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静是内心修为的外在表现

哈哈库 116 0

文/刘贺怡

平静是内心修为的外在表现

我时常羡慕能让自己迅速平静下来的人,安安静静地做事,不动声色的生活,在日复一日的平淡生活里竭取源源不断的动力,平静是内心修为的一种外在表现,是精神富足的一种生命体验,更是面对生活的一种人生态度。

开朗活泼,热情好动是我性格显著的特点,我其实在没有参加工作前一直将这种特质视为我的优点,我天真地认为这是真性情的一种表现,甚至有时说话口无遮拦,毫无顾忌,也很容易在工作中得罪别人。

静字是由青和争构成的,青字代表的含义是万物初始的颜色,代表着出生时的初心,无争才能静,而作为年轻人,本身就是极容易冲动的年纪,看到不如意的境况就要批判,面对生活的不顺就要抱怨,稍微获得一点成就就要显摆,这是人性使然,也是年龄所致,我无意为自己的不静找借口,却也是不可争辩的事实。

南朝梁王籍《入若耶溪》说道:“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我们如今所生活的时代恰恰是一个信息爆炸的年代,从睁开眼的第一刻起,手机上就会弹跳出各种新闻资讯,自媒体短视频的迅速发展,我们进入到了一个信息迷茫的时代,我们看似有很多选择,却依然挣扎和痛苦,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越便利,也就越来越缺乏深度思考的能力。我们曾几何时连认真读一本书,看一部剧的耐心和时间都没有,读书是碎片式的,看剧是倍速式的,我们被时代裹挟着向前,不敢平静地停下脚步站一站,似乎稍一停下就会被甩出九万八千里。

平静是内心修为的外在表现

我不禁思考:推着向前生活,生活就真的大踏步前进了吗?我们就真的感受到生活的幸福与满足了吗?我们就能更多元化地思考我们所生活的时间与空间了吗?好像并没有,我们越来越焦虑不安,越来越不知所以,做了一百件事,却好像什么都没做,看了一百个视频,但记在心里留下印象没有多少。我们的审美与思考越来越肤浅,好像一切都浮在表面,这种快节奏的扁平快遮盖住生活的本来面目,让我们的日子散发出腐烂与腥臭。越是在浮躁的时代保持一颗平静之心,越是难能可贵。

诸葛亮要在千百年前就教育孩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纵观历史的发展,那些经历过不平凡岁月的人,也都在追求一种内心的平静,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到王维的《终南别业》。从苏轼的“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到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他们都在人生的暮年流露出了对功名利禄的淡泊,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内心淡然的满足。

平静是内心修为的外在表现

杨绛先生写到:

“少年贪玩,青年迷恋爱情,壮年汲汲于成名成家,暮年自安于自欺欺人,人寿几何,顽铁能炼成的精金,能有多少?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既然人生最终要归于平静,那么我们在追寻自我的路上何必慌张,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那些想要极度表现透露的恰恰是自卑与恐惧,不安与迷茫。

鲁迅先生说:

“沉默是一种力量,当我沉默时,我感觉很有力量,当我开口说话时,我就感到了空虚。”

换言之,那些保持安静,什么都不说的人不是无话可说,而是在追寻一种更有力量的方式与世界和解,这是独属于东方人的心理认同,我们终究要与苦难,不顺和解,这种缄默于心的方式是一种高级的不露声色的豁达。

平静不意味着消极,躺平,佛系。流水争先,靠的是绵绵不绝,不是一时的水浪击打,力气要用在最关键的时刻,人生海海,学会安静与平和,处事不惊,方可成就人生大事。《论语·雍也》这道:“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仁者乐山在于山之安稳,不动而使万物生焉,只有放下才能获得平静,才能做一个仁者,一个充满大智慧的人。

平静是内心修为的外在表现

刘贺怡,湖北省枣阳市刘升中学语文教师,喜欢分享生活中的小细节,容易被故事感动得一塌糊涂,希望可以一直跳动着去生活,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你喜欢开朗活泼还是平静如水?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标签: 一个人安静淡然句子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