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考改革,得语文者得天下!将来语文究竟该如何教?(转载)

哈哈库 49 0

  【德宏观教】

  近年来,随着中高考改革的启动,语文学科在中高考的比重大大增强,尤其在传统文化方面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同时阅读量加大,考试题型灵活度增加,更多考察学生的实践应用和能力积淀,圈内也开始流传“得语文者得天下”的说法。面向新一轮中高考改革,尤其是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的培育需要从小开始。我们的语文教学在小学、初中、高中究竟将如何来应对?

  【小学语文】

  >>>>

  课堂需强调基础性

  张立军(北京市教科院基教研中心小学语文教研室主任、特级教师):

  小学低年级的语文课,非常强调基础性,说白了就是要做到“清楚”。

  第一要读清。读清,又分三个层次。一是把字音读准了,二是要了解清楚,三是让学生尽可能地读出味道。

  第二要认清。课堂上老师问学生,“有什么好办法可以把这些字分清楚”,于是区分这些字的过程就是具意、认形。这个采取的就是归类的策略。

  第三要写清楚。写清楚不是说我们把食物的“食”、食

  品的“食”写出来,而是把这两个组合起来,让学生在组合当中发现、写好。

  第四是想清。想象是一种感性的思维方式,是从眼前的内容想象到更多的画面;联想是从这个内容想到那个内容,从一个词想到另一个词,从一篇文章想到另一篇文章;推想是从眼前的内容而想出作者没写出来的内容。而低年级孩子想象的成分更多一点。

  第五是用清。比如,老师在第一小节中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过程,然后放手让学生自读二、三小节,并回顾刚才的方法自学,这就是让学生用上之前的方法。

  第六是积累。低年级的记忆是形象记忆;中年级的是关联记忆,句子与句子的联系要先看清楚;高年级则注重结构记忆,想到围绕作者的印象,是怎么布局的。在低年级我们要尊重学生形象记忆的规律,让学生看画面想文中的语句,这样更容易激活学生的思维。

  【初中语文】

  >>>>

  注重学生能力素养的积累

  李燕(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附属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如何突破语文教学的窘境?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首先,课堂该怎么变?要想实现教“宽”,语文教师首先要改变课堂,并且善于把语文美好的东西通过巧妙的方法展现给学生,让语文课变得有趣、富有变化、丰富厚重而灵动。比如学鲁迅的《雪》可以采用多角度的品读,多角度对话、多角度评论、微写作的形式,把课堂引向学生的深度思考。让孩子们对语文课爱起来,把对语文的爱和阅读习惯延续到未来,这是我们要努力抵达的目标。

  其次,让传统文化经典重回语文课堂。初中语文,至少应该有一半课时用来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经典文学作品、红色主题作品。要想真正实现学“宽”。在课堂上我们不妨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去制作展示关于二十四节气的民俗、谚语、诗词的ppt、手抄报、书签等制作;我们不妨放手,让学生大胆自由评价《西游记》《水浒传》《红岩》中人物形象;我们不妨放手,让学生也为《世说新语》中的故事进行续写改写……

  最后,要使学生成为一个会独立思考的人。如果只是一味的让学生大量的阅读,而不给予正确的阅读方法的引导,即便学生拥有大量的阅读知识,却未经过自己头脑的独立思考而加以吸收,那么这些学识就远不如那些虽所知不多但却经过认真思考的知识有价值。在引导学生阅读的同时,要根据不同的书籍的特点做细致有效的阅读指导,并不失时机跟进读书交流活动、辩论会、阅读心得展示。帮学生学会把所阅读的书籍结合各方面来思考之后,他才能真正理解、掌握这些知识,并使其为己所用。

  【高中语文】

  >>>>

  课堂要有三个侧重

  涂洁(北京市第八十中学教师、市级骨干教师):从这两年高考、会考的命题材料上看高中语文教学应更加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传统文化内涵的同时贴近学生生活。

  首先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要坚持对学生的思想引领。要坚持立德树人为导向宣扬责任感和担当意识,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如2015年高考的非连续文本阅读材料为中国印刷术的发展和自主创新的话题文学作品阅读为《说起梅花》,松竹梅菊是象征中华民族精神的传统意象。2016年北京市春季会考题的文言文阅读材料为教材《烛之武退秦师》片段,体现烛之武的担当和智慧。

