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的评论:
评论一:佛之鱼的评论
在后现代、先锋或新诗与原始乡愁、原始诗歌情怀之间
——解读黄迪声抒情诗启示
作者: 佛之鱼
我曾在《伯乐》上说过,在当下诗歌中如若仍旧提及“乡愁”,我认为那是作假,甚至是遗传病症,于是我武断的提出——现代早已消失了原始乡愁。我认为卢梭、席勒也差不多同时,可一起构成审美现代性理论批判的德法两国不同的源头。在艺术实践层面,审美现代性,在中国被诗人“学习”,然后消解,构建起“非同寻常”的中国新诗。
凝视着你的眼睛 ①
星星掉了一地
三叶草长出了鲜嫩的叶子
彩色的灯光幻化了思绪
你的甜笑像苹果,
恶作剧般地突然掉落
对一个概念的提出,我是负责任的,我必须思考,诗歌与诗歌不能抵达的历史或是从前的景物——我们的虚拟化了的家。那些爱恨情仇,抒情诗歌在旗帆似的引导作用,这时候,有误导的可能,并很大,我敢说。因为中国现代诗歌本身的不完整性。也是现代性的内在矛盾的组成部分。所以我前面说是“非同寻常”的。
于是,我开始找寻证据,从余光中那,到海子的一些诗,最后我想起我读过的一个诗人,黄迪声的诗有着所有之前被公认为诗歌大家诗人们所具有的轻盈,有的淡然。有的忧郁构架。构拟了一个审美的乌托邦,它启示了我的观点,这种审美现代性在我看来可以一直延伸到浪漫主义、尼采甚至后现代主义,
我热爱这炊烟升腾的家园 ②
汗珠是家园的种子
每岁细细地种 每岁丰硕地收
这些种子的收获芳香无比
陶醉了爷爷 我和我的子孙
热爱,热爱是一切的源泉,诗歌的佐料和主餐,无数假面先锋诗歌在饕餮这一切的同时,谁在生产?谁在灌溉?谁在默默沿承?我们的过去、我们的爷爷、我们的家……
我开始进入黄迪声诗歌的原体,我在侵入,为什么是侵入?因为我自认为也不得不是后现代诗歌的热衷者,一切都在轰轰烈烈之中,安静,我们这一代人需要安静,是的,包括我的父辈。我开始踌伫,诗人得到安静也许只能源自这些淡化了的诗句之中。我想这时最需要的是,冷静的反思。
我已经找不到你 ③
寒风让这天灰蒙蒙的
我的目光追赶着逃入墙角的叶子
苦苦得寻找着你的眼睛
我逆风而走
心蒙受着这透明而刺骨的寒冷
进展的缓慢,煎熬的痛苦,使人痛苦的邪恶和蒙昧的偏见。但是,我们提的节制抒情,冷抒情,都是有历史原因的针对性提倡,德国的杜克海姆与米德好象提示出来过生活世界的合理化问题,从审美的现代性,无论哪方面谈起,我们无法离弃的是——人类最真实的感情。这也正好说明了洞见与盲视并存,哪里有发现那里就有遮敝的道理。
真实。于是我想到一些泛滥性质的抒情,导致抒情诗自然而然的被人遗忘,甚至失望。风格统一的口号似抒情,曾经,诸如常见的“啊!XX”等。
大海 是夜晚疯狂而欢乐的迪厅 ④
群山 是一部《水浒》原著
——有海就有抒情和浪漫
——有山就有辽阔和壮观
抒情诗歌是一切生命中真义与不义的存在,诗歌文本也齐一整肃,由此变得空洞而同质。意义与无意义,存在与非存在,也都被时间的黑洞所吞噬,被这架精密的天平称量出同一的重量。往往,抒情诗歌承受着人类精神家园之重,但此刻却又蕴含着找不到出路的悲凉。
因为有了结果 ⑤
一切越来越被看的清晰
突起的丘陵是一些喜悦
阴沉的沟壑池塘是略略的失意
现代抒情诗中得以表达并被诗人以反思与怀旧的方式予以清除,从而使诗人受创的身心得到安抚。抒情诗人被现代社会安置在“波希米亚人”、“游手好闲者”的卑微地位,他们成为现代性的弃儿。表面上,抒情诗人成为诗歌中可有可无的多余人,但正是他们才能承担起救治疲弱的现代性的“现代英雄”,他们的反抗意义重大,他们的地位举足轻重——他们是现代性病体上的战斗英雄。
①(邂逅)
②(家园)
③(秋天的眼睛)
④(感受胶东)
⑤(秋天)
——黄迪声诗集《听潮的树》
评论二:远观的赏析:
对黄迪声先生的诗歌的赏析
远观
