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名人之五:心比天大之陆九渊

哈哈库 120 0

  小城名人之五:心比天大之陆九渊

   说到陆九渊,大多数人就会联想到他的哲学观,在南宋哲学中,陆九渊开创了“心学”体系,是著名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提出了“心即理”之说,也就是那句最有名的“宇宙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陆九渊和其兄陆九韶、陆九龄当时号称“江西三陆”,而陆九渊更是三兄弟当中的翘楚。影响不在同时代的朱熹之下,尽管他们的哲学观点有很多的不同,但对于当时哲学的发展无疑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陆朱之争也成为史上的一段佳话。淳熙二年(1175),二人会于信州铅山鹅湖寺,进行了激烈的辩论,史称“鹅湖之会”。关于方法论:朱熹提出“性即理”,万物皆是理的体现,主张“穷理”(“道问学”);陆九渊提出“心即理”,天理皆在心中,主张“明心”(“尊德性”)。关于无极和太极:朱熹强调无极与太极的合一,用形而上和形而下区分天理与阴阳、五行、万物,突出“理”是宇宙的主宰;陆九渊否认无极,认为朱嘉“无极而太极”之说,“乃叠床上之床,架屋下之屋”,不合圣人之言,否认天理与阴阳有形而上、形而下之别,强调心外无理,心外无物,道与器,理与气皆统一于心中。

   陆九渊的思想体系一般被称为“心学”

   “心”的范畴也具有三层涵义;

    第一,“心”是人身之本。他说:“人者政之本也;身者人之本也;心者身之本也。”(《全集》卷19,《荆国王文公祠堂记》)

    第二,“心”是天赋予人的道德观念。他说:“四端者,即此心也;天之所与我者,即此心也。”(《全集》卷11,《与李宰》)“四端”即孟子所讲的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观念的端给或萌芽。陆九渊把它看做是人心的根本。

    第三,“心”是宇宙之本源,它与“理”在作为宇宙的本原上是一致的。这就是他说的“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

    综上所述,陆氏哲学体系中的“心”,既是人身之本,又是天赋的伦理道德,也是宇宙的本源。它在不同的时空以及在人身中,作用都是相同的。这个“心”,是凌驾于一切之上,而又不脱离“吾心”的主体精神。“心”与“理”是同一的、相通的。因为他认为,万物之理不外是“吾心”的感悟,即所谓“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这样,他就把客观的“理”融和于主观的“心”,从而将二者统一起来,然后再把“心”扩大为宇宙的本原。这样,他就完成了从客观唯心论到主观唯心论的过渡。这就是陆九渊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的逻辑结构。

   其实,陆九渊还是一个教育家和散文家。陆早年为官,尽管官职不是很大,但为官清廉,能为百姓做事,也很有一些政绩,后专门致力于讲学和教育,曾至鹰潭的贵溪象山办学,所以后人称其为象山先生,也曾硬朱熹之邀去著名白鹿洞书院讲学。谁都知道鹰潭龙虎山是道教的发祥地,而个人一直以为,陆九渊的“心学”其实和道教有某些相似的地方,当然他们之间肯定是有本质的不同的。

   象山因龙虎山的道教而闻名,那么陆九渊去象山讲学或许就有后人无法解开的谜底。当然,陆的家乡金溪其实离龙虎山并不远。

   陆九渊一生学生众多,遍布当时的江浙两省。

   同时他也有自己独特的教育理论,他认为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存心、养心、求放心和去蒙蔽、明天理的作用,而且提出学以致用。

   九渊在南宋学术思想领域独树-帜,与朱熹对垒而立,在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主张“六经注我,我注六经”,阐发学术思想不受经学形式局限,不重注解经书,-生述而不作。作为散文家,陆九渊流传下来的诗文很少很少,他的《象山先生全集》也是他儿子在其过世后才整理编撰的,大多是他的论学书札和讲学语录。

   陆九渊对王安石给予很高的评价。赞其人品高尚,不属于流俗声色利达之习,洁白之操寒于冰霜;扫俗学之陋,“振弊法之因循”,道术为孔孟,勋绩则必为伊周,此乃公之志。指斥王安石的政敌,极力底毁之言,“上不足以取信于裕陵,下不足以解公之蔽”。当然其中不排除作为乡党,陆九渊将王安石拔得过高的情分。

   金溪疏山,山边的那个村庄,看上去已经是一派破落苍凉,而山上的书山寺却是苍松翠柏,绿树成荫;青竹繁茂,奇花似锦,只要一走进疏山寺,你就会觉得有那里有特别的庄重和肃穆,彷佛那个九岁问天的“神童”,“鹅湖之会”的大哲,“象山精舍”的师者就隐隐的站在你的眼前。

   耳中有他稚嫩的琅琅读书声,耳中有他洒脱的手执教鞭的侃侃谈笑声。

   风生水起,一代大儒永远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他的学识他的为人他的风范永远流芳。

标签: 名人语录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