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人生阶段和学佛感悟

哈哈库 104 0

  从2019年7月起,不觉中修习佛法已两年余。期间收获颇丰,也感慨良多。回首以往,能够清晰地觉知走过的每一步路,真切感受到自我的升华过程。迄今为止,随着喜欢的领域尤其是所读书的变化,身份在不觉中改变,人生也形成了不同阶段。每一时期均有印象深刻的标志性事件,每一事件也不啻为生命的转折点。总体来说,心灵层面经历了从精神到灵魂的转化,自身无形中在从文人到道人、从学者到行者改变。特别是学佛后受益巨大,对自我和外界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并寻求到生命的价值目标,完全改变了人生走向和精神面貌,相比以往尤其是未学佛前有脱胎换骨之感。此生能够遇到佛法并修习净土宗,确是最大的福报。正因为学佛,才使人生回到了正确的轨道,无异于生命的重建,或者说是佛法给了自己第二次生命。

  2017年7月及以前,文学和艺术占据了生活中的大部分内容,包括求学时期和参加工作的最初几年。热衷于现当代文学和戏曲、书画、曲艺、历史之类,从小喜欢画画,自上初中起爱看书写作,且大学和研究生均是中文专业,有书法底子,爱看相声小品,喜欢近现代史。尤其对戏曲情有独钟,学会了不少戏曲唱段,从读研起开始研究,撰写、发表学术论文,于地方戏尤其是豫剧可能也确有见解,并有著作出版,可勉称学者。虽对古典诗词和先秦诸子等略有涉猎,大学时即被称为“才子”“文青”,但除文学类书籍以外,平时看的书大致不出艺术范围,总体在文艺领域徘徊,亦可算“文人兼学者”。最敬佩的偶像,为以王国维、陈寅恪、钱钟书、饶宗颐等为代表的国学大师。如按丰子恺先生物质、精神、灵魂人生三境界的划分标准,或许已超越世俗的物质层面而偏于精神领域,在他人看来此种喜好也较为高雅。可惜并未“上道”,且常有妄想杂念侵扰,无明烦恼时时现行,不过典型的庸夫俗子,浑浑噩噩地在迷寐中打转。

  2017年7月底坐火车返乡时,同一卧铺车厢有位年轻妈妈带着位八九岁小女孩,得知我是老师时,母女俩提出要对古诗词。其间小女孩提到《笠翁对韵》,自己对此较为陌生,回家后便找来查看。由此开始,引发出其他传统典籍,包括儒、道、墨、法等诸子百家和中医、史、诗词歌赋等,业余即精心细读,直至2019年5月份左右。还整理并背诵了许多经典名句,对于修身养性、为人处世大有益处,同时不断惊服于先贤智慧的博大精深。尤以儒道着力最多,对道家最有兴趣,品悟了不少经书、祖师开示和近现代道家著作。算是在这位小姑娘的“引导”下,开始真正向传统文化趋进,逐渐向确切意义上的“文人”靠拢。但接触的领域除道家外,仍多停留于世间法范围,鲜有论及生死者。涉及心性的也较为有限,且可能未触及本质;心又为一身之本,万事从心起。所读之书有助于收心、警心,但对于如何摄心、护心、净心、明心,却未能找到具体指导办法。加之生活中不时遇到各种违缘,对有些不明其因,亦会心绪不宁。另不知有真心和妄心之别,总把自己和念头等同,念头一起,即不加分别,无意中跟随,时而妄心用事。故很想遵从古圣教诲,践行先贤之道,但因习气厚重,难以管束身心,往往外为相动,内为妄乱,始终不能走出怪圈。有两件事印象较深。一是某次杂念冒出,欲将其消灭而无能为力时,不由反问自己:看过不少经典,背过不少古训,为何不能及时有效地断除念头?为何不能让内心一直保持平静?二是有天晚上和母亲电话通话时,说自己背了许多圣贤语录,很有用,要终生坚持下去,母亲说学这么多,以后走的时候能不能带走。母亲文化水平不高,对佛教未有过接触,应该只是随口一说,对我来说却无异于一次重要提醒和点化,加之平时对人生短促、生死无常等已有所感悟,故母亲的这句话便成为个人认真思考生死大事的契机。所以现在想来母亲听从我的劝告,信愿坚定地念佛求生西方,到底是我在度母亲还是母亲在度我。另在整理近代名人格言时,曾留意到印光大师的一句开示:“大丈夫能令文章盖天下,功业宣宇宙,而不能断惑证真,了生脱死者,以著于外而遗其内,著于有为之末而遗其无为之本也”,也引发了些许思考,并不由得联想到此前奉为偶像的近现代学术大师们。这一阶段仍停留于文人层次,只是“文”已由“文艺”转变为经史子集等传统文化;戏曲研究等没有中断,还在保持着写作的习惯。对佛学有所接触,惜未真正潜心感悟。此期总体尚处于“寻门未得,异见多途”的阶段,只是已偏重于思想领域,最钦佩的偶像,逐渐变为马一浮、熊十力、梁漱溟等先哲大儒。虽仍是庸庸碌碌,亦未开窍,但较之以前已有所进步,使读书写作占据大部分业余时间,日常生活更为充实,这种钻研经籍的习惯还为以后深入佛典提供了基础。故而把2017年7月和那位小姑娘的偶遇及由此引发的探究经典,视为第一个转折点,人生也进入过渡期的第二阶段。

