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王朝的背影》精炼完整版

哈哈库 257 0

引子

台湾有一个挑剔的报刊,提出这样十个字,“银幕周润发,荧屏陈道明”,说华人世界有两个真正的演艺之神:周润发与陈道明。这两个演神不愧为华人世界真正的电影皇帝和电视皇帝。我原先对这张报纸很有不恭之辞,看到这句话却竖起了大拇指。

长期以来,大家对周润发已经谈论够多;那么对陈道明呢?关注是不是相对较少?评论是不是相对较浅?

如果是这样,我愿意在“传布道学”上面先行一步。于是有了下面这篇东西。

本文所提剧目,着重于近几年的陈氏剧。在《康熙王朝》之外,还有《黑洞》、《中国式离婚》、《冬至》、《少年包青天》、《大汉天子》、《长征》、《魂断秦淮》等。本文开个电视剧长篇评论的先例(定稿时约有两万五千五百字),主要是有向普通影视迷深入介绍陈道明的意思:长期以来,《大众电视》、《大众电影》等刊物空负盛名,其中的明星报道浮于表皮,究于八卦;明星评论更是浅陋之极。你随便问大街上一个行人:陈道明的戏怎样?答曰:演技高,实在是高。问:高在哪里?答曰:…… 又问:陈道明人怎么样?答曰:冷漠高傲。继续问:其角色?答:……冷漠高傲吧。——可见娱乐报刊之流毒深广,误尽苍生。我本人“道学”尚浅,文笔也有限,细腻度也欠缺,然“但开风气不为师”,愿意走这广为传道的第一步。

  文章的主体结构是论述康熙王朝,重点放在陈道明的演技的阐述上,同时夹杂许多道明经典角色分析,并展现我对电视剧表演艺术的一孔之见。之所以不怕偏题,因为这个“王朝”的另一个寓意是电视皇帝打造的道明王朝。

  这篇文章耗时良久,除却酝酿构思的零碎时间,大约从具体动笔到在电脑上修改一共用去两周。当然累,这种累是一种心累,“体会使人心累“(陈道明语)。心血之作,当然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同时也真诚盼望着各位新老道友的参与和交流。这个论坛有一种宽松的环境,我现在打字的时候正感受着《中国式离婚》中那美丽的海水一样的平静。

  这篇文章也献给所有热爱陈道明、热爱周润发、热爱表演艺术的朋友们。他们两个“演神”是引我热爱表演艺术的良师。

  文章两万五千五百字,我不苛求大家一次性读完,甚至不苛求大家能够读完,只要她给过你你想要的一些,你能从这次阅读中收获意料之内或是意料之外的一些,作者便很满足了。

  为了便于读者阅读,也为了帮助读者理解文章的结构和脉络,我在每一段前面加了小标题,便于读者下次接着阅读时找到地方。

  拿一个下午,沉下喧嚣的心灵,抱手在这篇帖子之前,静静地与我分享表演艺术世界的博大与美妙吧,与我一起去聆听陈道明心灵深处的声音吧——

  一个王朝的背影 正文

  作者: 荞麦花开 优雅于形优越于心

  整理执笔: 荞麦花开

  两个王朝

  2001年岁末,陈道明主演的《康熙王朝》在央视8套每晚黄金时间全国首播,击败同时段登陆央视1套的历史大戏《孙中山》(赵文暄主演),最高收视率超过百分之六十,不但盖过了当年的热播大戏《长征》(该剧也由陈道明主演)、《大宅门》(陈宝国主演)、《黑冰》(王志文主演)等,而且创造了近年来已颇为繁荣颇为饱和的国内电视剧市场的收视神话。该剧我不同时候前前后后一共看了三四遍,其中几个经典片段更是在心头摩梭了不知多少回,早已烂熟于胸。此剧诚可谓百看不厌之杰作。

  央视于1999年推出的《雍正王朝》,唐国强深刻地塑造了一个艰忍而勤政的雍正皇帝。他收起了诸葛亮的丰神飘逸,用阴狠而隐忍的眼神刻画出了雍正复杂的内心世界,堪称入木三分。唐国强的诸葛亮除了自始至终丰神飘逸外,刘备托孤以后的他更多表现的还是其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隐忍和忠执。这与雍正充满张力和韧性的性格非常相似。唐国强的刻划入微的表演是该剧可看的第一亮点。

  《雍正王朝》中的另一大亮色是焦晃塑造的康熙,同样于无形处见真功。他的晚年康熙沉稳、雍容,明察秋毫,洞若观火却不动声色。把晚年康熙雄霸强悍而又焦虑凄凉的复杂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焦晃是演话剧出身,有“莎剧王子”之称。他的肢体语言内涵丰富,表现力极强,声音尤其是他的优势。记得有场戏,两位阿哥因事争执在殿外扭打起来,康熙知道后疾步而出,边流星大步边高喝一声:“那你又是什么东西?!”隔着几重大殿的空地,声如洪钟,厚重宏亮,充满磁性,显示出一位话剧演员的非凡功力。他塑造的中规中举的康熙同样很耐人寻味。这是《雍正王朝》的第二大看点。可以说是唐国强焦晃二人合力托起一部好剧。

  但全剧在剧情上略显单薄,既缺宫闱之中的绕指柔肠,又乏铁蹄铮铮的开阔大气,所以总体上看来使人觉得压抑。但从另一种角度讲,它的主题更为专一集中。没有绕指柔肠,没有铁蹄铮铮,却把宫闱政争党争之残酷、迷乱、复杂做足文章。康熙与雍正同样是带有压抑色彩的皇帝,本身气质偏于收缩的陈道明的出演使康熙的压抑色彩更为浓厚。只是雍正的压抑是命运的基调,是从即位开始就注定了的,他一生都在这样的重压下挣扎不得翻身,直把他逼得有了“阿其那”“塞司黑”的记载,吐血而终。而康熙舍我其谁的胸怀气度、文治武功、英伟不羁注定比雍正强势,他永远驾驭着压抑迎难而上,把苦痛和艰难视为己任,饮下苦酒却能甘之如饴。如果说,片头曲《向天再借五百年》酣畅的表现了康熙舍我其谁的气势,片尾曲《大男人》就道尽了这种强悍压下的种种苦痛与艰难。所以我觉得两首主题曲都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强烈推荐读者好好品味(两首歌的歌词见附录一)。《康熙王朝》最后一集,须发斑白的康熙端着酒碗,大喝一句“下辈子再与我为敌吧!”——陈道明道明了千古一帝的不虚之名。从角色上来讲,康熙比雍正有更丰富的发挥和表现空间,更能全方位的展示一位演员细腻入微和大开大阖的表演功力。角色本身的强势使陈道明在参演之初就站在一个较高的位置。

  千古一帝

  与他的儿子雍正相比,康熙皇帝为有清一朝最为杰出的皇帝,后世更誉为“千古一帝”。当然不是说他康熙一定就是千古皇帝第一强——不同时代的帝王确实有不大好比较之处;但他绝对足以列名超迈千古的寥寥数帝之席。其文治武功,世所共见为世所罕见,此不赘。从个人修为来说,其国学造诣之渊深博大,几乎涵盖中华文化的各个枝节,堪称中国有史以来最为博学的皇帝;更为令人吃惊的是,这位满族出身的帝王不但于汉人文化倾心终身,其对包括欧氏几何、生理、物理等等所谓“西学”率先采取的开放接纳为我所用的先进姿态以及好学不倦由此取得的极大成就更使其仅在此一项上就足以无愧“千古一帝”之誉,令后世睥睨天下者即如毛蒋也难以望其项背;而其个人的勇武强悍,则可由纵马驰猎弯弓射雕不逊于成吉思汗得以明证。下面引一段康熙的自述,为其1719年自木兰围场行猎后返回避暑山庄时对御前侍卫的谕示,读者于其勇悍可见一斑:

  朕自幼至今已用鸟枪弓矢获虎一百五十三只,熊十二只,豹二十五只,猞二十只,麋鹿十四只,狼九十六只,野猪一百三十三只,猎获之鹿已数百,其余围场内随便射获诸兽不胜记矣。朕于一日内射兔三百一十八只,若庸常人毕世亦不能及此一日之数也。

  陈氏康熙

  余秋雨在《山居笔记 一个王朝的背影》中对康熙评价极高。读者若对康熙感兴趣,此文推荐一读。余秋雨认为,康熙皇帝,撇去他的文治武功,国学西学,也撇去臭名昭著的文字狱不说,首先在人格上他是一个特别强健的人。这种人格上的强健使他有足够的精力去处理极其复杂的蒙古与西藏事务,有足够的精力来稳步打点他脚下的万里江山。

  我对余先生这个看法极其欣赏,深有共鸣。康熙在个体人格上异乎寻常的强健,使他的六十九岁人生始终张扬着一往无前的激情,诚如片头曲所唱“看铁蹄铮铮,踏遍万里河山,我站在风口浪尖紧握住日月旋转;愿烟火人间,安得太平美满,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这几句,词曲谱得皆好,唱更是唱得中气十足,令听者只觉酣畅淋漓,怎一个痛快了得!我每次在MP3中放出这几句之时,不论在何地,脑中立马浮现出陈道明挥斥庙堂、立马北国的雄姿,胸中立时热血沸腾,不可遏止。千古文人侠客梦,千古少年英雄梦,文人少年梦中的侠客英雄,此时就化而为一,化身为身着明黄战袍的康熙皇帝。北国大草原的风恣肆地吹着他颌下已有霜色的胡须,他猛一掉头,睥睨天下的目光一道电闪,马鞭挥处,一声大喝“踏平准葛尔,剿灭葛尔丹!”,遂纵马于大清千万铁骑之前,朝向铁木真子孙生息的地方扬鞭驰去。身后山呼海啸一般涌来“万岁万岁万万岁”的呼声,看旌旗猎猎,听铁蹄铮铮,金戈铁马翻腾之际,气吞万里如虎。陈氏康熙,这是我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电视剧偶像。

  《康熙王朝》全剧最主要的特色与魅力,就在于五十集的浩瀚,都在围绕一个光芒四射的男人来展现。当然,《康熙王朝》不只是陈道明的戏,该剧制作特别精良,大大小小的主次角色莫不让人咀嚼再三,回味无穷;其中,孝庄太后、明珠、姚启圣三人演得尤其好,可以说也是臻入化境。这也是全剧让人屡看不厌的根本原因。但是众星捧月,光华最盛的还是那轮明月。在剧中,陈道明自15集出场,便以其光华夺目的精湛演技挑起了全剧的主梁,从青年演到老年,使全剧始终光芒四射。

