鹊山山系的第七座山~亶爰山。山中多溪流,不生野草树木,这座山没有所需之物,无需攀登上去。山中有一种野兽,形如像香狸,披散着鬃毛,名字叫作类,雄雌同体,自衍繁殖,吃了它的肉,会使人胸怀宽广,不生嫉恨。

  从亶爰山再往东300里(合现在183里),是《南次一经》鹊山山系的第八座山~基山。山南盛产玉石,山北长满怪树。有一个打着近祖兽旗的小国生活在这里,族旗上画着一只羊,证明他们是黑齿国的分支,羊身上长着九条尾巴和四只耳朵,眼睛画在脊背之上,族徽的名字叫猼訑,举着猼訑旗,行游天下无所畏惧;他们同时还使用一面远祖鸟旗,鸟的形状像彩鸡(雄鸡一唱天下白,鸡是知晨鸟),证明他们的远祖是太阳历的创始人羲和,为了显示与众不同,彩鸡身上画着三个脑袋、六只眼睛、六只脚、三只翅膀,鸟族徽的名字叫��。供养��部族的人精神百倍,几乎可以不睡觉(此话为巫语)。

  从基山再往东300里(合现在183华里),是《南次一经》鹊山山系的第九座山~青丘山。山南盛产玉石,山北出产丹青矿石。这里有一个重要的方国,叫青丘国,他们的图腾形状是九尾白狐,部族内部规定的暗号口令如婴儿啼哭之声,他们是吃俸禄的人,不从事生产劳作。奉养他们的部族,不会被妖鬼瘴气缠身(此话为巫语);他们同时还有一面远祖鸟旗,族徽形状像斑鸠。他们打着鸟旗出行的时候,相互召唤的声音如呵斥之声,鸟图腾的名字叫灌灌,跟随灌灌旗帜的人神志清醒,不会被鬼神迷惑(此话为巫语)。英水从青丘山发源,然后向南流入即翼泽。即翼泽中有很多娃娃鱼,形状像鱼,长着人的脸孔,它们的叫声像鸳鸯鸟的啼叫,吃了它的肉,可以防止生疥疮。

  从青丘山再往东350里(合现在214华里),是《南次一经》鹊山山系的第十座山~箕尾山。鹊山的最后一座山箕尾山,座落于大禹时代的东海(今印度喜马偕尔邦戈温德湖)西岸,满山都是沙石。汸淯水从箕尾山发源,然后向南流入淯水,淯水河中出产一种白色玉石。

  西山经第一列山~鹊山山系,从鹊山、招摇山,依次算起,到箕尾山为止,一共是10座山,路程2950里(折合成现在为1800华里,实际核算2700里,差250里,应该是鹊山到招摇山的距离)。鹊山山系宗主山神的徽帜形象是:绘有象征火神燧人氏的鸟身,再画上象征雷神伏羲的龙头。祭祀的礼仪是:牲币用一块玉璋掩埋,献祭的精米用稻米,将一块玉璧和稻米恭敬的摆放在白茅席上。

《山海经》第一卷  南山经·南次一经  范文

标签: 范文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