  2019年5、6月间,在读过道家典籍和古今大德开示后,已深入关注生死问题,并有一定出世倾向,不由对儒家学说包括避谈生死等产生疑问。当时想到,儒家主张“未知生,焉知死”,但如能了知人生前死后的状况,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是否可以更好地“生”,或曰“未知死,焉知生”?于是明显感觉蕴含出世思想的道佛两家要高出儒家,并从杀生食肉、含摄对象等初步总结归纳了数条理由。同时对道家的“天地”之说也有疑问,用此前看过的佛家大千世界的概念,想到应该天外有天,道家论述的“天地”范围似乎亦有局限,且道教经典中的昆仑山、蓬瀛仙境等并未出地球的范围;另不确定道教神仙是否属于佛教所说的天道众生,或道教修行的最高层次是否仍未超越六道轮回。因对佛家尚未过多接触,不好判断道、佛孰高孰低,内心仍略偏向于道家。这种关于儒释道的对比思考,成为个人后来弃儒道向佛的前奏。2019年5月无意中接触到印光大师语录,发现对自己关于儒道的疑惑等有所解答;接着研读《印光法师文钞》,不由让人眼界大开,很快身心沉浸其中。研读过程中感觉到有种强力在不时冲击大脑,无形中纠正着以往的种种观念。在约看到三分之一时,即认识到此书已直接秒杀之前所看过的一切各领域书籍,似发现一番新天地,有泛舟渔翁进入桃花源之感。随着研读的深入,越发感觉到大师的思想和文笔都让人叹为观止,明白了许多道理,令人受益无穷,此前的种种疑问也迎刃而解,并由之对佛教尤其是净土宗产生了浓厚兴趣。在研读中也曾有是否过于推崇净土而排斥他宗他教的感觉,但时间不长即涣然消释。至10月2日《印光法师文钞三编》看完,身心已完全折服,仿佛大梦初醒,并确定了专修净土的目标,同时深切体验到大师的一番苦心和悲心,还不时发出“不读如是书,几虚度一生矣”的感叹。加之大师住世时及圆寂后被记述的种种感应事件,对印光大师大势至菩萨再来的身份亦深信不疑。在研读过程中摘录下27000多字的经典语句,将其中很多奉为至宝。在研读大师文钞期间,也在看道家著作,无形中进行对照,认识到佛家明显高出道家;又在看虚云大师开示,也将净土宗和禅宗进行了比较,发现还是净土宗更适合自己。看完大师文钞后,再看此前读过的佛学著作,亦有了不一样的感受,似终于找到回家的路,欣悦之情难以言表。“既得法喜之乐,便是超脱之缘”,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如饥似渴地不断找佛教尤其是净土法门的资料来读,包括净土五经一论和历代祖师开示、近现代其他高僧大德论述及古今往生事例与因果、感应等善书,含电子资料和纸质书,并开始听高僧讲法视频,均时如醍醐灌顶、甘露洒心,每每法喜萦怀。对于此前不理解的事,也像拨云见日,逐渐明朗。在深入经藏、契入佛理后,再看其他,颇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感,包括曾让自己迷恋的经史子集小说戏剧之类;尤其自觉以儒道加以比照,发现二者总似舍本务末、真伪混杂、貌是实非,远没有佛教深邃、透彻、究竟、圆满,更加确信与佛法不在一个层次。儒道关于世出世间法的学说和对事物运行规律的阐释,有助于立身行道、看淡五欲,可接引初机,亦可作为修习佛法的基础和辅助,却于明心见性尤其是今世了生脱死无份,应该总体不过“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元朝刘谧所著《三教平心论》一文有句话颇能形容此种感受:“未解佛经之时,诵五经之文,以为天下之理尽在于是。既睹佛经之说,回视五经,犹临天井而窥溪谷,登嵩岱而见丘垤也”。