在中国新诗发了些赏析诗歌的文章,许多赏析的语言不够精炼,但是大家却非常支持,在此我已经很是高兴了。我的评论性的文章只是有很少的一部分上了刊物,但是我一直乐于去做这些事情。现在黄笛声先生把他的五组诗歌拿到我的评论论坛上来,我又该献丑了,我的欣赏界限不是搞什么彻底或者绝对的主义,我只是喜欢品味文本的感觉和文字所带来的感觉效应,那些什么超自然主义,后现代主义的界限只适合稿文化局限,只适合划分一些抽象的历史时间和人物的定位问题,不适合进入文本,特别是鉴赏。黄笛声先生在自己的诗观里这样说”我遵循传统胜过莫名其妙地所谓创新,一直在躲避玄虚或非艺术的华而不实。当然我更拒绝呆板和媚俗。我以为任何诗的成功,都依仗于诗之本身的内涵底蕴所释放的强大艺术感染力,诗是心灵的感应。“所以我一再喜欢具有灵活性的诗歌,而且我曾经说过,一个诗人的文本在反映主题的同时,的确应该有很大的情感的掺入。
黄笛声先生的诗歌有五组,分别是“青春画廊”(5首),“东方意境”5首,“胶东”(4首),“爱情的脉络”(5首),“短章一束“(14首),但是在鉴赏的时候我选择了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三首。下面将进行细致的鉴赏:
《旅过荒原》
蓝空中那一轮透明的月
是浸润荒原的一滴泪
马蹄是荒原的手指
弹奏生命艰涩的乐曲
荒原的地下水汩汩奔流
你感到血液在干燥的皮下狂涌
当绿色的生命在你身边灿灿展现
你正思考了生命的归宿
旅过荒原 心中所有的荒凉正在失去
而嫩绿的树 正蓬松长起
远观观点:这首诗歌在平静中存在着一种动态的美感,譬如”蓝空中那一轮透明的月/是浸润荒原的一滴泪 “把静态的月融入荒原之中,而且在词语的运用上着重用了”浸润“二字,把清新的感觉透漏的无与伦比,而后用了四次荒原,可谓用心良苦,也许作者没有考虑过这样反复用的效果是什么。但是心灵的感应说明了作者在保持诗歌语句连贯性的同时很是自然的运用了这些反复,而且是间接的,无心的,无心即有心,这种心出于作者平静的思考,但是这首诗歌我刚来说过,它最成功的是在寂静中言明了一种活跃的情感,而且这种情感很可能是自己自然抒发出来的,与你无关,于墨守陈规无关,与刻意雕刻无关,可是与作者的旅途有关,与作者的情感有关,与第一现场创作有关,正如我在荒草原的诗歌随笔中所说,”2004年10月5日我首次提出荒草原诗派的代表立场,主要是诗歌创作的首要两点,就创作而言我主张灵性创作,第一现场创作,杜绝不在第一现场的修改和雕刻,我认为排除第一现场,没有修改的必要。这是符合创作的灵性方面的要求,因为第一现场的灵性与笔端抒发的感情属于融洽的感情发出范围,而诗歌后的修改和再创作则使诗歌的原创性失去了原由的灵动。就欣赏别人的诗歌而言,诗歌没有好与坏的说法,诗歌作者的每一行的词句是大家来欣赏的,我不建议诗歌作者改别人的诗歌,诗歌换了表达的主体,还有什么意义,这不仅仅是语言跨度的问题,究竟两个人的表达方式和第一现场的创作观点是有所差别的,其实感觉和艺术空间的调动很大。所以一首诗歌我们读起来,我只能说懂或者不懂,我们可以调动情感上的共鸣,但即使如此,我们的思想经历和欣赏幅度还是有很大变化和牵动的,第一现场的创作要求语言风格值得散化的,我们也感觉应该提倡,只要是诗歌表达的是自己的第一现场的心境,就该放开诗歌语言上的限制,放开审美学上的长短句,放开模式化的韵律,突开传统的创作界限,实现第一现场创作,灵性创作。我们要求有自己的诗风,反对一本诗刊出现一个诗人创作的单调环境,强调把诗歌开放出来,从束缚的语言障碍中走出来,让诗歌在第一现场说话,让诗歌充满灵性,我们要真正的原创新,反对修改,反对玩语言游戏,反对拘泥传统的诗歌理论,我们可以把诗歌放大,尝试用不同的形式去创作诗歌。更反对诗歌的圈子化,主要是诗歌的文化解放和理论解放,使诗歌在中国出现一片空前的人文景象。“而黄笛声先生的诗歌就很反映这些特点,而且这些特点在他的诗观里说的很清楚。
《树林》
昨夜的星辰
落为树初绽的叶子
曾经的风
已变成了枝条的坚硬
因为是树
河流相伴
因为有鸟鸣
树林无声
我的思绪从流水
走向叶子
我发现了
泥土与阳光绿色的亲近
更高处
阳光依然热情无限