  我觉得陈道明和康熙的共通之处是神似。从康熙皇帝的画像上看,他是个儒雅、慈祥、随和而又睿智的人,清瘦的形貌,脱俗凝静的气质怎么也看不出他身体里流动的是强悍雄霸、健精力骨、气吞山河的马背皇帝的热血。他静于内而动于外,文功武略、中西贯通,是一种给人很“立体”的帝王之像。他的这股子精气是含在内里的。只是在一些细节和重要关头时才彰显而出。陈道明在外形体貌和内在性格上的矛盾统一很像康熙。在看康熙之前,几乎很少有人相信外型有些单薄文弱的陈道明能够透散出那么深入骨髓的霸气,强劲得足以穿透荧屏。但是观片结果让这些观众大呼意外和过瘾。记得曾经有一篇评《黑洞》的帖子,女子的感性直接抓住了聂明宇吸引人的奥妙:骨子里发散出来的性感。陈道明接受采访时曾说,对康熙他有一种男人式的崇拜。他之所以对康熙有男人式的崇拜,就是表明他对于这样的男人十分认可,他对于康熙所具有的品性、胸怀、气度、智慧、修养、功绩推崇备至。我注意到,他平日所言自己迷恋和享受的很多性格和精神上的东西,在康熙身上都能找到。他欣赏这样的男人,而他自己也基本属于这样的人。充满魅惑和力量的人。他碰到康熙,有共鸣有冲动、有激情有默契,再加上出神入化的演技,一个血肉丰满的角色浑然天成了。(陈道明与康熙的神合之处请参见文后附录二)

  青年康熙

  陈道明今年四十有九,但由于长期坚持打篮球(中国明星篮球队主力,擅长远投),生活有节制,少放纵,故身材与面容保持得极好。他演绎平吴三桂时期的青年康熙,扮相并不是个问题。大家应该注意到,剧中很明显的作了两点处理:一是将其声音做了技术加工,减弱浑厚的成分,而辅之以鼻音,所以听起来比较高亢清峻。二是脸部化妆修饰。恍然之间,时光回流20年,我看到了1984年《末代皇帝》中陈道明扮演的溥仪。《少年包青天》中,陈道明扮演的八贤王也是清俊的造型,但他两道比较弯比较淡的眉毛画成了浓浓的剑眉,向两边挑着,斜插入鬓,这样人俊逸帅气一些,但睥睨天下的气势就未免弱了点;青年康熙未对眉毛作处理。

  陈道明塑造青年康熙,把此一时期的性格特点抓得极准。此时的康熙,解决了鳌拜,雄才大略初露端倪,然血气方刚而又未曾经受大的磨难,故谋略有欠老练,冲动有余而沉稳不足。这点在康熙与太皇太后的二人戏之中表现最突出。如康熙若是有喜讯告诉皇祖母,是一溜小跑,再加之三蹦两跳。与老祖宗说话,甚至偶尔露出调皮少年与祖母撒娇时的表情动作。这就是少年心性,就是血气未定。这些表演显然都是精心设计的结果,但妙就妙在以陈道明30年的演艺功力,能够将精心设计流露成自然之态而不显生硬做作。这之中,火候就非常关键。五十岁的男人演二十岁的少年向祖母撒娇,稍有不慎就令人皱眉捧腹,荧屏上这种令人作呕的表演时有可见;但你从二十岁的康熙身上绝对看不到五十岁的陈道明。我要提请大家注意的是,大家看《康熙王朝》之时,遇到陈道明与斯琴高娃的二人戏,绝不要粗粗看过,而是应全心投入,细细品位。两个演技派大家在一起对戏,一个眼神的变化,一句台词的快慢,一声音符的轻重,都大有深意,令人三嚼之下,仍有余味;而其词锋交接,气机相牵之处,细微精妙曲尽变化之能事,精彩一言难尽,一言难蔽。

  泪戏

  青年康熙平吴三桂这一段,康熙与皇祖母在是否逼吴撤藩一事上产生重大分歧。康熙少年气盛,料事过易,坚信自己严旨之下,吴三桂必会屈服。但太皇太后力主“用时间换空间”,暂时稳住他,先耗住自己拖住他,待吴三桂老死云南再作计较。康熙则生平首度对祖母坚持己见,并立下军令状:若吴在撤藩严旨之下抗逆作反,自己甘愿引咎退位。结果,吴反,云南巡抚朱国治自尽,叛军一时声势浩大,朝廷措手不及。康熙此时如梦初醒,追悔莫及,跪在皇祖母之前,声泪俱下,请求退位。当此存亡之际,皇上最要紧的不是追悔,不是逃避,而是勇敢挑起平叛重担,稳定朝廷内外之心。康熙前过于大意,后又失于轻率,确是少年天子,不体国事之重,不识国事之艰。陈道明这里特意为自己安排了一场泪。整个五十集的剧集,康熙一生经历不知多少艰难险阻,心历不知多少心如刀割之事,但只此一场落泪(安抚王辅臣之子王吉贞时,出于笼络人心的需要,假意坠了一场泪。但情真意切,观众几被骗过)。其一他是少年天子,其二这是他于皇祖母之前出于力争而铸成的过失,故而情动于中而发于外。因为流泪本是血气未定者所为。待到年事渐长,胸中可藏千般苦痛,千般眼泪都只默默留于心中,默默流在心中。如迫不得已将爱女下嫁葛尔丹时蓝齐儿痛哭着跑开,他一个人痛苦地拾起满地的玉兔碎片,父亲的无奈与大清皇帝的耻辱全部凝聚在那深锁的眉头与艰难的弯腰之中。如听闻大阿哥曾被葛尔丹俘虏过,先是狠狠抽了他一巴掌,继而又恨恨地抽了自己一巴掌。但都不曾坠泪。有好事者统计,陈道明的“泪戏”是一剧一场,有少部分剧是二三场,概不多流。如《少年包青天》中,刑场之前那一刻抱手垂首之际两行清泪悄然而下,而脸上笑容依然,只是已分外寂寞,是陈道明“泪戏”之中最让我刻骨铭心的。《黑洞》中酒吧话别,聂明宇全剧中唯一一次喝酒,唯一一次坠泪,坠下全剧中唯一一滴泪。唯以泪希,弥足珍贵,可以四两拨千斤,于潸然无声之际,打湿千万观众之心。比较琼瑶戏,泪光涟涟,泛滥若河,二者境界之别,不啻天壤。

  《少年包青天》中还有一场泪戏是八贤王对包拯说:你知道,利用朋友是何其痛苦的事。包拯反诘:你可知道,被朋友利用也是件痛苦的事。这时,八贤王颔首缓缓地滑下了一滴泪。即刻起身对包拯和公孙策说:你们走吧,走得越远越好......我发现,陈道明的眼泪是他在表演中最无声无息的东西。待你发觉他的表情有些异样时,多半泪已经滑落到唇边。他流泪没有通常的鼻翼收翕或是嘴唇抽搐等准备动作,情绪一到就下来了。量还很少,未及滴落便流到尽头,只在脸颊留下一道浅浅痕迹。

  陈道明的泪戏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往往“笑时半行泪”。让人在猝不及防之上再加一层心酸。让我感到比较佩服的是,他还可以一只眼睛留下泪来同时另一只眼泪盈满眶,或递次而落或根本就不掉下来。台湾评他是“演技之神”,我觉得他有些时候简直就是“演技之魔”,真不知道他是如何修炼得这般道行,一声不出就把人的心打得湿透。

  原本两行清泪,他只流半行。原本男儿有泪不轻弹,他到伤心之处也不轻易掉一泪。他的每次坠泪都会让我们的心头湿很久。惜泪如金,莫过于此。泪重千斤,莫过于此。

  像精简电影一样精简电视剧

  但陈道明的精彩绝不限于“精简眼泪”。他超越一般电视剧明星之处在于,他是以比一般演员拍电影还要投入的态度与状态投入到电视剧之中,其“对角色的投入之深绝非一般人可比”(袁立《正午时分》)。他演戏,擅长挖掘一般演员忽视的细节多角度地立体综合地演绎角色,常常将电影手法大胆注入电视剧之中,如采用近距离特写镜头,利用广角镜头(第六代导演们也极为推崇广角镜头,认为比较适合表现人物内心古怪的一面),像电影表演一样精简精炼台词,并大量以侧面示镜。拍摄《黑洞》时,陶红与陈道明相处了三个月。这位剧中可怜的妻子说,“他是个很有个性、很聪明的演员。我很少看到演员愿意删戏,可他不但主动删,一删就是一大段。”有一回,陈道明拿着剧本来找她,指着其中一场说:“这段呢,我是不要的,完全是废话,完全把观众当傻子,如果你想要,你就再找别的地方加进去。”目下正在热播的《中国式离婚》中,陈道明的“悍妻”蒋雯丽这样评价自己的搭档,“与别的演员不同,他常常大量删自己的台词与正面镜头”,自己很是吃惊,并且“感悟很多”。爱好表演艺术的朋友不妨将陈道明的电视剧当作电影来欣赏,我历来便是如此。品味其每一字台词,玩味其每一注眼神,借以自娱,实人生一大乐事也。

  “不语”与“侧面背面示镜”在《黑洞》中表现最多,而在《康熙王朝》中最明显的例子则是康熙看《皇舆全图》一段戏。这段戏只有三四分钟,但我印象极深。周培公赠皇上“一幅小画”,说“臣的屋子太小了,展不开,请皇上带回宫去看”。康熙开始以为周培公只是寄情山水而已,所以不大在意,回到盛京行宫大殿,只叫奴才们抬到殿上即可。此时他昂首负手朝殿上龙座走去,上身稳如泰山,左手随手用力一挥,示意太监们打开此图。这个细节透出他骨子里的皇者气质,又表明他对该图不存重视。待到他听到太监们的惊呼,偶尔侧首一望,发现博大的皇舆全图随着卷轴在宫墙上缓缓展开,于是双目登时放出吃惊的光芒,嘴微张,头自然地保持刚刚这个姿势不变,只上身缓缓转过,右手扶着陛阶玉栏缓缓步下(因为他未曾将目光收回看路),走到阶下,目光直指墙上未改,右手顺手抄起陛阶尽头小柱子上那一枝大红蜡烛(不知观众是否为此一细节叫好,康熙的不拘一格与洒脱大气就在这“顺手一抄”,康熙的内心震撼以及全身心为此图吸引的行状就在这“顺手一抄”),然后步子加快,小步急前,走到图前,伸出左手抚摸图面,左手食指在图上快速游弋。也许是觉得披着黑色披风(与蒋介石似乎如出一辙)碍事,他猛然转身,回走几步,顺势扯掉披风,原地急转个大圈,正对图面,他微微转动头颈,似乎要对全图有个整体印象,然后再缓步以凝重的姿态趋前。到图前,右手举烛,左手指图,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看个不停。这时,近侍来报:皇上,周培公去世了。康熙此时的表现是游弋在图上的手指连同全身顿时一动不动,镜头持续时间至少一分钟。这个全身僵持的镜头无声胜有声,在当时的具体情景下无疑是最适当的处理方式。康熙在整个一段戏中一言未发,陈道明不用他素来为人称道的台词和眼神,纯以背部示人,全凭手势、步伐、快慢停顿来演戏,同样丝丝入扣。