  由此因看《印光法师文钞》之故,成为一名佛教净土宗行人,算正式进入佛门。于2019年7月以来断肉,当月15日开始每天念佛,立志今世往生净土,了办生死大事,且思虑、举事等得到改善,为有生以来的最大收获。现在看来当时研读大师文钞中产生的强力冲击大脑,应该即是让自己开窍的过程,可以说大师文钞首先拯救了自己。从而逐渐“上道”,开始由“文人”向“道人”转化。同时体悟到应分清主次,明确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改变了两个作法:一是大幅删减此前整理的读书摘记,余留部分除少数继续背诵以外,其他改以温习为主;二是放弃或减少所谓的雅兴,戏曲文学书画等少听少看少学,并中止戏曲研究,以免惑心乱性,废时妨业。即此也由“学者”向“行者”转变。且于2019年暑假起从正反两方面反复给母亲说念佛对于现生后世的重要性、方法及注意事项,还从三世因果、六道轮回、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等给母亲阐释念佛法门蕴含的道理,又结合书中的感应和往生事例及现实生活中的见闻不断提醒,使母亲从对佛教一无所知,到现在对净土宗深信不疑,每天定量几千声佛号,立志求佛接引,往生西方,并已很少吃肉。“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能使操劳一生的母亲今生超越三界,永脱轮回,应该是儿女最大的孝行。我是在品悟经典中慢慢对净土宗上路,母亲则只是听我说其中的原理及益处,即能如此,可见根机何等深厚。能坚定地信愿念佛,求生净土,对母亲和我来说都是此生最大的福报,应该也是多劫善根成熟的显现。

  自此以后,念佛和研读经典便成为日课。在之后的半年多里,还不时遇到困扰,主要仍是不能净化内心,尤其是妄念上脑后无法控制。且随着念佛和对佛典探究的深入,妄乱杂念变得十分顽固。平时还相安无事,但有些毫无意义甚至负面的念头一旦冒出,即挥之不去,有时只得受其支配。对此无可奈何,颇为困恼。可能是因念佛不力所致,也可能是自己夙障深重,因修行之故,无始劫来深藏在八识田里的习气被逼出来;亦不排除有其他因素缠绕。生活中又有让人一时难以释怀的违缘。因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身体疾病也日趋严重,只得于2020年春住院手术治疗。3月22日,即住院的前一天,为终生难忘的日子。当晚无意中在看《让生命恢复纯净》过程中,被深深震撼,明显感受到一股巨大的力量逐渐遍布全身,涌上大脑,长时不消,体验到思想的强烈转变过程,对以往的愚昧和荒唐突然有了深刻醒悟,意识到一切从心起,此前的种种违缘甚至孽缘,根源均在自我,全由自己感召;对身体疾病的成因也有了认识,是自身不良习性该有的下场,纯属自作自受。由此强烈忏悔,痛责往日所为,并立志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坚决和过去彻底告别。还在日记中至心写下忏悔文一篇,并以“从前种种,犹如昨日死;从后种种,犹如今日生”立誓。同时很有把握,自知曾经的生活已一去不复返了。果真从此一举改变多年不良嗜好,似摆脱魔障干扰,迎来了一个全新的自我。后了解到术后不注意养生会导致的可怕后果,甚至能非死即残、非残即废,不由倒吸一口凉气,庆幸及时觉醒。当晚只是感受强烈,并未多想,后来越发对这种时间上的“巧合”、当时内心的冲击震荡和之后的巨大转变感到不可思议,想到为何此前看同类文章并无太多触动,而这次忽然反应如此剧烈,而且恰是住院前一晚;加上经言祖语中心力对消业去病改命的作用和其他莲友自述的类似感应事件,体悟到是否感通了阿弥陀佛的愿力,佛菩萨关键处及时出手,借机点化和加持,把个人强行从地狱门前拽回,解救了迷途中的自己。或者说,在身病尚未治疗以前,阿弥陀佛已对心灵进行医治,以佛力助自己闯关破障,所谓“且破心头一点痴,十方何处不加持。圆明佛眼常相照,只是当人不自知”。看来只要精进修持,感通佛力,即已被阿弥陀摄取不舍,阿弥陀佛确无时无刻不在关照着每一位念佛人。如果说此前看《印光法师文钞》是渐悟,当晚则是顿悟。当天也是自己生命恢复纯净的开端,此后至今牢守五戒已近两年,再未毁犯,也并不困难,若没有佛力加持,怕是不可想象的。这种加持可能很平淡、平常,自己感觉不到,但确实很有效力。故当天和2019年看大师文钞后吃素、念佛一样,又实现了生命中的大转折,成为人生的分水岭。