温暖和生机
弥漫了整个天际
远观欣赏:树林这首诗歌也是不错的,全诗分为四节,语言流畅,自然,少做作,没有坚硬的句子,”昨夜的星辰 /落树初绽的叶子 /曾经的风 /已变成了枝条的坚硬 “。这些句子运用的新奇,把文本显得更加自然,贴近生活和自然,想想”星辰 “,”叶子 “,”风 “,如今都变成了枝条的僵硬,为什么呢?下一段诗人自发的阐述了原因,”因为是树 /河流相伴 /因为有鸟鸣 /树林无声 “,由树到树的效果很有味道,没有离开所表达的事物是最好不过的,文本中最后两段其实可以放在一个自然段里,总的来说,无愧是表达一些有味的情感和希冀,比如诗人说,”我发现了 /泥土与阳光绿色的亲近“。 ”更高处 /阳光依然热情无限 /温暖和生机 /弥漫了整个天际”。这样自然的抒情和展望就是一种深情的诉说,在诉说什么呢?树林和我,我和树林,树林的想法和我的想法的融合,的共鸣。其实诗人本来没有这样的细致的设计,但是正是有了长时间的积累才把诗歌的文本这样的完美的表达出来,但是尽管这样我想这首诗歌还缺乏点什么?情感的东西太多,忽略了人的哲理情丝的阐述,但是还是相当成功的。
《山 地》
奇峰突兀在弥漫的雾之上
穿透了黎明的思绪
在光亮之下 山峰镶镀着金边
象超度的哲夫或者佛像
白云起落在黛色的松林之间
流水的身影在风中隐约无定
磐石的身世之后
脚步和追寻都踪影皆无
在山地 目光为群蜂屡屡击回
伟岸的感觉充塞着我狭小的心灵
山花在石间凄迷地笑
我看到烈日闲逛其中
远方可是海──那低凹的阴柔之处
在这山地 我希望看到游鱼
可是飞鸟总是如此劳顿无定
没有鱼的惬意和轻松
远观赏析:这首诗歌明显的景色的描绘更有特色,而且三美的运用让人汗颜,恐怕很少人能把诗意描绘的如此轻松,所以我说,这首诗歌是景色和人为感官的集合体,不可忽视,不容易过度的要求审美,只是大家多阅读就可以了。
该贴于2005-01-04 19:00:18被远观编辑过
该贴于2005-01-04 19:15:33被远观编辑过
该贴于2005-01-04 19:19:40被远观编辑过
黄迪声诗歌评论三:李文的评论
信念,让我们的内心格外温暖
————我读黄迪声的诗《麻雀》
李文
罗曼•罗兰曾经说过:“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信念在我们的人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左右着我们每个人的一生。可以这样说:信念是一针强心剂,它让心灵虚弱的人变得坚强,它让奄奄一息的人再次放射生命的光芒! 黄迪生的诗《麻雀》就给人这样的启迪,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这首诗,看麻雀是怎么地走进了我们每个人的内心。
任何事物都有他的生活习性和环境,麻雀也不例外,而诗人的笔下,事物无不具备诗意:落雪的夜晚 麻雀是一枚叶//长在冬天的树上//长在月光里 很清晰//——没有美丽 只有寒冷。诗人一开始就把麻雀定格在一棵“冬天的树上”,而此时,雪正在落下,时间已是夜晚。这种近似白描的手法让麻雀一览无余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而诗人只在词语的选用上下了点儿功夫,巧用了一个动词“长”字,并先后出现了两次,简单的一个词却生发了无数的爆发力,让麻雀一下子在萧瑟的冬天里有了无穷的诗意。从“长”在树上,到“长”在月光里,虚实结合,并较好地运用了移就修辞,让人在冬天这幅貌似单调的画面里浮想联翩,不由自主的沉浸在各自的遐想中,余味竟也那样地无穷。在这一小节里,修辞就像顺手拈来一样,把麻雀比作一枚“叶”,而这个比喻是有它的特定语境的,那就是:在落雪的夜晚。也只有在这样的夜晚,麻雀才能成为一枚“叶”,而只有成其为“叶”才能“长”在树上,先前分析的那个动词的用法才能是恰到好处。读完第一小节,不能不让人为诗人独到的用词击节赞叹!