  但陈道明只有对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命题才会如此投入,如中年康熙明显比青年康熙和老年康熙更能触发观众的心灵,因为只有中年康熙才能更加深切的触发中年陈道明的表现触觉;而这种“投入之深”是浓厚兴趣所致的身不由己。想不投入都不行。有时觉得,他是演员又象文人样的生活,但是这些都不是他。他离所有这些看似与他很近的东西其实都很远,他只与内心世界的真正自己靠得最近。他把那些圈子和生活方式都变成实现和接近真实自己的方式或摆渡,利用它们回归自己的精神世界中去。

  一个人在坚持与妥协中大体能明白自己内心的真正所向。对此他早就明了并像坚守信念一样的不离不弃,毫不妥协。他总是表现出的很有分寸的“距离感”是内心无时无刻不在的牵引。他看起来时常是闲庭信步的懒洋洋的散淡。但媒体长期以来都说他难以接近,甚至惧怕与他面对面。这样的反差我想就是信念的力量。一个人只有有所固守才能显得坦荡、坚韧和清澈。与世无争之人必有寸步不让之处,他生动地注解了这句话。

  陈道明对于电视剧表演的博采众长还表现在他借用了很多戏剧表演的手法。当戏剧演员在舞台上走动的时候,他全身的活动和流动的持续表现是对戏剧演员表演水平的主要判断标准。陈道明无疑在“看《皇舆全图》”一段戏中生动自然地展示了他科班出身的戏剧表演功力,使电视剧在这一段情节中呈现出一种大气壮阔的舞台效果。这个优势是周润发所不具备的。对于电影表演的手法,陈道明已经在电视剧中运用的非常普遍和纯熟了。看电影表演,经常看的是某部分器官特别灵敏的生灵,看演员面部的瞬间反应,看眼神,看嘴角。能在镜头前持续表演三分钟的是好演员。陈道明的很多作品中的长镜头和细节刻画早已证明了他的出色实力。如前面所说演得几乎近于“演技之魔”的“泪戏”。

  另外,他选戏演戏都尊重观众的智商,不把观众当孩子或傻子戏弄。他与观众是交流探讨、讲述倾听的关系。他不说教不强迫,给你十分自由的空间从他的演绎中得到你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东西。这是真正的艺术家。

  道具 艺术密度 少语

  陈道明的投入还表现在,在相关道具的选取上他总是亲力参与,并深用匠心。这就可谓是全方位的投入了。

  《长征》中有个道具,蒋介石喝白开水的玻璃杯,贯穿全剧。大家应该注意到了。《长征》一开头,蒋介石在作战室布置“剿匪”任务时,右手拿演示棒,左手就是那个装着白开水的玻璃杯。这个并非是闲来一笔,蒋介石不喝酒不抽烟不饮茶,处处是军人行止,喝水只喝白开水,这个我早就知道。但为什么这些细节上的真实一直要等到陈道明来演蒋介石才有机会得以表现?中国的革命历史剧那么多,编导都干什么去了?就不肯在蒋委员长身上多下点功夫么?

  而最能体现陈道明道具上的功力的首推《黑洞》。剧中聂明宇的衣装完全由他自己设计选择:各式黑色风衣是黑派人物的通用衣装,像周润发的小马哥和许文强,其风衣不扣扣子借以兜风那是飘逸潇洒,而聂明宇将自己紧紧包裹起来正暗寓他那封闭阴郁的内心世界;在他自己的办公室与暗室中总是身着深棕色的棉衣正是他无处不在的文革情结的表征之一;褪去外衣后的紧身毛衣或高档休闲棉衬衣又透露出他高级知识分子的儒雅和高干子弟的贵族气息。不知大家注意到否,《黑洞》中唯一出现了一次浅色衣装,就是在办公室里王丽敏向他递交辞呈时他身穿那一件白色毛衣;那时聂明宇正因为将王丽敏招进公司而信心大增,王丽敏这时候的辞呈无疑让他的情绪由顶点降到了冰点,白色毛衣与他燥动的心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中国式离婚》全剧中宋建平总是一件土色的外套,或黑色大衣,但只有偶尔一两次是那件白色风衣,这种色调很切合剧中宋建平压抑的生活状态)。聂明宇的座车是一辆半旧的福特(他手下张峰小芮等都是大奔),聂明宇不喝酒不饮茶,全剧中另一个重要的道具是他手中常常提着的矿泉水瓶子(他用矿泉水下毒杀人,也用矿泉水了结了自己罪恶的一生)。这两个道具的重要性在于它们透露出了聂明宇性格的一个侧面——生活崇尚简单实用,去除奢华和不必要的物什;处事讲求简练干净,有那么一点洁癖的味道,像外科医生用手术刀杀人,干净利落,一刀致命。我的英语老师龚爱华在课上曾说:太爱整洁,太爱清理杂物之人必是寡情无情之人。而这种洁癖表现在犯罪心理上就是,非常谨慎,为免除自身一点也许很小的隐患,毫不留情地铲除手下。如聂明宇指使张峰杀赵志刚一节,聂明宇冷静而不失严厉地“教导”张峰:往往有时候,小事,也能坏了大事。此时他正在浇花,语气冷静之中不乏冷酷,冷酷之中竟还捎带些许轻柔,实在令人毛骨悚然。据说陈道明在参演《黑洞》之前,专门看了三个月的犯罪心理学书籍。我们常慨叹现在的影视剧是快餐,影视艺人大多浮躁,能敬业投入的很少,港台大陆概莫能外,但似乎大家都没想到竟有用心投入到如此程度的演员吧。此外,陈道明自己设计了包括办公室与暗室在内的居室,用以更加深刻地揭示聂明宇的内心。暗室的陈设与当年的连队宿舍一模一样,这个从不对外人开放的暗室就如同他心房中从不对外界开放的那一隅。用手指打枪的动作很酷,但更重要的是它暗寓了聂明宇的军旅情结,也暗寓了他曾经是个好的射手,好的战士。手风琴每次悠扬拉起之时,聂明宇全身心沉浸到文革岁月,军旅岁月,观众更不知会产生多少联想。哦,对了,还有上山与看海。聂明宇上山上香,到底是祈求上天保佑,还是在烟雾缭绕之间求得内心的片时宁静?剧中几个他看海的镜头,尤其是第一集开头,聂明宇掩埋完老鸨的尸体,手握铁锨独自一人伫立在高高的礁石上面对大海,如血残阳只留下一个孤寂苍凉的背影,那种不着一语的广角镜头给观众带来的巨大心理震撼实在一语难尽……所有这些道具,包括打枪的特色动作,打篮球去俱乐部上山看海的特色行为,都是他精心设计的。即便走路的姿势,也是颇见用心。大家稍稍细看就知道,聂明宇走路背部挺得笔直,步伐坚定有力,步子大,显然是当过兵的痕迹。而双手抄在身前风衣口袋里,走路时无声息,又让人联想到猫,警惕性极高的猫科动物。可谓画形入骨。“聂氏步姿”堪称荧屏一绝。而《康熙王朝》与《长征》中,是龙行虎步,渊停岳峙。很多人说康熙蒋介石相象,实则细细品位其步姿就有差别:康熙“武功”及个人武力厉害,走路有股草莽的雄健,与多尔衮倒有点像;蒋介石则更见沉稳,拿根拐杖,“拿捏”着,走得四平八稳,像模像样。这个需要大家细细看。到《冬至》之中,陈一平的八字脚与驼背活脱脱画出一个都市小男人的窝囊形象。所有这些,使他的表演表现出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他总能在较少的镜头之中表现出异乎寻常的艺术张力,带给观众超大容量的艺术信息,用写文章的术语来说就叫力透纸背,叫言有尽而意无穷,套用我杜撰一个术语就叫做有着巨大的“艺术密度”,这个艺术密度特别大。其巨大的艺术密度与深广的艺术内涵总能让有心而又静心的观众每一次品味温习之时,都有更深一层的收获。香港“道明家族”上曾有陈道明影迷发帖子说,“聂明宇这个角色的精彩处,就是他的复杂性。这个角色有很大的空间去给演员在不同层面上去丰富这个人物,对演员来说是很吸引的。因为它的难度高与复杂性,要演得细腻不过火真的很考演技的。道明先生成功的地方,是将聂明宇活生生地表现在我们眼前之外,他能令这个人物与观众产生共鸣感,聂明宇的一喜一怒,他的内心情绪起落,他的各种行为背后的意识形态,都可以引发观众很多的联想,为他喜,为他忧。变成不独只是演员才可以去丰富角色,仿佛连观众都可以一齐去感受这个角色的一切。《黑洞》的剧情可能会让人有一些些的失望,但没关系,单看聂总就足以将这些补偿回来了。聂总这个人呢,第一遍看的时候,印象可能只是冷和神秘,而张峰、小芮这些在镜头里晃动的时间似乎还长些和生动一些,不过当你看第二遍甚至更多遍时,你就会发现,其它人能给你传递的信息在第一遍看时就已经一览无遗地展示完,没有多少让你回味和咀嚼的东西了,唯有这个聂总,出场时间算不上最多,有几集甚至根本没有出场,出场也多半是寥寥几语,但尽管如此,偏偏觉得是全剧的灵魂,那种无所不在的阴郁神秘如幽灵一般笼罩尾随着全剧,而且每一次看都能让你挖掘出更深层的更有味道的东西来,真是一个信息量大得惊人的人物。也让人明白,只有真正的好演员才能带给观众真正有深度的角色形象。等你读出了他冷漠外表下的痛苦、心酸、孤独、无助、对生命的绝望以及仅有的牵挂和温柔时,你就会深深的被他吸引住。我知道演戏最难的是演员虽然离开了镜头而又始终能够让观众觉得你一直就在镜头里。所谓余音绕梁,其个中三味便大概如此吧。别人的演技若是入木三分,道明先生就是入木三分之后,还要出木三分。”