  从2020年4月初出院以后,即如住院前一晚所愿,身心逐渐走向健康。后发现很多人推荐飞翔老师的《戒为良药》,不由找来细读。5月初开始看,基本每天20页,7月底看完,共140季,用了近三个月时间。此作又对自己影响巨大,有些内容让人终身受用。作品共200多万字,可称皇皇巨著,亦为珍贵的警世杰作,凝聚了飞翔老师七八年的心血,应该从作者三十岁左右,写到2020年初。里面融入了大量典型事例,很多让人触目惊心;还有作者的精彩分析点评,更有助于消化、领悟。作者广泛涉猎中医、佛、道、儒及外国文化,知识渊博,境界高远,故行文能侃侃而谈,妙语迭出,又不时引经据典,使此作本身即成为一座宝库。尤其作者对佛法很有研究,且也是净土宗行人,和自己爱好、观点、信仰等很多方面都较为一致。研读中共摘录下28000多字的笔记,都是较为精辟实用的语句。至今读过的作品中,感觉收获最大的,应该说除《印光法师文钞》以外,即属这部。让自己特别受益处主要有两点:一是从事理两方面更有助于巩固健康的生活习惯,并学到一些养生知识;二是学会了包括“观心断念”在内的摄心方法,有利于清除负面念头,维护内心清净。尤其是后者,对个人有极强的针对性,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收获和体验,让人受用不尽,也感触颇多。