有了第一节对麻雀的简单描绘,第二小节很自然了谈了自己的心情:麻雀在树上 没有温暖的家//薄薄的羽毛//就可抵挡这样厚的寒冷吗//——我很为麻雀担心。二节从内心地感触写起,写诗人对麻雀生发出的人文感怀,重在描摹诗人的内心。“家”一词的选用,一下子让每个读者的心温暖如春,家是温馨的港湾;家是阳春三月的一缕阳光,让你尽情的沐浴,轻松;家是炎炎夏日的一丝凉风,让你快乐嬉戏,舒心;家是秋夜天空中闪烁的星星,无私地为你引路;家是严冬火坑里的一团火,尽情地给你取暖。人不管多么地忙碌,不管多么的辛苦,只要心里一闪过家这个概念,什么痛苦和烦恼就会自然而然的从脑中飞走。而诗里的麻雀却没有,看到这里,刚才脑中温馨的场面一下子消失得无影无踪,心一下子跌入了谷底,为麻雀,为和麻雀一样的人。一个“担心”更让诗人和读者的心再次揪了起来,好像一下子也被扔在了大雪飞舞的荒野,任由北风在我们的耳边呼啸而无能为力。这一节选用了一组反义词:薄和厚,这对反义词的运用,更把麻雀的处境渲染得凄惨无比,博得了更多同情的泪眼。
在二节的基础上,诗人继续谈自己的感受:或许 麻雀的温暖不在羽毛//在信念//即使如此艰辛//麻雀还要生存。信念一词在“或许”这个表示猜测的词语的后面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真可谓:水到渠成。在人生漫漫征途上,信念是我们最好的伙伴.它犹如一位良师 益友,痛苦时,给以心的抚慰;困难时,给以热情的援助;失败时, 给以不倒的支撑。 信念是人生的干粮,它时时刻刻喂养着我们的内心,滋养着我们的精神。因为拥有信念,我们内心盛满了阳光;因为拥有信念, 我们的精神始终乐观向上。 麻雀的生存环境是恶劣的,但,正因为不变的“信念”,有了“生存”的愿望,“即使如此艰辛”,麻雀仍然在大树的枝头上傲然地站立,享受着生命带给他的生存乐趣!
在二三小节刻画诗人内心感受后转入了对麻雀天明后的生活的想象:它要在天亮后//在雪地里艰难地觅食//在来年春 它要下蛋//延续那些褐色羽毛的生命。“觅食”“下蛋”是麻雀的生命历程中不可或缺的,正是有了这些,麻雀的一生才有了一个又一个历程。“艰难”一词可以让读者想见麻雀在雪地觅食之艰难,而只有在恶劣的环境里与天气相抗争才能更显“信念”之魅力无穷,才能在来年春顺利“下蛋”,才能“延续”那些褐色羽毛的生命,三个动词有着内在地逻辑性。这里,麻雀的魅力更加的光彩夺目!
诗歌可以用意象说话,也可以让人“活”在诗歌里:我很关切麻雀 我奢想与之交谈//我想 失意的我和它一定会是知已//可是麻雀太疲惫 我喊不醒它//在温暖的屋里 我无比惭愧。在最后一节里,诗人试图与麻雀对话,采用了心里描写的方法来拉近“我”和“麻雀”的距离,指出失意的“我”和它一定会是知已,这样“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我”,哪是“麻雀”,在这样地境界里,连读者也投入到其中而不可自拔。接着,用“疲惫”写麻雀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下的精神状态,用“惭愧”写“我”在温暖舒适的屋里的心情,两词的比较让麻雀在“我”的对比下更加地折射出人性的魅力!