  下面略谈康熙的道具。《康熙王朝》由于是部古装戏,所以道具的设置空间不如《黑洞》大,但细细品位,也是相当出色的。首先谈服装。这部戏的服装设计是扮演容妃的李建群,但她本人的服装我觉得不算成功。特别是皇驾第二次亲征葛尔丹的时候,万军阵前,容妃一身白衣朝两军之间的蓝齐儿奔去,披头散发,像是身着孝服的女吊一样,哪像个皇贵妃?反观康熙的着装,陈氏用心“昭然若揭”。平吴时,龙装色调上偏淡,可以参照《少年包青天》中八贤王。但八王的王装有些纹饰,富贵中显得儒雅;康熙单色的浅装则没有纹饰,显得是霸气之中的倜傥风流。中年康熙龙袍的主色是浓浓的明黄,显得特别高贵。特别是北巡盛京那一节,陈道明的表演圆熟自然,无可挑剔(这段就包括前文所述看图一节);这段他身着紧扎的棉衣龙袍,气度华美,举手投足之间从心所欲而又雍容自若,华胄皇气浑然天成,令人心折。就如《走出非洲》与《马语者》中的Robert Redford,贵族气质浑然天成。到了下颌开始挂胡须之时,即收台之后,高贵的长袍与褂子都是土色(《黑洞》中棉衣,《中国式离婚》中那件外套的颜色),因为人正由中年进入老年。到了晚年,须发大部花白,更是老年人常穿的暗蓝色了。

  其他道具,平吴一段,手中有把折扇,往口中丢炒黄豆,就着茶壶嘴喝水——八旗基因,血气未定嘛。收台一段,折扇没了,手中常捏的是两样东西:毛笔与书。在北巡盛京的车驾上,一路都在读书;接见臣子时,手中要么还在忙着龙飞凤舞,要么就还是书——国学最好的皇帝是这个表现,不抓紧空隙看书他哪有时间?这段他不吃炒黄豆了,但御膳点心还是少不了,只不过不往嘴丢了。喝茶,自然是盖碗茶,再不就着茶壶嘴享用了——气度更加沉稳了嘛。晚年,有两个道具,一次是大阿哥来晋见,他正摆弄着各式弓箭器械;一次是蓝齐儿来京代表准格尔草原朝拜皇上,他正拿着放大镜在摆弄一个西洋钟什么的,听到女儿回来了,扔下两样东西蹒跚着就往外跑,极为可爱。康熙武略惊人,西学也很好,没有这些细节,我们在短短五十集中,又从何尽量全面地认识到这位千古一帝呢?陈道明挖掘细节功夫之深,确实让人佩服不已。

  台湾酒窝美女张庭描述自己第一次看到《少年包青天》中八贤王的感觉,“就那么一眼,整个人完全被他吸引住了。”“那个人就往那儿静静那么一站,他双手抱在胸前,脸上带着微微的笑,眼神就那么淡淡一投,那种独有的独特气质立刻让周围的演员黯然失色。任凭其他人再怎么费力地演,再怎么努力地说,然而都是徒劳,全没有用,现场所有的气息好像全都集聚到了他一个人身上。哪怕他站在原地不动,一个字也不说。”达到这种境界不是谁往那儿随便一站都可以做到的。这种效果是精心设计衣装造型面容表情姿势眼神以及特意调理的气质综合造成的。我于是记起两年前看过的一则报道:有记者问陈道明:“你认为演戏的最高境界是什么?”陈道明沉默良久,吐出两个字:“无语。”停顿了一下,他接着说:“不过这很难达到。”既然无语是一种“止于至善”的不可及境界,那么优秀的演员就至少应该追求“少语”的艺术境界。《黑洞》在“少语”的实践上,几近完美。聂明宇惜语如金,全剧三十一集一共没说几句话。但大多成了金句,发人深省,令人难忘。我记得的就至少有十几句。从播出后的各方反应来看,《黑洞》应该说距离他心中的境界已经很接近。我认为,《黑洞》这部作品可以说是真正从陈道明心底深处生长出来的东西,它透露了陈道明的演艺追求,表达了陈道明的演艺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展现了陈道明“出木三分”的演技,在艺术和商业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全面超越了经典之作《围城》,堪称陈道明迄今为止最为杰出的现代戏。为何少语的比多语的更让人难忘?那就是因为陈道明“精细入微,微入纤毫”的身体语言与眼神变化,因为他精心设计的各种道具与特色动作,以及在此基础上把性格中适合角色特质的某一部分加以提升凸显。

  驳斥谬论

  9月1日看到《大众电影》上一篇文章,题目是《悬在半空中的陈道明》,说陈道明这些年来演技鲜有长进,把关注重点放到了扮相与“作秀”上,说陈道明是“中年F4”,不够自然,在观众心中缺乏亲和力,给人提着、悬在半空中的感觉。

  该文作者据说是资深娱记,不料见识却如此浅陋。扮相与“作秀”?扮相就是“作秀”?请不要把F4之流与陈道明相提并论:F4之类的扮相你说是作秀我没有异议,而聂明宇的深刻你怎么就只看出个装酷与作秀?你以为随便找个人裹一件风衣后面跟几个人就是“酷”?你以为装一装酷就可以深刻演绎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他恰恰看不到陈道明精深演技之所在,恰恰看不到陈道明对道具设置的良苦用心,恰恰看不到陈道明演技的真正精进以及他对拓展电视剧表演艺术疆界作出的巨大努力。陈道明之杰出,演给这些人看如同妙玉的雪水茶给刘姥姥“牛饮”了一般。至于“自然”,我恰恰认为康熙是最为自然的皇帝,他的王霸之气是在自然中随意挥洒的,这种出自自然的挥洒是一种真正从骨髓中散发出来的王霸之气,“入木三分之后,还要出木三分”这个评价是最恰当不过的。至于“缺乏亲和力”,“悬在半空中”,不知道一个黑帮人物与社会要有多少亲和力?照这种浅陋之见,拉尔夫.费因斯在《辛德勒名单》中仅仅是在装酷,霍普金斯在《沉默的羔羊》中也仅仅是在装酷,周润发的经典黑帮警匪片也仅仅是一堆垃圾而已。所谓“亲和力”,某些时候是衡量角色的一个标准,而不是衡量演艺艺术的标准。关键要看角色需要,看你塑造的角色本身是不是需要具有“亲和力”。说陈道明的角色“缺乏亲和力”的,估计或者是混淆了陈道明的部分角色与媒体眼中生活中的陈道明的形象,或者是只看到聂明宇康熙蒋介石等的表层;建议看看陈道明2004年两部现代戏《冬至》及《中国式离婚》即可,个中滋味慢慢体会。即便康熙,在其女儿蓝齐儿面前,那种父爱观众也足以共鸣;聂明宇不是个“冷酷到底”、不食人间烟火之人,你看他在妹妹蕾蕾面前那至纯至真的微笑,你的心难道没有颤动吗?实际上,陈道明也许是中国戏路最宽的演员,而不是某些“无知者无畏”者所说陈道明“是个类型演员”,“是个皇帝专业户”(事实上陈道明只演过溥仪与康熙还有尚未亮相的明朝天启三个皇帝)。我指的是,他也许给中国的荧屏留下了最多的“经典”:上自各类性格各异绝无重复的帝王将相,中及黑帮老大,下至各色平民百姓知识分子等等,数得出的经典至少十个。也许有演员角色尝试比他更多,但能够数得出的经典只局限于某一类某几个,没有跨度;要么演得倒是多,以为自己可以一人千面,结果没一个让专家或观众记得住的。驳这篇文章其目的在于,《大众电影》是极有影响的影视杂志,而这种浅陋之见在一部分观众心中也还占据着一席之地。

  当然,喜不喜欢某个演员是相当个人化的事情,别人无从干涉,谁也没有权力操持话语霸权;像陈道明所说,“任何演员,不论你怎么演,总有一部分观众会讨厌你”。只是,具体评价到一个演员的演技好坏,总得客观,表演艺术也是有其准则的,容不得信口胡说。驳斥谬见,道心失守笔底概不容情。

  细节动作 拟狮化表演 注重细部

  言归正传。针对青年康熙这一阶段的性格,陈道明设计了一个细节动作,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了:在非朝会场合,比如上书房或寝宫,接见臣工时有好些时候是翘着腿,脚尖一点一点的。还有首次巡视山西境内,在一处下榻,也是半躺在躺椅上,脚一翘一翘的,且左手捏着茶壶,右手朝嘴里扔着炒黄豆。整个行状倒有几分像是个八旗子弟,而不是八旗主子。该剧播到此段时,网上恶评不少。不少观众表示不能接受:皇帝哪有这个样子没个正形的?实则,我们仔细分析,青年人好动是天性,帝王乞儿概莫能外。在朝会之时必须端肃板正,那是正殿之上;而居于后宫之中,接见下臣之时,似乎不必如此,而且任何一个人事实上也根本做不到时时事事都端肃板正。皇帝毕竟也不是泥塑菩萨嘛。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皇帝在其皇祖母之前自然需得恭谨端肃,但是在奴才和下臣之前呢?大家都知道上级和下级说话,尤其是上级听汇报或训话,上级是如何兴之所至,自然挥洒,下级又是如何战战兢兢,毕恭毕敬,生怕手脚放错;这种情形又特别存在于等级制度森严之地——比如军营,或等级制度森严之时——比如古代。皇帝,万人之上,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他用得着顾忌谁?就如陈道明分析的那样,皇帝到底怎样生活,谁都没见过,大家无须受定式思维的影响,总以为皇帝成天都必然是那么端肃板正。皇帝究竟是什么模样,活着的中国人都没见过(可能见过溥仪的幼年)。因此国人关于皇帝的印象多来自戏剧舞台,尤其是京剧。京剧是程式化的表演艺术,是脸谱化的,每种人物都有固定的唱念作打,皇帝更是正襟危坐,没有丝毫凡人的小动作,说陈道明的康熙坐没坐相,站没站相的人大约是以此为参照的吧。事实上,从我个人的看法来说,真正的皇帝王者,应该是狮子一般,而不是金刚怒目。虎行似病,鹰立如睡。大家看百兽之王狮子老虎,坐卧时总是一副看似很随意的姿态,面相慵懒,实则韬光养晦,深藏不露。色厉者多内荏,静水方能流深。你到动物园去看狮子老虎那眼神,那是一片漠然。他总是对你视若无睹,但偶尔闪现的厉芒却能让你不寒而栗。我愿意将陈道明的表演称作“拟狮化”表演:你看康熙或坐或卧,闲散之中莫不透出凝重沉稳。青年康熙自然是好动一些,但戏越是往后,康熙之举手投足越是深邃不可测度。而面相慵懒,眼神漠然,中年康熙的戏表现得最充分。大家注意看,当知吾言非虚。陈道明在处理接见臣下的戏之时的行止坐卧是很有看头的,或背立、或斜倚凝视、或闭目横卧,这些目中无人的懒散举止尤其让人想起丛林中的狮子。狮子大多数时候都慵懒地卧于草丛中,但没有任何生灵敢于误解这种慵懒,没有任何人不感到杀机重重。所谓“天威难测”,就是说皇帝至少装也要装出一副高深莫测的行状,才能更好地驾驭下属,才能让臣子诚惶诚恐,尽心办差。配以偶尔迸发的雷霆之怒,予人喜怒不形于色的印象,方是驭下之道。陈道明在剧中很有几次“狮子吼”,都成经典片段,下文还要详述,此不赘。而且,比狮子多一点的是,陈道明之“随便”,散发出千古一帝人性化的光芒,如他在祖母跟前的亲昵,在女儿面前的慈爱,全方位地塑造了角色。接本段开头的话题,大家看影视剧比较多的应该比较得到,陈道明十分重视小动作的处理。一直以来,国内的影视剧对表演的细节都不太重视,相反好莱坞的影片在整体上可能是荒谬虚构的,但在细节上却力求真实细腻,因为细节的真实更易取信于人。我特别欣赏陈道明在剧中为青年康熙设计的这些小动作,如挠耳朵、吃零食(似乎是炒黄豆,东北林彪就酷爱这一口)、用脚狠狠地踢开小毛子打翻的茶杯等,这些人性化小动作增强了青年康熙作为少年天子的可信性。《无间道三》中陈道明有个挠头的小动作,《冬至》中经典的八字脚与驼背,《魂断秦淮》中扮演多尔衮借披头散发表现其草莽气息,《少年包青天》中双手抱于胸前的动作显示出沉稳儒雅,以及最经典的《黑洞》中用手指打枪的动作。此外,其他细节还有,《康熙王朝》与《长征》中展示书法,《大汉天子》中吹笛,《我的一九一九》中弹钢琴,《黑洞》中拉手风琴……令人眼花缭乱。我的一个朋友以前曾对我说,陈道明的表演是国际级的水准,他为中国的影视界,特别是电视剧界,也不知注入了多少革新元素,其成就与影响现在还估计得不足。她这番话,我当时不置可否。现在看来,即便有溢美的成分,却也不是多大的夸张。我想,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对“细部”的重视。