  念力作为心力的一种,作用至关重要,念头正是很多不良习惯和身心症状产生的根本。管不住自己,即是无法主宰自己的心念。念头又是妄心的一种,并非人的真如自性。人的自性为一尘不染、如如不动的本体,为念头背后“本来无一物”的真空状态,是无念有觉的境界,或曰“纯粹的觉知”。妄心包括意识、思维、心智、念头、图景、微妙感觉等,不断起伏生灭,并非人所本具。五蕴中的“想”“识”即为念头和意识,会遮蔽真心。故从本质上来说,一切念头都是妄心,都不是纯然的自我。故须把自己从念头和思维中抽离出来,做其背后的沉默观察者。犟牛居士云:“心清境缘净,息妄即见真。六尘本无意,无念现本心”。就世间法而言,念头有正邪、善恶、纯杂、净染之分。既不能不起念头,则要尽量保持正知正念,摒除妄乱杂念,尤其要警惕邪思恶念。身为业力凡夫,妄念会时时冒出,若不加控制,能让人身不由己,做出荒唐事来,如印光大师所说:“妄想成主,本心成奴。彼作我主,我受彼害”。心念之所以重要,即在于其能支配眼耳鼻舌身,产生种种善恶行为,故要伐树伐根,擒贼擒王。王阳明云:“破山中之贼易,破心中之贼难”;南怀瑾言:“心兵难防”,均是在说要警惕和识别妄心。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祖曰:“百千妙门,同归方寸;恒沙功德,总在心源”,师云:“歇尽凡心归正觉,此心便是渡人舟”,也是在说明“心”的重要性。心性、心力对改变生活和命运亦作用甚巨。心念振动的频率,散发的磁场,会向法界辐射,并自然感召同类事物。内心纯正,多做善事,可无形中提增正能量,吸引同一精神层次的朋友;亦能无形中阻碍各类冤亲债主,屏蔽掉各种违缘,如此境缘也会大有改善。李炳南先生云:“众生轮回六道,多造恶业,六道之内,多有怨家。心邪时恶业牵引,则感召其来;心正时光明豁露,则驱之远避”。反观个人以往的心念和遭遇,可谓丝毫不爽。此外,过去所作、现前境界、当来果报全由念头主导和变现。命系于业,业系于心。业由心造,亦随心转,业力不敌心力。《业报差别经》云:“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责。忏悔更不造,能拔根本业”。个人2020年3月22日晚的幡然内省,应该即是佛菩萨适时冥助,让自己深刻反思忏悔,从而消减业障,缓解病苦。心念还会牵引六道轮回,亦直接决定是否能往生净土。净土法门信愿行三资粮中的愿生心,即是一种念心。故一念五欲六尘,一颗娑婆种子;一念六字洪名,一句往生正因。有人说,不断检查平时起心动念,与十法界哪一界相应多,就能知道以后会走到哪条道上去。故大德反复强调,要“专防自心,不可易动”“在起心动念时慎之又慎”。心念虽如此重要,却又不容易认识。除少数上根利智外,若不参究内典,可能并不知有真心妄心之别,也不会想到去控制念头。很多人都生活在无意识中,跟着念头跑,往往陷入念流之中而不觉知;似个人为业障所缠者,更是如此。在物欲膨胀、人心浮躁的当今时代,要做到去妄守真,“火中生莲”,则尤为不易。《戒为良药》中反复强调的“观心”“觉察念头”等内容,正是关于修心摄念的阐释,可谓对症下药,且十分奏效。作者结合大量事例,对观心的原理、方法、注意事项等进行了丰富翔实的论述,均似不时点醒梦中人一般。概括起来,主要有一外一内两层功夫,外不为境迁,内不随念转,外避内断。宜平时注意预防,收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不受外界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干扰,力避六识产生。特别要收摄好眼根,严格做好视线管理,克服好奇心,对易引发心神动荡的图景及时避开,不看第二眼,保持散视的状态。同时开启内视之眼,时常盯牢自心,任何念头上来,第一反应不是跟随,而是从旁观者角度觉察,且不放过任何细微的内心波动。念头虽非真心,却从真心中生起,并消融进真心中,如波产生于水而消融于水,故曰“真妄不二”。观心,即观杂念的生起之处——真如自性。可在妄想起时,凛然一觉,观照其从何处而起,如此念头就会立刻消融回去;如若再起,即刻再观,一念从真起妄,即令返妄归真。或把念头想象成实体,如脑海中对之发射激光炮,使其瞬间粉身碎骨,归于空无。不怕念起,唯恐觉迟,念起即觉,觉之即无,须在负面念头萌动之初就让其马上消失。且要恒时留意,警惕头脑里以“我”字开头的声音,识破念头的冒充和欺骗,对思维与心智不轻易认同,所谓“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利用念头做事时,也要保持觉知,清楚自己当下在想什么、做什么。通过不断练习,觉察力会逐渐增强,对念头的掌控也会越来越强,念头亦能回到它所在的正确位置,听命于人。故而由看《戒为良药》开始,不断学习、领悟,终于找到驾驭念头、碾压心魔的办法,屡试不爽,似驱散心中最后一片乌云,让人豁然开朗。从此彻底脱离无形枷锁,一种轻松自由感充满身心,激动和喜悦之情难以抑制。还找回了一颗遗失的纯净之心,让人重新以孩子的眼睛看待世界,领略到久违的童真情怀和天然舒适愉悦。“本地风光,自有真乐”,内心的清泉被再度开启,明亮、和谐、舒畅、满足自会喷涌而出,看花花草草都有一种美好的感觉。通过修心进入寡欲状态,人体本有的能量亦自然转化为脑力和精力,使“清明在躬,如日之升”,精神状态和气色容貌与之前判若两人;违缘相比以往也明显减少。这种对心性的体悟和后来的转变,主要仍起因并得益于《戒为良药》。此作和看《印光法师文钞》类似,又有相见恨晚之感。飞翔老师虽仅比自己年长几岁,但确足以当自己的人生和心灵导师,真是十分感恩飞翔老师。其《良药》一书全为奉献而作,飞翔老师这种自觉觉他、自度度人的法布施精神,在个人看来就是菩萨应化。如果说《文钞》让自己明白今世了生脱死的重要性和方法,《良药》则是了生死的有力辅助。“心病为本,身病为末。身病易治,心病难遣”,有幸看到此作不知是不是佛菩萨善巧度化,即先在住院前打一针强心剂,然后引导自己及时找到药方,将魔障从根清除。由之开始,生命逐渐回归清净自性,人生再次实现了关键逆袭和转变。