  其次语文课堂上加强对经典名著阅读的指导。2016年《语文高考考试说明》已经把《论语》《三国演义》《红楼梦》《巴黎圣母院》等十二部名著列为考查篇目这是《考试说明》第一次把名著阅读列入考查范围。可见加强对经典名著阅读的指导,积极引导学生拓展阅读视野,提升语文阅读能力已经成为语文课堂的主旋律。

  最后语文课堂上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现在的考试加强了开放和拓展、联系和整合的考查力度。对文学作品的理解突出开放性和个性化的理解,如2016春季会考13题:“关于这篇小说的主旨有人认为……也有人认为……还有人认为……你更认可哪一个?请结合本文并联系你读过的鲁迅其他作品,对你认可的主旨予以说明。”这道题对主旨的理解是多元的,体现了开放性,要求联系读过的鲁迅其他作品,说明主旨体现了联系性。

  【学校做法】

  >>>>

  “五招”活化语文教育

  吴殿更(大兴七中副校长):面对中考改革的新变化,学校教学处、教科室及教师专业发展中心多次会商,与语文教研组长、骨干教师共研,向国内知名专家学者求教,全方位落实改革精神,强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现语文学科的重要地位和学习理念的回归。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注重传统文化熏陶。学校以“润土培根,成人之美”为教育使命,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结合课改精神,打造具有中华优秀传统特色的校园文化。

  在实践体验中体悟传统文化。学校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教师积极备课、融合,把课堂搬到了实践场所,充分利用自然与人文资源,在保证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充分挖掘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文化素养,使学生树立在生活中学语文的学习理念。

  在解读传统节日活动中理解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每逢传统节日,尤其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学校都会安排领导、教师或学生对节日的由来、形式、变迁等方面进行解读。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让学生感受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逐步理解和继承中华传统文化。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举行师生共诵经典、古诗词吟诵、戏剧展演、名师讲坛等专题活动,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学习中,融入到学生的内心深处。

  在学生社团活动中提升传统文化素养。如已成立的名著读书俱乐部、戏曲欣赏、古诗词吟诵、论语学习、36计剖析、书法学练、对联新创、胡同文化、历史变迁研究等等各类语文相关社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真正实现语文课堂的质变。

  【教研支招】

  >>>>

  从古诗文默写看中考语文新趋势

  李满园(朝阳区教研中心语文教研组组长):2016年语文中考试题将更灵活、更综合,更加重视传统文化,强调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全面考’查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所形成的基本语文素养。就大家非常关注的古诗文默写谈一谈复习的方法。

  一、运用多种记忆方法

  关键词语背诵法。指需要背诵的文章、段落的开头字词;紧紧抓住容易联想背诵内容支撑点的关键性动词。如文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多是描写担当大任的人遭艰难情状的句子,可抓住“苦”“劳”“饿”“空乏”“拂乱”等含义、用法独特和在句中作用显著的词语。

  课文线索背诵法。文言文的写作线索一般有:写人线索、叙事线索、抒情线索等。例如《桃花源记》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逢桃林—入桃花源—桃花源人生活—出桃花源—找桃花源—寻找未果。

  艾宾浩斯记忆法。我们可以把需要背诵的古诗每天都看一遍或者把古诗抄写在卡片上放在铅笔盒里每天打开都能看到。期刊资讯(/),专业学术期刊包含的各个行业资讯及期刊介绍的信息平台

  二、给图配诗

  新的默写题型是要求依据一段文字描绘的情景联想到一句古诗,在备考时可以根据看到的一幅图画联想到古诗,同样可以达到异曲同工之妙。

  三、在写作时运用

  今年默写新题型的出现,其实质就是要改变学习古诗文时死记硬背的现象,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我们在平时写作文时可以有意识地运用古诗文。如这句作文:“我喜欢祖国的大好河山,比如黄河、长江,还有泰山、庐山等。”如果融入学过的古诗文可以写成“我爱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我爱那‘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的泰山极顶;我爱那‘奔流至海不复回’的九曲黄河;我爱那‘两岸猿声啼不住’的长江三峡。”这样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标签: 国庆节手抄报内容句子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