  龙公子与紫云

  其实,平吴这一段最得我心者,是青年皇帝不耐宫中寂寞,微服私访逛妓院,眠月楼会紫云一节。康熙化名龙公子,淡装浅服,鹅黄头饰,鱼白腰带,淡紫香囊,环状佩玉,伴着龙步一步三摇,好不潇洒!其高鼻隆颧,环眼月眉,天生帝王之相。据《康熙王朝》导演陈家林说,找陈道明演康熙还有一个隐秘的原因是他长得像康熙。我开始看到这则消息时很是惊讶,心想还有这等事情?于是把初中历史书翻出来,乖乖,果不其然,硬是有七八分像呢!康熙,还有曾国藩,都是那种瘦长的倒三角形脸形,大家可以找他们的像来看看。看来陈道明也可算得是个“特型演员”了。而其细长的眼角,修长的手指,宽肩窄腰,又是说不出的俊朗清逸,傲岸风流。配以龙行虎步,华胄气度,实在是我看过的影视剧中最让人心折的皇帝。康熙倚在眠月楼楼上栏杆处看紫云在楼心天井处翩然起舞之时,端肃的脸上一抹极浅的笑意收束得极好,几乎让人察觉不出来,似乎只通过淡定的眼神若有若无的散发出来。高贵皇气化作脸上一派雍容平和,专注的眼神中没有如痴如醉,也没有如灼如华,只有那一抹恰到好处的闲逸淡定。皇尊赏美,原当如是。行笔至此,我记起昔人评价绿茶之首西湖龙井的句子,“龙井茶甘香如兰,幽而不冽,啜之淡然,似乎无味。饮过之后,觉有一股太和之气,弥沦于齿頬之间,此无味之味,乃至味也。”品康熙赏美一节,如饮龙井,无味之味,乃至味也。而紫云也确是绝色,此情此景,似乎只有晏几道名句“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可拟形容(我就不明白,剧中的容妃慧妃,皇贵妃之尊,居然用两个姿色中等偏下的女子来演,不知是何道理)。全剧中陈道明没有在情爱上很投入的戏——包括陈道明其他很多戏,也多是理性泛滥而情爱吝啬(激情容易使人变形?)。中年康熙面对宝日龙梅内蒙古草原一样坦荡开阔的爱一直在打太极拳,而眠月楼这段戏,便如同万顷碧波之中一朵白莲,夭然绽放。这朵莲花绽放得如此安静,只化作一个静静的姿态,两注清清的眼神。后来其兄朱三太子逼她去害康熙,紫云不忍,饮毒自尽。那一刻她夭然倒在康熙怀中,也把那缕凄绝美艳和那份善良柔弱投散到千万观众的心中。她倾心于康熙的华胄气质,和他对自己的以礼相待,说“他是个好人”。能倒在自己心爱的男人怀中,而且是为他而死,并且让他知道自己为他而死,倒也不枉了红颜一场,落雁之容。

  正大光明殿

  全剧的重头戏在中年康熙,有二十多集,共计收台、平葛尔丹、铲除党争三段。因陈道明本人正当中年,对康熙又有很深的体会,便把自身的人生感悟融入康熙身上,达到了形神合一的境界。尤其是台词艺术的魅力,更是被他展现得淋漓尽致。本剧大场面较多,陈道明大段大段的台词表演机会也多。最经典的首推第四十五集开头一段长约十分钟的台词戏,康熙在乾清宫正大光明殿因查处明珠案而廷斥群臣,痛责腐败。这一段之登峰造极,炉火纯青,已非我笔墨之能形容。其王者霸气,对臣子们恨铁不成钢的心情,对腐化之痛恨,无不得到酣畅淋漓的表现。据剧组后来报道,廷下扮臣子的演员在陈道明演到深处,竟真的有潸然泪下的。剧组双机拍摄,一条过,在场的演职人员无不拍手叫好,导演居然忘了喊停。陈道明本人于全剧也最满意这一场戏。他后来回忆拍摄情形,“当时演着演着,就慢慢全忘了是在表演,想起今天国家的腐败,就即兴来了一段痛快淋漓的大殿陈词。”我自己早将这一段戏剪在电脑里,时不时拿出来回味,实在是心旷神怡,莫大的受用。平时走路骑车也时不时放在心头摩梭,体味其台词之美,旁人或许不能理解,乍然一看还以为摇头晃脑一脸沉醉的样子又在酝酿情书什么的,然而我是自得其乐。个中三味,不足为外人道。

  因剧变词

  陈道明的台词艺术,第一个特色是“因剧变词”。这个特色使他足以傲视中国“台词界”。对于不同的题材,他善于运用不同的台词表现方式,而这点不是什么人都能做到的。一个人的性格乃至语调、走路姿势都有一个基本点,任何演员都有这样一个基本点,不顾自身特点奢谈一人千面,以为自己什么都能演,无异于痴人说梦。各有深刻,必须是建立在本色之上,必须在自己的个性基础上去拓展角色。台词也一样。陈道明的声音特点是沉稳,底气厚重,所以他从不尝试往腻俗的港式或滥情的台式声气上去突破。《无间道三》中沉稳的语调在一部港片中显示出鲜明的大陆特色,让人一听就知道是他陈道明驾到。其语言风格是简练、机警、睿智,有时带点刻薄,不留情面。不论哪个角色,你都可以或多或少找出他这些特色的痕迹。我手头有一本《道明语录》,常翻,觉得见解非常,所以不论他哪部戏,一开口我就能觉察出其语言风格的痕迹——有些是掩藏不住的(演员毕竟不是真正的千面人),有些则是按照他自己的语言特色贴到角色身上的,让人一听这词就知道不是他人所说,而只能是陈道明。这也是深入赏析陈戏的乐趣。这些声音与句式特点就是他的基本点,他的任何求新求变必然得是从此出发。你就无法想象陈道明演绎《大话西游》的台词会怎样。真正优秀的演员在自身与其各个角色的关系的处理上一定把握好了一个平衡点:既不能演什么就完全是那个群体中最普通的一员,比如演一个警察就是你在大街上总是见到的那种,毫无特色;也不能演什么都让人觉得是在演自己——而必须是能让观众能感觉到是“这个”演员的“这个”角色。如周润发那么多经典角色,大家都知道是周润发,但又都不是周润发,从黑帮片主角到爱情文艺片主角,个个经典,是只属于他一个人的角色。真正的好演员就是这个样子,他演过的角色就是他的地盘,别人无从插足。真正优秀的演员同样善于处理戏与生活的关系。俗言“戏梦人生”,戏如人生,亦非人生;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真正原汁原味的生活搬上荧屏银幕算不得好戏,就如同西洋写实画画出人来如同照相机,虽纤毫不爽,但究其艺术性又怎及得上中国水墨,淡淡一笔,尽得风流。如许文强聂明宇,方鸿渐小马哥,明明从生活中走出,一闻气息就是我们身边的人物;但究其个性特征又确实不是身边之人,伸出手去而又不可及。这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特质使这些艺术形象永远充满魅力。所以塑造人物,要旨在于“增减”二字。真正高明的演员,识得进退,懂得某些地方增不如减的道理。空作实处实亦空,台上台下,戏里戏外,不外如是。但是能开悟此理而复有成者,实在少之又少。