  后进一步探究佛理,发现佛典中有很多对于观心、制心的内容,包括认识本心、降伏妄念、安住本心等,且言言见谛,字字珠玑,越深入经藏,越对佛教的心性论感到不可思议。《戒为良药》中的观心内容,应该总体未出禅宗、唯识和天台的范围。有些是在以往研读经典中,因当时不解其义而忽略过去或未加以重视。应该是飞翔老师对佛教深有体悟后,以较为浅近直白的语言,进行的深入浅出的总结,更适合初机的接受程度。看完飞翔老师的讲解,再看佛典,则更易于理解领会。同时体悟到为何佛法被称为“心法”,佛学称为“心学”,佛典称为“内典”。偈语:“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就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修行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在修心,尽量改染念改为净念,改迷念为悟念,改凡念为圣念。藕益大师曰:“学不求心,徒增虚妄”,元音老人云:“心外有法就是外道”,修心堪为最值得学习掌握的知识,也应成为人终其一生的必修课。个人此前的所谓勤奋好学、广采博览,即是不究自心,但知外务,如印光大师所言:“珠在衣里,了不觉知。怀宝循乞,枉受穷困”。上了那么多年学,读了不少书,从未学到如何认识和驾驭自己的心,如此深刻而重要的学问,最终在佛教里找到了答案。品悟到心地法门的精髓奥义,亦有“识得此言真意味,何劳读尽五车书”之慨。此后在修学过程中,即不断按经言祖语的指导去做,盯紧念头,守护好内心,尽量防止杂念侵扰。提升心灵纯度,也易连接圣洁崇高的能量场,与圣贤思想同频共振,读经典方会津津有味。还结合学习心得,初步总结出快、警、化、练、恒“断念五要”,并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巩固。虽功夫仍差得很远,但相比以往已大有改善,对负面念头基本可以来而即歼,偶有情绪波动,也能较快恢复平静。但目前对妄念只是暂时伏住,不至过于干扰正常工作和修行,并未断除,种子仍会不时起现行,故依然时刻保持警觉。修心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尤其是独处时,会加强自我监督,把警惕性开到最大,一念冒出,惊觉快断,慎独即是慎心,亦是慎始、慎微。如此独处不仅不感到无聊,反而会格外享受,以能更好地支配时间,高效投入念佛和闻思中。“迷时境摄心,悟时心摄境”,修心到一定层次,定力也会增强,不再轻易为外物所动,从而处处皆安。同时发现越自律,越自由,摄心律己形成习惯,使言行无时不在约束中,又不觉得受到约束,还有望真正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此外,对净土宗行人来说,宜把本有的念头转成念佛。宇宙中最高频振动的能量,莫过于佛号,念佛即是最高级的“正念”,故可有效转化和利用念头,以一念代万念。平时用念头做事后,即把心安住于念佛上,一事方毕,佛号即起,让佛号念念在心,念念在口,以口带心,以声击念。李炳南先生云:“彼(妄念)既时时蠢动,自宜时时念佛,功浅则能伏,功深则能除”。以清净心念佛,并融入信愿,易和佛菩萨感应道交;“以如来万德洪名,熏自己无明业识”,使真如本性慢慢呈现,亦是逐渐回归佛性的过程。如此自身保持警惕,再有佛力护持,无论内在心魔,还是外在非人扰乱,应该都不难制伏。了解到心性的巨大价值,亲身体验到心灵探索的妙处,感受到修心带来的纯净舒适之乐,即会坚守不放,同时放弃对他物的无谓追求,如藕益大师所言:“自从认得郎君,更不沿途乞丐。凭他水尽山穷,寸步不居门外”。