全诗只有五个小节,每节四句话,语言简洁,节制的语言中洋溢着不可言说的诗歌魅力。诗歌以麻雀为感情的触发点,以“信念”贯穿全诗,让人读了无不为麻雀的那种“信念”而感怀抒情。在我们的人生中,随时可能会遇见这样或那样的挫折,但我相信,只要我们信念不倒,我们浑身就充满力量;只要信念不倒,我们就能从失败一步一步迈向成功的辉煌。朋友,让我们在信念的光辉照耀下,迎着朝阳出发吧!
2005、3、5于赤壁
评论四:野松的解读
尚和传统背景下的真挚抒情
——对黄迪声抒情诗精选的解读
□ 野松
在2004年12月,我在《第三条道路诗歌论坛》上,突然眼前一亮,我看到黄迪声的《抒情诗精选》(四组),觉得这些诗意境开阔,立意高尚,抒情真挚,没有花而不实,植根传统,但却不苍白乏味,这种风格比较适合我阅读的口味,在当下以口水诗、白话诗或呓语般的不知所云的诗充斥诗坛的状况下,有他这样健朗的、比较传统的抒情诗,是十分难得的,即逐一细读。后来,我又在他参与主持的《中国抒情诗论坛》上,把他精选的五组诗歌全部下载并打印出来。
认真研读这五组诗作之后,给我总的印象,是诗人总将一切忍受而又积极进取向上的灵魂,“他诗的火山常常在爆发”(《自画像》)。是的,排在第一组《青春画廊》之首的《旅过荒原》,已足可证明了。这首短短的十行诗,却赋予了强大有力的青春激情和理想内涵,意境开阔,大气充盈,表达了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深度和力度俱备,让人品读之后,颇觉昂奋。我们不妨来细读一番:一开始,诗人即下笔非凡,把“蓝空中那一轮透明的月”( 月,是透明的,多么新颖的形容!)比作“是浸润荒原的一滴泪 ”。这滴泪,好大啊!诗人走过的荒原,辽阔旷远,唯有明月的清辉,才能把荒原照耀――呵!不,诗人说是浸润。荒原本来是十分干燥的,而明月的清辉,在诗人的眼中、心中,却是湿润的。这说明,诗人的心,是充满爱意的。只有充满爱意,情怀高尚的人,才能有这种感觉啊!荒原本来是寂寥的,但是,诗人却觉得它不甘寂寞,让来往的马蹄(诗人将之比喻为荒原的手指 )在自己的身上“弹奏生命艰涩的乐曲”。生命尽管艰涩,但心中只要有向上的音符跳跃,就不会沉沦和毁灭。旅过荒原,诗人的心灵听到那地下水正在汩汩奔流,可见青春和理想总是充满希望的。由地下水,联想到身上的血液也在“干燥的皮下狂涌”——充满着生存的坚定信念和勇气。荒原,是极少绿色的。我也曾旅过荒原,在走过了很漫长的只见黄沙、焦土的路程之后,突见绿色的树、绿色的草在眼前展现,心情的欣喜是莫名的。然而,我们的优秀诗人黄迪声,他在欣喜的同时,却把思维的触角向更深层次伸进――思考着生命的归宿。人的生命归宿,与这些在“身边灿灿展现 ”的绿色生命的归宿,是否一样?诗人没有明确地告诉我们(也没有必要告诉我们),而是让我们自己去思考(其实,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归宿都是不尽相同的)。这就给读者留下很大很阔的想象空间。当诗人最后走过荒原,不但不像一般人那样觉得心中一片荒凉,反而觉得“心中所有的荒凉正在消失”,而且,“嫩绿的树,正蓬松长起”。这最后两句,让整首诗的高远立意凸显,并得到升华,也让读者的灵魂得以提升,进入一种昂扬向上的人生境界。荒原,黄迪声笔下的荒原,我想不但是真实中的荒原,贫困、落后、荒蛮、失学的孩子,难道这些不是荒原吗?诗人为了让荒原现出绿色,甘愿把生命化作汩汩的水流——这是怎样的人生境界!这是怎样的青春理想!这是怎么样的开阔境界呵!感谢当年的路遥青年文学奖的评委们,慧眼识珠,让这首诗从数万首诗歌中脱颖而出。这是一首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有生命力和影响力的优秀诗作,据说也是黄迪声最成功的代表作之一。