  口语化

  言归正传。陈道明之“因剧变词”大体上可分两种:一是口语化生活化,多见之于其现代戏,如近年来的几部作品《黑洞》、《冬至》、《中国式离婚》;一是所谓“戏剧腔”,主要特点是强调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注重每个音的表现,多见之于其古装戏,突出代表《康熙王朝》。但这并不是绝对的。只是做一个粗略的划分,言其总体特色。比如《黑洞》,细品其寥寥无几的台词,轻重缓急适当,并且节奏常常调缓,带着阴森之气;《冬至》中一个城市小男人的语调,稍带匆促表现着压抑无奈;《中国式离婚》中的外科医生,则是更接近生活中普通人的语气。但大家细品,都能发现他简练机警睿智的底色。《冬至》中陈一平面对自己讨厌的小舅子的自我吹嘘,只顾看报纸一眼不抬,只吐出三个字“不得了”;大家记得的话,《围城》中这三个字经常出现。《中国式离婚》中妙语更是俯拾皆是。贴着鲜明陈氏标签的我举一例:面对林小枫疯子一般的咒骂,冷静地打了一手太极拳——“我当然不是东西,我是人。”但是陈道明毕竟是戏剧表演出身,舞台功夫很深,话剧造诣也很深。即便以陈道明收放自如的演技,有时候还是难掩痕迹。但这些极浅的话剧腔痕迹他若有心掩饰,一般粗心的观众基本上看不出来,只有于陈道明研究很深的人,才可于其举手投足一言一语之间,寻得会心之处。但这种观看是有危险的,它容易让人远离观戏的真味。这些人看陈道明的新戏,往往不自觉地“端着”在看,或是带着挑剔的眼光看,用解剖的态度看。我也是一个曾经如痴如狂地追寻陈道明举手投足只言片语的普通“道迷”,也曾经在看陈道明的戏的时候一度找不到当初那种鲜活透亮的艺术享受,找不到那种目无全牛的通体舒坦,找不到那种回味悠长的无味之味。等我回过神来时,我庆幸自己还可以为自己找回一种如水的心境来看他陈道明的戏。“道迷”们最大的失落莫过于在自己追寻陈道明的过程中陈道明却不可挽留地淡去,这种淡去有的是因为自己对他看法的改变,有的是因为生命中出现了更适合自己追逐的背影,有的则是自己让自己观戏的眼神开始喧嚣而不再宁静,就像看着自己在无边的海水中慢慢的沉下去却抓不住一根稻草一样。其实我们蓦然回首,才知道自己的刻意与专执造成了这一切。电视艺术的最大魅力还在于我们每晚同一时间守望电视的时候,总能以一种水样心境去感受那声色世界里的种种喜怒哀乐。不知语调怎么这么伤感了,也许是有感于有这样一个人已经占据了并将无疑义地继续占据着大学生活声色时光的大部吧。

  古代戏

  话说回来。在古代戏中,也不是都用很明显的戏剧腔。如《大汉天子》中语调颇为平缓,表现一代智者的淡泊。不少人说陈道明的东方朔总体平淡,实际剧本设置角色本身没有多少冲击效果,再加之全剧演员整体上表演也烂,陈道明的一些细心安排便不是很能引人眼球。你仔细玩味,就是淡泊之气(东方朔横笛晓月之时仙风道骨);粗粗看过,就是平淡之味。《少年包青天》其抑扬顿挫又不及康熙,带一种温文儒雅的蕴藉之味。我曾写文章说八王“英气逼人”,这不单来自于他双手抱胸的特色动作(这个动作使人整体上有一股收束提升之气),他淡色而又华贵的王爷服饰,以及造型上特意强调的剑眉,而且也来自于他的语言:对比八王酒店斥责众人与康熙廷斥群臣两节,前者的抑扬顿挫带着一种收束,有一种绣口华章的锦绣味道,后者由于是武功文治同样出色的康熙大帝,所以中气十足,铿锵有力,是“狮子吼”一样的帝王之声。在表情上大家注意,八王总是淡淡的笑加上微凝的眉,使眼光始终散发出一股英气,而不是霸气。说到表情,蒋介石多是肃穆、凝重,面对部下时眼神总是高过其顶,显得高深莫测;而康熙其面相行止则略带慵懒,时不时透出睥睨天下的眼神(康蒋不同又是一点)。总之“因剧变词”是为角色服务,为具体题材服务。之所以说“因剧变词”也是个特色,是因为港台国内的电视剧演员在台词上下的功夫普遍不够,尤其是港台演员。台剧就是个台湾腔,哭腔重,语带夸张;港剧有点苏州上海话那种你侬我侬的味道,而且也比较夸张。很多剧各个演员是一个腔,一个演员很多剧也是那毫无变化的台词。这谈得上什么艺术!港台剧这么多年来,没有一部在艺术水准上达到了当年《上海滩》的高度(我个人认为周润发在该剧中的表演领先当时港台及国内电视剧水平至少十年)。

  下面接着说康熙的台词。所谓“话剧腔”,指台词特别注重抑扬顿挫。皇帝到底怎样说话,是个什么腔调,现在的人同样不得而知。是不是皇帝“威严”,说话就一定得非常之抑扬顿挫?谁也不知道。之所以强调话剧腔一方面或许因为古代剧与舞台戏接近,大众从心理上默默认可,另一方面更重要的也许因为话剧乃至一切戏剧的特色与强项在于台词表现力,而古装戏特别是这类宫闱戏在表演的其他元素如服装器物等道具及动作上相对较弱,就特别借助于台词表现力。这一点,据我所见,中国的电视剧演员们都有所涉及。李保田王刚做得尤其出色。《康熙王朝》中,斯琴高娃演绎孝庄,台词上也极力强调这一点,效果极为出色。我认为她的孝庄也是不可超越的,特别是其臻入化境的台词表演。潘虹达不到她的高度。李保田杰作《神医喜来乐》中那个慈禧,戏剧腔实在太做作了,与斯琴高娃相比是一个地下,一个天上。中国大陆有三个演技最好的女演员,斯琴高娃是一个,另两个是蒋雯丽和陈瑾。

  言归正传:用文字来描述声音是特别困难的;我只能说,陈道明在台词的处理上特别细腻,曲尽变化之能事。而话剧所要求的抑扬顿挫恰好为此提供了一个较大的平台。我习惯用“每一字台词”来分析,因为其变化表现在每一个字上,每一个音节的轻重,每一个字吐出的力度,字词之间的停顿,独到的断句与接续……随着人物当时具体情绪的变化,台词也发生着细腻的变化。就如同一副书法作品,中年康熙中气十足,“沉雄”二字就是这副书法的底色,而其行笔又在“刚健”之上,呈现出千姿百态的变化。这变化表现在当其登上万里长城之时,抚今追昔,感慨万千,颁旨“永不筑长城”时的声调之高亢雄浑、一往无前,那种超迈古今的雄才大略直让人产生天子与天地对话的感觉;表现在当其在正大光明殿廷斥群臣时,语及“崇祯皇帝朱由检,吊死在煤山上才几年哪”时低沉而深厚的语重心长,特别是说到“才几年哪”几字,语气极为缓重,似乎用尽全力挤出这四字,凝眸弯腰直要把心掏给臣子们,接着手猛烈一挥,一声炸雷也似的狮子吼“忘啦!”伴随着雄浑的底气从胸腔中爆出,在肃静的大殿上滚滚碾过;表现在当其南巡南京城祭拜明孝陵时获知收台捷报,安然接受前明遗老逸民们的山呼“万岁”,这时他脸上一派雍容自若的笑意,轻轻地对他的臣民挥手,用低沉而充满磁性的男中音告诉他们:“台湾,收复了!”我特别欣赏陈道明此时举重若轻的表演,他没有做出特别兴奋的样子,而是将深深的喜悦与雍容的皇气用一种很平缓的语气向他的万民铺展开来,这时他心中一定满溢着真正身为中华圣君而不仅仅是满人皇帝的自豪感,这种自豪感使他将激昂的王霸之气去除,而代之以雍容平和的皇气,于是他慈爱地对他的臣民前明遗民们挥一挥手,轻轻地向天下宣告:台湾,收复了!看陈道明演戏很过瘾,就过瘾在你觉得他不但将康熙的王气皇气演绎到骨子里,还要将这股骨子里的王气皇气随时随地散发出来,并且以种种你意想不到的使你惊喜的方式但仔细一想又入情入理的方式散发出来,就是“入木三分之后,还要出木三分”。

  工笔细绘与写意大气

  陈道明的总体演艺风格,用作画的术语就叫做“工笔细绘”,不论是眼神、台词,还是肢体语言,其变化总是“细致入微,微入纤毫”。他那工笔细绘、细水长流式的表演风格,天然适合电视剧所特有的长度。中国画的艺术技法都被他用活了。《黑洞》的焦枯留白,《康熙》的泼墨重彩,《冬至》的湿笔白描,《少年包青天》的淡彩点染,《中国式离婚》的细绘精勾......以及之间表现手法的交叉运用,无一不是他用尽心力的描绘和寓意。借工写意方是目的。这个陈道明,你到底是演员还是画家?

  但陈道明难能之处在于,这种工笔细绘在整体上带给观众的却是一副大气开阔的写意山水。康熙的气质,一半是龙椅上的文气;一半是马背上的虎气。陈道明的工笔细绘,化作酣畅的泼墨,在龙椅马背之上肆意纵横。这种奇特的令人惊叹的艺术效果只属于陈氏康熙,而不会属于其他任何一个演员的康熙。其原因我想也许就是我前面提到的一段话:“陈道明对于电视剧表演的博采众长还表现在他借用了很多戏剧表演的手法。当戏剧演员在舞台上走动的时候,他全身的活动和流动的持续表现是对戏剧演员表演水平的主要判断标准。陈道明无疑在‘看《皇舆全图》’一段戏中生动自然地展示了他科班出身的戏剧表演功力,使电视剧在这一段情节中呈现出一种大气壮阔的舞台效果。”我们看戏剧的时候,不论是京剧还是被白先勇赞誉为“最精致、最唯美的戏剧剧种”的昆曲,都感到在云袖飘飘之间,总能体会到一种大气壮阔的舞台冲击力,一种强劲流动的质感。正是这种流动的大气,使陈道明的工笔细绘呈现出一种写意泼墨的效果。