  由研读《印光法师文钞》和《戒为良药》等,身心全面改造、净化和提升,人生逐渐步入第三阶段,生命亦由精神层面向灵魂层面转化,并于2020年6月学会观心断念后,实现彻底蜕变。人生偶像,也变为包括慧远大师、善导大师、莲池大师、藕益大师、截流大师、省庵大师、彻悟大师、印光大师在内的净土宗祖师,及周安士、杨仁山、谛闲大师、圆瑛大师、虚云大师、夏莲居、李炳南、元音老人、宣化上人等古今高僧大德,并从大安法师、净宗法师、大虚法师、索达吉堪布等著作或讲座中受教颇多。一旦身心皈依佛门,研读和聆听开示能很容易契入进去,并会自觉专心致志,生怕错过每一句话。可能有些话初看印象不深,读到一定遍数,或过段时间回头再看,就能突然明白那句话的分量与深意,感觉妙不可言。持之以恒,悟境也日新月异。每天徜徉在经藏的文字般若之海,领略其中的无上妙义,是一种超然而独特的精神享受。会仍然过好日常生活,但心灵不断趋向至高层面,境界已全然不同。真正体尝到这种“至味”,再反观世俗的五欲六尘,自会备感无聊,不屑一顾;对曾经十分迷恋的诗文书曲等亦兴趣锐减。同时越深入佛典,加之听闻和经历的事例及书中的记载,越对佛教揭示的三界无安、生死无常、三世因果、六道轮回等深信不疑,并愈发对极乐世界倾慕向往,还为能读到印光大师文钞并进入佛门感到庆幸。在修学过程中,摘录下几十万字的精要开示,在细读的基础上再选出重点内容,不断温习,部分背诵,籍以自觉自律自鞭自警;还整理归纳了不少佛学常识,在熟读和品悟中牢记,对于完善身心与指导修行也大有裨益。

  人身难得,中国难生,佛法难闻,生死难了,净土难信。三途易入而难出,地狱苦极而永劫。对我等根机不堪的末法众生来说,除念佛法门以外,要想今生了生脱死,可以说无任何可能。今幸得人身,又生中国,得闻佛法,且信受净土,实为万劫难逢的机缘,故务须今世成办往生大事,永脱轮回苦海,这是此生最重要的事,也是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所在。结合个人实际和现阶段情况,约从2020年5月起,逐渐确立了念佛、记忆、看书、听讲、摄心的“日常五事”。念佛是往生正定业,也是每天最重要的功课,于一句佛号牢牢抱持,永不忘失,力争“以数十载念佛之力,断千百劫生死之流”。念佛人有佛光注照,佛菩萨和护法神冥佑,不会遇到意外横祸,同时还能消业灭罪,增福开智。故把念佛融入生活当中,使之成为精神的寄托,生命的归程。记忆是背诵新摘选的经言祖语,并对以往所学根据提示循环回想,保持不忘。每记一遍,均是对心灵的洗礼和警策,且能渐次吸收到其中的“神髓”部分,有些还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看书和听讲是阅读以净土宗为主的佛教经论,聆听净土宗高僧大德讲经说法,并对重要开示随时节录。一为深入义理,学习领悟新知识。二能不断熏修,免为六尘所染,防止道心退失。往往在看或听时会自发激起对极乐世界的欣求,还会不自觉念佛。三是有诸多往生事例及感应事件,可增强信愿。四是高僧大德的超世风范为自己树立了榜样,使人在心生仰慕的同时,亦不觉中见贤思齐,以先师的修持懿范自律。五是典籍与讲座除净土宗修习方法以外,于世间法也有涉及,且是从出世间看世间,更有助于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以上记忆、看书、听讲均是对信愿念佛的敦促。李炳南先生云:“修而不学,盲人瞎马,谬错必多;学而不修,说食数宝,成为戏论”。故以信愿念佛为实修,看听记忆为闻思,以解导行,解行并进。每日业余即以此四者填充。摄心要贯穿日常全过程,包括严守五戒,打好修行之基。佛菩萨和护法神在时时护佑念佛人的同时,也在关注着念佛人的起心动念与言语造作,故须时刻收摄身心,以净土宗行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五事”每天不断,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日不如此,即为空过。且前四均有定课,努力保质保量完成,常常把时间分割,并利用各种零碎时间。这样每天在充实饱满中度过,亦每天都行走在往生净土的大道上。精神、时间被充分利用,妄想杂念已较少入侵;纵有,也会第一时间觉察并消灭。同时注重锻炼、养生,早睡早起,定时作息,使每天精力充沛,元气饱满。习惯这种高度自律又充满正能量的生活后,再反观以往的庸庸碌碌甚至放任妄为,确恍若隔世,与如今远不可同日而语。佛教给了自己第二次生命,实为真真切切的体验。

