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语文要素 构建诗意课堂 发展核心素养

哈哈库 68 0

  近期,我有幸通过名师优课网络学院以线上学习的方式参加了王崧舟公益网络训练营学 老师的课堂精心设计,语言精妙,课件精美,配乐精准,效果精彩,堪称完美;王老师的讲座深入浅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真是让我如沐春风,受益匪浅。以下是对本次学习的几点体会。

  一是精心设计教学,落实语文要素。统编教材发行使用以来,我们经过多次学习,对教材的双线组元的特点已有了解,对借助课后习题设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也有实践体验,但是总感觉比较肤浅,比较机械,似王老师这样全程贯穿,落实到位,说实话我还是第一次见到。《好的故事》这篇课文是现代文创作时期的语言,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是全体语文教师公认为比较难上的课文之一。王老师从课后习题入手,又以课后习题结束,真正落实了语文要素,着重落地的也是语文的核心素养。如关于生僻词语的理解,先是对照了现在比较通俗的表达,然后又问了孩子们能否替换?进而,引入词语理解的几种方法,联系上下文,联系上下段,结合资料理解云锦的意思。在一个多小时的课堂中,把全课分为几个大环节,分别是借助资料,增长见识;借助资料,把握意图;借助资料,了解背景;借助资料,发现暗示;借助资料,深化思考。每个环节体现了单元语文要素的落实,每个环节都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循序渐进,自然而成,妙哉!

  二是教学风格独特,呈现诗意课堂。王老师的课堂教学,引经据典,诗情画意,从头到尾都是美的享受。这种美来自王老师的个人魅力,他和蔼的语气,标准的普通话,漂亮的粉笔字,处处透着美;这种美来自王老师对学生的尊重,他对学生以礼相待,循循善诱,课堂氛围安全、和谐、有趣;这种美来自王老师精心选择的背景音乐和视频,在课堂上王老师与学生共同在音乐背景下深情诵读,美不胜收;这种美来还自王老师对课堂主题的提炼升华,对文化的传承。之前,我单知道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而且要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读,但是像王老师这般,将文段错落地分成两部分,并用两种颜色标注,师生共读的方式,我还是首次看到。就升华主题而言,王老师绝不是总结两句话,说几个品德的词语,而是精心选用事例自然升华,如《爱莲说》中由周敦颐的故事,再到周树人、周恩来的故事,体现了君子品格的传承。

  在《红楼春趣》一文的教学中,有这样一个场景令我感触很深。当时王老师出示了一个句子,让孩子们谈对贾宝玉的印象,其中孩子们先后谈到心地善良、直率、细心等词,当王老师再次询问孩子们还有没有其它词语时,一个男孩子举起手,然后说了一个词“善良”,王老师没有简单地说这个词刚刚有人说过了,而是轻声问孩子:“你说的这个词和刚才哪位同学的意思差不多?”孩子说和某某同学差不多,王老师又问:“既然意思相同,为什么那位同学说了,你还要起来说呢?”这时候男孩分明陷入了尴尬。王老师立马接着说:“通常别人说了我们再说,一般有这样几个原因,一是你没听到别人说什么,二是你觉得别人说的不全想补充,三是你觉得这个意思很重要想强调,请问你是哪一种?”最后孩子一番思量,选择了第二条。然后王老师说看得出来这个孩子平常不爱发言,并向大家取得了证实,并引导孩子们为这位孩子勇于发言鼓掌表示鼓励,这个孩子当场感动落泪。这个事件的完美处理,王老师对学生的尊重与关爱,对学生心灵变化洞察之细腻,课堂教学之智慧可见一斑。

  三是理论联系实践,提供有效指导。常言道,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纵观评论区,大家对王老师的课堂好评如潮,作为观课者之一,我也自是赞不绝口,惊叹不已。然而为什么要这么做,说实话并不一定知晓得透彻。于是,课后王老师对应自己的课,以讲座的方式对我们进行了指导。在《落实语文要素,发展核心素养》的讲座中,我第一次看到了核心素养的4种分法,并且知道“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是核心与灵魂,而其它三项都是基于此而产生。接下来,王老师结合《好的故事》中的板块设计,分别将之与核心素养相对应,让观看者一目了然,原来不光课堂充满诗意,其蕴含的核心素养发展目标指向更是得到了明明白白、真真实实的落地。《语文要素与文化传承》侧重核心素养中的文化传承与理解,为大家讲解了六种不同阅读目的所对应的阅读方法,并结合《爱莲说》从四个方面做了讲解。每一堂观摩课结束后,王老师都会结合课例确定一个理论主题展开讲座,可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一线教师的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是引导难文浅教,习题随堂落实。每一篇课文,尤其是较难的课文,可能有多个需要达成的目标,即便按照三维要求来设定目标,也至少有三个。实施起来,总感觉不好兼顾。全部一一达成吧,时间不允许;设置简单点吧,感觉不够充实。故王老师提出把教学目标分为核心目标与条件目标。美篇课文要达到的人文目标,或者说最能体现育人价值的目标,把它定为核心目标。譬如《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王老师就把核心目标定为抓住人物的外貌、言行、神态描写,感悟革命品质,把字词目标、结构目标等定为条件目标,这些条件目标的设定与达成,其最终目的就是实现核心目标。课后习题是编者为教学活动达成教学目标精心设定的,教师在备课、上课时,必须要重视课后习题,借助课后习题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将课后习题融入课堂,王老师指出,要创造性地融入课堂,而不是简单插入。王老师的课堂,有机地将课后习题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自然,深刻,有时为了设计需要,还可以对习题的内容做选择和删减。如《十六年前的回忆》课堂教学时,王老师在选择课后习题提供的人物外貌、神态、言行的句子时,就把第二条进行了更换,因为他认为,李大钊对待孩子的态度的变化,更能体现他这个节点的反常表现,这对感受和把握人物形象更能起到作用。而其它的习题,王老师都是在精心的设计下实现自然过渡,自然升华,毫无违和感。

  通过王老师的课堂观摩和专题讲座,在与学校同仁和全国同仁的交流碰撞中,我收获了许多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这些知识和经验将对今后的教学与教研工作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标签: 描写人物外貌的句子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