  陈道明的电影业绩不及葛优姜文等人是真,但我不认为他只适合电视剧而不适合电影。当然电影与电视剧从纯粹艺术角度来评比,自然是电影更具魅力,这个自不待言。但电视剧与电影相比,拥有长度这个最明显的特色;电视剧不应该只是下里巴人茶余饭后借以打发无聊的“补白”(可恨的是现在荧屏上庸俗媚俗低俗的垃圾剧至少占百分之八十),而应有它自己清楚的艺术定位:就是充分利用自己的长度优势,展现电影延伸不到的艺术空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电视剧比电影更难演,因为电视剧演员往往需要驾驭十几集到几十集的长度,而且在这驾驭之中,还要生出种种复杂的变化,这就极为考验演技。驾驭《康熙王朝》这样的长剧是非常困难的,角色本身的复杂深刻与年龄跨度是横亘在任何演员面前的一道万里长城,不是随便找个人就可以越过的。电影更强调导演的作用,电视剧则更强调演员的作用。我们一般不说某个人挑起一部片子,但往往说某个人挑起了一部电视剧。电影的表演与电视剧的表演没有本质上的区分,曾志伟曾说他在电影中总是含蓄内敛地表演,一转到电视剧之中就得夸张搞笑,这是他自己媚俗,不是说电视剧天生就得那么演。电视剧演员自己都看不起电视剧,观众还不跟着媚俗?有一些高级一点的媚俗,外表上一看有点品味,实际剥皮一看,骨子里还是赤裸裸的媚俗。唐国强,将皇帝戏进行到底,大有穿遍中华历代皇帝龙袍之势,致使自己走入一条窄胡同,戏路越来越窄,举手投足都是毛 腔,再往下只能演领导干部,演不了平民百姓。张国立,铁齿铜牙一拍再拍,康熙微服私访要拍到五了,也不知有什么意义。邹静之曾有豪语:得国立者得荧屏。果如是乎?张国立拍了那么多次皇帝,一而再再而三三而五,陈道明就只一个康熙,《延安颂》再请他演蒋介石他不演,某金牌制片人请他演聂明宇续集他不演——在艺术上他从不重复自己,可是没有人叫张国立电视皇帝,海内外公认的电视皇帝还是陈道明。现在竞争激烈呀,电视剧做出一个品牌不容易,所以要努力地抓。但就像蒋雯丽在《中国式离婚》最后一集中那句经典台词:爱情就像手里的沙子,越是想抓紧越是漏得多。也许抓住一个品牌的同时,另一个更为重要的品牌已经失去了。那些下三流的剧就不说了,唐张这些大陆响当当的男一号都这样轻易地在商业面前弯下了他们的腰——不是说不考虑商业,商业是个大趋势,没有市场的艺术作品恰恰是难以存活的——但再怎么也不应该这样趋之若骛啊。陈道明不是没接过烂戏,比如《少年包青天》《魂断秦淮》《大汉天子》之类,每个人都有为五斗米折腰或是难却脸面之时,这绝不是什么让人脸红之事。但如果说这些烂戏有什么看头的话,看头就恰恰是他陈道明绝不重复以往角色的触目表演。他驾驭不了那么多剧集,就只好驾驭自己的表演,只是守护好自己心中的那一片纯净的天空。

  第十四剑

  大陆出来的学院派演员(特别是中央戏剧学院毕业如李保田陈道明等),话剧造诣很高,台词艺术既有学院派的功底,又有京津地区的风味,品味其台词是一种体验表演艺术的享受。像李保田,说句不敬的话,又无长相又无身高又无年龄优势,十来年来却一直是收视一等一的保证,其精湛的演技与传神的台词征服了无数观众。以上二位我认为代表了中国台词艺术的最高水准。当然,不是说没有缺陷。陈道明底气厚,声音沉下去时听来如饮醇酒,但他若提将起来,不用中气,听来就不是那种很清亮的高亢,有点瓮,感觉不那么舒服;李保田某时候一句话往往要断成几截,有时候便显得舞台味过浓,给人不是很流畅的感觉。张国立在《手机》中几句四川话,几乎风靡全国;但我个人觉得其语速偏快,且中气不足,不是上品。王志文声音极有磁性,且本人在中戏教台词,戏也很好,但我个人觉得他无论是台词还是戏,在细腻度上都稍逊陈李二位。姜文是典型的京味语,《有话好好说》中那个结巴也是中国影史上台词艺术的不二杰作,我是百看不厌百听不厌;但其台词类型显得单一,综合成就便不及李陈二位。葛优的京味语也是一绝,平静的语调让观众的心潮平静不起来,让观众在哈哈大笑中体验背后的辛酸,如陈道明所说葛优是“葛六亿”,至少六亿人民听到他一本正经的说话都会会心一笑;但其台词类型仍显单一。唐国强的台词好是真好,他的唐式语调演绎到毛泽东身上,我极为欣赏;但不幸的是他演其他帝王或是领导干部说话,都像是毛 ,提着放不下了……这样说下去几乎可以把中国当前一线二线的男演员都拿来排一排(其中某些“二线”演员台词造诣颇为不凡,如演明珠的高兰村,我觉得他比演李光地的那位准一线强多了),但还是不要偏题太远为好。说这么多的目的一是表明陈道明“因剧变词”之“物以稀为贵”,另一个在于引出一个问题,水平上好的演员在台词上相差那一点点到底在哪里?以及说大一点,好演员表演上的微小差距到底在哪里?

  不知大家看过古龙《三少爷的剑》这部小说没有?这部书中有个最厉害的剑客名叫燕十三,毕生绝技只有十三剑,所向披靡。十三剑使不满则已,遇到高手使满之后,往往有第十四剑,这一剑神鬼莫测,概莫能当。但明明只有十三剑,何来十四剑?古龙的解释是:用剑者必诚于剑。三尺之剑,本是无情之物;剑下容情,是为不诚于剑;不诚于剑,又何必学剑,又何必拔剑?拔剑之时,有情之人,只有手中无情之剑。是以正心诚意方可学剑。燕十三剑上造诣已臻入化境,十三剑使尽之时,正心诚意亦复达到极点,足以贯通天地,破碎虚空,故而这第十三剑使尽之时,也正是那接通天人之际的第十四剑无中生有之时。第十四剑凝聚了剑手全部的正心诚意与剑手对剑的毕生体验,乃是前十三剑的精华所聚。假天之手,决人生死,这一剑之下,任何对手难逃一死。

  陈平原曰:千古文人侠客梦。我当时读到此处,端的是在热血沸腾之际心中竟然一片空明,深深震撼于古龙卓越的想象力与灵悟力。后来读了不少佛道书籍,以及阳明心学,才知道古龙或许是在移花接木,这类“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致虚极守静笃”从而上窥大道之理在中华古籍中并不缺乏渊源。

  现在看来,古龙的描述确实有点玄,但道理与现实生活倒也不无相通。陈道明自己就描述过自己演戏时进入到那种物我两忘的境界时的状态,《冬至》拍最后陈一平疯了爬到高塔上那一场戏,我相信是陈道明事后所说那种混沌状态。因为你看他的眼神,完全没有平时那种或深邃或锐利或霸气十足或气势逼人,只有一片孩子般纯净的混沌。一般粗心的观众体会不到。他们觉得陈道明演的疯子动作不够疯;实际他们受荧屏垃圾剧媚俗化毒害太深,以为疯子必然是手脚乱舞的样子,实则你到精神病院去看看就知道,疯子多半情况下是文静的,那股疯气主要含在眼神中,如同平静的海面不时就要爆发风浪一样。手舞足蹈好演,眼神与气息难调理。塑造疯子(或精神方面冲突剧烈或者比较夸张的人)较出色的是蒋雯丽。

  如果你叫我给你推荐“泪戏”,无疑我自然给你推荐陈道明;说到“疯戏”,我首推蒋雯丽在《霸王别姬》中的小豆子娘,以及《大宅门》里的白玉亭。《霸王别姬》片头蒋雯丽那短短的几个镜头,已经收入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的教科书。虽然她们都不是真疯子,但她们比真疯还疯狂。因为她们还有感觉,还能真切的感受到心灵极端的煎熬和折磨。是精神介于清醒与疯癫之间的一种濒临崩溃的痛苦和痴迷。蒋的眼神和肢体语言堪称这一类型人物的教科书,她把精神和肉体的撕裂状态用全身器官缝合在一起进行表演。但那种缝合是扭曲和背离的,带着血肉的凄腥和现实的苍白无望。此外,还有《花非花》中的陈瑾,《冬至》中的陈瑾也演得非常出色。大家可以去品一下。这两个都是特别擅长用眼神演戏的人。说到这,我倒记起前几天看《自娱自乐》的情形,李玟在泥地中痛骂尊龙一节,不禁哑然失笑。李玟毕竟是首次触电,尽管手舞足蹈表现得很愤怒的样子,但是眼神中什么都没有,空无一物。也许她只能在眼神中表现性感与魅惑,无法传达出乡姑的愤怒吧。

  我前面说过的大陆最优秀的女演员陈瑾、斯琴高娃、蒋雯丽,都与陈道明有过精彩的堪称经典的合作。我觉得适合与他演对手戏的演员未必都要这么优秀的名演员(当然他们配合的非常好),但必须是有戏感的演员。是凭借灵气、天赋,用思想和直觉演戏的演员。比如左小青、苗圃都是年轻演员中的这一类。当然这一类年轻演员最出色的是周迅。希望以后能看到或还能看到她们与道明的合作。另外比较柔软端庄或自然率真的女演员也适合陈道明,如茹萍、袁立。演对手戏就像对弈,既要棋逢对手又要配合默契,感觉对路才能顺畅。

  言归正传。第十四剑,不是事前设计的;但是没有对角色的深度投入,也就无从使出这第十四剑。《康熙王朝》全剧若干经典片段,几乎都闪耀着这第十四剑的光芒。那最亮的一剑无疑还是正大光明殿。正大光明殿中那一声雷霆也似的“忘啦”之后,康熙手指全场,振臂一挥,“那颗老歪脖子树还站在皇宫的后面,天天地盯着你们呢!”这句足以算作《康熙王朝》全剧中最撼人的一句。“老歪脖子树”,味道就在这里。这五个字由陈道明咬牙切齿地吼出来,就如同教训家奴一般。如果换作“那棵树”,则味道大减,显得刻板、呆滞、没有生气,也把皇上与自己的臣子之间的关系表现得疏远,不够亲近,更展示不出康熙对臣子们恨铁不成钢的爱之深责之切。这一句不但让人听得痛快淋漓,而且细品之下,“艺术密度”也很大。这就是陈道明的戏,这就是经典的陈戏。我自己揣测“老歪脖子树”这样的经典,只能是神来之笔;它必然是陈道明把这段长长的台词消化在肚子里之后,参照自身加入了陈氏气息之后,将自己的演艺状态调整到最好之后,“在运动中捕捉战机”,渐渐地“物我两忘”,彷佛超越时空回到当时的乾清宫,觉得大殿之上一柱一栏都那么熟悉,臻入“技进乎道”的纯熟自然之境,方能雷霆一吼,将彼时激烈的感情宣泄得如此震撼人心。

  全剧另一个也许仅次于正大光明殿痛责腐败的经典是中年康熙北巡八达岭,颁旨永不筑长城。这一段也是台词、眼神、肢体语言综合运用的范例,但与正大光明殿的沉郁创痛不同,其基调是开阔昂扬。我查了一下,康熙关于不筑长城的那道圣旨拟于1691年五月,原文是这样的:

  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能当。可见守国之道,唯在修德安民,民心得而邦本固,而边境自安,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如古北口、喜峰口一带,朕皆巡阅,概多损坏,今欲修之,兴工劳役,岂能无害百姓?且长城延袤数千里,养兵几何方能分守?