  此外,佛法不离世间法,在精进学佛的同时,还需随缘为善,力求福慧双修。印光大师云:“以信愿念佛为正行,以万善庄严为助修”。故在完成本职工作和每日定课以外,常修净业三福,以念佛、持戒、修福贯穿每天。包括适时伸出援手,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为社会奉献爱心,传递温暖。常怀仁济之心,多行饶益之举,会使人生过得快乐而有价值,还能以善行的反作用力制约杂念,进一步净化身心。且每行一善,均回向西方,作为往生净土的助缘。因时值末法,每人根器和种性不同、机缘有异,加之身处环境所限,与个别同道中人可一畅本怀,对其他人则不便轻谈佛法。包括在他人佛缘与得度机缘暂未成熟时,只能先以自保与自度为主,以免效果不彰,同时招致无谓的困扰。对亲戚朋友,亦在勉力做到善巧方便的前提下,于非原则性问题尽量随顺,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古今不少大德对此也有过提醒。虽有利人之愿,也要审时度势,凡事量力而行,不必强求。

  两年多的学佛经历,生活状态不觉中发生了变化,总体更为轻松和坦然。一是对世事慢慢看破并放下。以佛法的高度观照世间,对有些事较为透彻明了,即无需怨天尤人,此前难以释怀的也能慢慢放下。自己品正行端,问心无愧,则境遇不必过于计较,也没必要背负别人的目光,加重自己的压力。“心神早送归安养,此地空余镜里身”,志在念佛求生净土,精神已有所归属,对世间亦会自然看淡,因缘如此而已,梦中之事而已。同时,不想过去,不想未来,活在当下。万物都有朝相近事物移动的倾向,进入正向循环后,很多事情水到渠成,故宜一切顺其自然。如此无明烦恼减少,情绪趋于稳定,还有助于轻松上阵,更好地投入到工作和每日“五事”当中。二是打破了对时间的恐惧,不再害怕变老。是日已过,浊命随减,净土日近,斯为真乐。只要抓住每一天,用好每一时,加紧用功修行即可。三是对于“死”无需恐怖。已知往生决定,所谓的死,不过此期业报身结束,届时蒙佛接引,往生西方,自此永超三界轮回,似鸟出笼,如囚出狱,理当向往,且可能预知时至,身无病苦,何惧之有。每天的生活,无非随缘度日、念佛等待往生而已。四是对于现世不必担忧。生死大事成办,做世间的事业,会较为踏实、放心。即有夙业而致的不顺,也能安意承受。只需对阿弥陀佛通身放下,彻底靠倒,舍命全交,一切相信因果的定律和佛菩萨安排。五是不觉中生起悲天悯人的情怀,遇境逢缘逐渐会以慈悲心观照,看有些人少了份不解,多了份怜惜。对一时迷昧又暂无佛缘的众生,只能等自己先去极乐“留学”,再乘愿而来,拯拔救济。

  总结生命历程,2019和2020年是转变最大的两年。2019年7月断肉、念佛,8个多月后的2020年3月身心归复纯净,继而约3个月后的2020年6月能够主宰内心,人生之路方最终步入正轨。回视以往,2019年7月份以前基本属于空过,或者说自己的人生从2019年34岁时才刚刚开始,此前充其量只是在为后来的学佛念佛等奠基铺路。目前对佛教尤其是净土宗的认识仍处于十分粗浅的层次,摄心功夫亦有很大提升空间,念佛也有待精进,但会不断努力,脚踏实地,朝着印光大师开示的“以戒执身,以定摄心,以慧断惑”目标行进。以后无论生活发生何种改变,出现何种际遇,“日常五事”应该不会间断和改变,尤其是念佛、持戒和修福,会“一往情深”地持续下去,直至往生西方。对此前钟爱或擅长的戏曲、文学、书法,暂无法全部割舍,只能尽量减少,使心不为所缠,或作为生活与修行的调剂。包括写作,亦在控制。《近思录》云:“玩物丧志,为文亦玩物也”,故除有感而发记述学佛心得外,其他多已搁置,以有充足时间和精力修持。无论如何,必须此生成就,毫无退步,不容商量,力争“现生为清净三业之善人,临终作高登九品之圣众”。往生以后,协助阿弥陀佛,去十方世界,广度有情,实现生命的最高价值与目标,不枉宿世慧根和此生净缘,亦不负佛菩萨的慈悲救护与殷切期待。南无阿弥陀佛。(2022年1月)

标签: 佛说人生感悟的句子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