  从圣旨中看来,康熙既能反思历史——堂堂一个朝廷,难道还要靠这些砖块来保卫?又能身为一满族皇帝,却明了儒家孟子所谓“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的精义,还能从具体之处(经济军事)权衡利弊,从而成为历史上第一个明旨不筑长城的皇帝。其眼光与气魄让后世无二话说。剧中为增强视觉冲突效果,将这道圣旨化为陈道明在八达岭上气壮山河的一段言语。将这道圣旨与陈道明自己设计的口语化圣旨相对照,很有意思。

  “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能当。”对应“长城,长城是个梦,是空的,是个无用之物!顶多是个摆设!长城啊长城,自秦始皇开创长城,仅两世就垮了。大明朝,怎么样呢?他们用了百年之功,万人之力,没有挡住我大清入关,江山易主!”

  “可见守国之道,唯在修德安民,民心得而邦本固,而边境自安,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对应“诏知后世,凡大清国君,当持王道,取民心,练兵马,永不筑长城!”

  此段的“第十四剑”无疑是“顶多是个摆设”六字。“摆设”二字,大家一定有印象,因为陈道明念出来是“摆设儿”,强调得极其明显的带京味的儿化音,充满了对长城的极其蔑视。深浅滋味,都在这个“摆设儿”之中了。“痛快”两字,实在不得不重复多次。

  水平至高的演员差距在哪里?就在这第十四剑。像《长征》中唐国强的毛泽东,《大宅门》中陈宝国的白景琦,本剧中斯琴高娃的孝庄,几乎是不可超越的经典了。他们从各个角度对角色作出的深入刻画实在无可挑剔,连我这样自认看戏看得非常深入的人都叹为观止。但与康熙一比,就少那么点骨子里的精华。这种精华不多,可能只是全剧中寥寥几个细节,一两个细微处的动作,一两字闪闪发光的台词。但就是这一两处细节,将演员的整个精魄,整个的角色体验,对表演独到的领悟力与灵觉,展现得淋漓尽致。也许若干年后,你已经记不得剧情了,甚至像我这种现在对康熙各个场面都比较熟悉的人也都记不得多少了,但那一刻,那一瞬,那个镜头,必将永远铭刻在心。

  一个王朝的背影

  这篇文章写到这里,已经接近两万五千字,我估计,我的读者也读累了,那就到此为止吧。

  这篇文章原意只是论述陈道明在《康熙王朝》中的演技,但写完之后统计,发现“非康熙”部分一共接近一万字。这么“严重”的跑题,在高中作文是要打回重做的。

  但是不涉及其他角色之分析实在太难。因为陈道明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陈道明的各个角色之间有着密切而又深刻的联系。种种角色汇合起来才能让我在论述康熙的时候站在一个更高的位置。

  这样我的题目便呈现出它的另外一层意思:文章所追逐的背影不只是康熙王朝的背影,更是道明王朝的背影。

  是的,这是道明王朝的背影。他的背影穿梭在帝王将相之间,穿梭在演技派与偶像派之间,穿梭在几十个地方台卫视台中央台之间。他是中国的陈道明,他是中国的电视皇帝,他用他的时光打造着属于他自己也属于广大电视观众的道明王朝。

  之所以用了“背影”这个词,是因为脑中一直抹不去那个镜头,聂明宇伫立在高高的礁石上面对大海,如血残阳里只留下一个孤寂苍凉的背影。我觉得这个背影就包涵了陈道明带给我的全部感觉。

  说到底,我们没有一个人触摸到了他心中最柔软的地方。这个强调距离感的中年男人,荧屏里不停地幻化光影的陈道明,留给我们的,其实还只是一个背影而已。

  然而也无须失落。距离其实是一个非常美妙的东西,因为它给了背影永恒的美感,让我们追逐道明的眼光可以永远鲜亮,鲜亮如同每天早晨携着露水馨香的美丽霞光。

  附录一:《康熙王朝》主题曲歌词

  向天再借五百年 韩磊

  沿着江山起起伏伏温柔的曲线

  放马爱的中原爱的北国和江南

  面对冰刀雪剑风雨多情的陪伴

  珍惜苍天赐给我的金色的华年

  做人一地肝胆做人何惧艰险

  豪情不变年复一年

  做人有苦有甜善恶分开两边

  都为梦中的明天

  看铁蹄铮铮踏遍万里河山

  我站在风口浪尖紧握住日月旋转

  愿烟火人间安得太平美满

  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

  大男人 腾格尔

  一生有一种大海的气魄

  岁月一页页无情翻过

  把乾坤留在握心中的一刻

  就已经注定我不甘寂寞

  一心要一份生命的广阔

  世界一遍遍风雨飘落

  把江山扛在握肩头一刻

  就已经决定我男儿本色

  大男人不好做

  再辛苦也不说

  躺下自己把忧伤抚摸

  大男人不好做

  风险中依然执著

  儿女情长都藏在心窝

  任它一路坎坷

  大男人不好做

  再辛苦也不说

  躺下自己把忧伤抚摸

  大男人不好做

  风险中依然执著

  儿女情长都藏在心窝

  任它一路坎坷

  附录二:《道明与康熙的神合之处》

  作者 玉壶冰心 转自 聆明轩

  朋友知道我崇拜康熙,所以送我一本《康熙皇帝教子格言》(雍正皇帝辑录整理)作为给我的生日礼物,细细读来发现明叔的生活为人竟与康熙有如此多的神合之处,这也许就是冥冥之中自有定数,这也许就是明叔与康熙的缘分吧,这也许就是明叔塑造的康熙如此栩栩如生的原因。

   1.吾人凡事惟当以诚,而无务虚名。(我们做事都要出以诚心,不要只求虚名)

   对于戏,道明只有一个字——诚,诚心诚意的专研剧本,诚心诚意的演戏,不拿架子,不耍大牌,只求拿好的作品奉献给观众。而对于其他一些抛头露面可以增加虚名的东西,道明淡而又淡宠辱不惊。

   2.朕于诸艺无所不能。(我对各种技艺无所不能)

   道明的多才多艺在演艺圈人所共知,钢琴,手风琴,笛子,箫,迷笛,书法,唱歌,他都能信手拈来。虽然他一再说这是演员的本分不足挂齿,但我们可以想见,只有一个精神世界开阔豁达,情趣高尚的人,才可能拥有这么多的爱好和乐趣。康熙和道明都是这样的人。

   3.凡人修身治性,皆当谨于素日。(一个人修身养性,都应当在平日对自己严格要求)

   道明身处花花绿绿的影视圈,却有着隐者的风范和气度。修身养性,志趣高洁,没有绯闻更没有那些乱七八糟的负面新闻,堪称“德艺双馨”的演员典范。

   4.凡人孰能无过,但人有过,多不自任为过,朕则不然。大凡能自任过者,大人居多也。(凡是人谁能没有过错,只是人有了过错,多不自己承担过错,我就不是这样。大凡能自己承担过错的,以德行高尚的人居多。)

   道明的直率和坦诚让人钦佩,他敢于为一次假唱在报纸上公开致歉,有人说他傻,说他憨,在人人争着往自己脸上贴金的演艺圈,他居然主动往自己脸上抹黑,真是非傻即憨了。确实这种坦然之举在演艺圈实在太难得了,走穴假唱挣钞票早已不是演艺圈的秘密,更何况道明又不是专业歌手。但道明是这样说的:观众是我的衣食父母,我这样做对不起他们。如此清醒谦逊的摆正自己与观众的位子,如此尊重观众,有过则改,不遮不掩,我只想说:中国还有一个陈道明,实乃观众之大幸也!!

   5.人多强不知以为知,乃大非善事,是故孔子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人大多勉强以不知为知,这不是好事,因此孔子说:“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道明的渊博已为很多人承认,但他很坦然对媒体说自己只有小学文化,我相信这不是做秀不是故作谦虚。一个人读书越多懂的越多反而越能看清自己的不足,道明拥有较为深厚的文史知识,这是不假,但由于时代限制他们那一代人并没能接受系统完整的学校教育,就如我的父亲和母亲,他们的知识层面有限,即便是后来刻苦自学也已错过了汲取知识最佳年龄。在喧嚣浮躁的娱乐圈,道明的学识已是出类拔萃,但他仍然坦言自己的不知之处,实为难得。

   6.凡人都应有志于学问。(一个人应当立志于学习)

   道明的爱学习恐怕毋庸赘言,只需看看他身上散发出的浓浓的书卷气就什么都明白了。

   7.故《易》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所以《易经》上说:“天道运行,刚强劲健,君子也应如此,坚强振作,不断努力。”)

   道明在影视圈摸爬滚打几十年,风风雨雨坎坎坷坷都经历过,荣耀也罢,沉寂也罢,大红大紫也罢,门庭冷落也罢,称赞吹捧也罢,攻击诋毁也罢,他都坦然处之,但他从未放弃对艺术的探索,做好一个演员应该做的一切,自强不息,稳稳一路走来,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

   8.朕自幼不喜饮酒,然能饮,而不饮。人有点酒不闻者,是天性不能饮也。如朕之能饮而不饮,是为诚不饮者。(我从小就不喜欢饮酒,但是能饮酒,却不饮。有人滴酒不沾,这是他天性不能饮酒。想我这样能够饮酒却不饮,才是确实不饮酒。)

   没想到在饮酒这件小事上,道明也与康熙一致,真有几分神奇。记得看冯小刚写陈道明的书中说,明叔喝半瓶二锅头是没有问题的,但明叔平常不饮酒,也因此很少参加饭局聚会,求得一份清静。能饮而不饮,这才是陈道明。

   9.勿轻取笑于人,取笑必然自招。(不要轻易取笑别人,取笑别人比然自我招损。)

   道明从不议论圈内的是是非非。每当接受采访被问到此类敏感问题时,他要么回避,要么干脆严词拒绝,这是一种聪明,更是一种品德,尊重他人也是尊重自己。我觉得艺人都应该向道明学习,活的更纯粹些更高尚些更团结些,与其将精力浪费在那些无聊的事情上,还不如携起手来多奉献一些好的作品给观众。道明尊重自己,尊重别人,因此他赢得了我们大家的尊重。

   诚然,康熙与道明,一个古人一个今人,一个皇帝一个演员,两人有太多不可比性,但所谓“于细微处见精神”,这些生活细节,处事态度上的点滴相似,又让我们不得不惊叹。两人一个是好皇帝,一个是好演员,职业不同身份不同却都配一个“好”字,也许正是两人在这些细节上的神合之处领引道明奉献给我们一个独具异彩的康熙皇帝!!!

标签: 秋雨绵绵的唯美句子朋友圈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