了解和理解一个诗人,对阅读他的诗,会有很大的帮助。黄迪声稍长我一岁,也与我一样,在机关工作。我想,人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会时时得意和顺意的。诗是作者心灵的反映,面对人生,黄迪声又是怎样的态度呢?他对人生充满了向上的信念,有着不屈和顽强的精神。从《麻雀》、《山地》这两首诗中,就可以窥见一斑。“落雪的夜晚 麻雀是一枚叶/长在冬天的树上/长在月光里 很清晰/——没有美丽 只有寒冷//几寸厚的羽毛就可抵挡这样厚的寒冷吗/我常常为麻雀担心/麻雀此时肯定无梦,为觅食它已很疲惫”,“ 麻雀在树上 没有温暖的家”,“ 我很关切麻雀 我奢想与之交谈/我想,我们一定会是知已/可是麻雀太疲惫 我喊不醒它/在温暖的屋里 我愧泪如雨”。麻雀夜栖高枝,且在落雪的夜晚,能不寒冷么?麻雀虽不能与鸿鹄相比,但也有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呵!“麻雀的温暖不在羽毛 在信念”。真是感同身受。在《山地》,诗人抒发了一种压抑苦闷的心情:“远方可是海──那低凹的阴柔之处/在这山地 我希望看到游鱼/可是飞鸟总是如此劳顿无定/没有鱼的惬意和轻松 ”。有时,天高未必可以任鸟飞。尽管有压抑,有苦闷,但诗人仍然不会失去沉积于胸的志向:“秋雨 你这样绵绵不断/不要打湿了我 不要让我泥泞/让我飘落为雪吧 虽然寒冷/让我为春舞蹈 为春护住生命的根 ”(《秋雨》)。这四首诗,均是上乘的言志诗作,较好地将诗人的高洁心志、赤诚情怀坦露给了每一个读者。
第二组《东方意境》,选了《长城》、《诗经》、《中国瓷器》、《成吉思汗》和《华彦钧》,是诗人对中国文史的诗意的游历和阅读。窃以为,凡是大气诗人,必关注历史、文化和政治。黄迪声亦不例外,但是,他的关注,却有他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理性思考。他对长城的解读颇有深意:“长城的神圣在于 /堆砌了比青砖还多的人民的意志和力量 ”,“ 所以到了长城 /就像是乘上了 /人民之水托载的舟 /---人民托举的 自然是好汉 ”。由中国瓷器联想到中国爱情:“因为烧制不易/中国瓷器 /让人珍惜/因为来之不易/中国爱情/质地如瓷器”。对成吉思汗的认知:“成吉思汗的生命/就嫁接在草原所有草的根上/他长得苗叶不是很肥硕/但他的根却伸遍了草原/他的生机已超出了绿色”,“他正如一股强劲的寒潮/靠草根济养的头颅/一下就扫出了一个元朝”,“ 千里冰封之时 /他轻易就射落一只大雕/我们看得非常明白/那是因为成吉思汗/骑着笑傲的龙 ”。将成吉思汗的霸王功业、王者气慨,表达得十分巧妙和准确。而对民间艺人华彦钧(阿炳)的认知,似乎未够深入,只停留在他的凄苦和孤独上。窃以为,或许因为黄迪声久在久在机关工作,这组诗作,似有政治家作诗之嫌,失之于评论和直白多了一些。
第三组《胶东》,选了四首:《渔人》、《玉米》、《淡淡的天空中清晰的抽象》、《田野流着些什么》。由于所写的都是诗人比较熟悉的人象、物象,摆脱了激情的羁绊,在平和中营造意象和意境,情感流泻得十分自然,都写得比较成功。《渔人》,以诗的语言,形象地写出了辛劳的渔人们作为汉子的刚健硬朗(“汉子们宽广的胸 抒发力量和渴望/奋勇地前进 斩杀单调和寂寥/用意念的网 捕捞阳光和希望”),作为丈夫的渔人,心中也有满怀柔情和牵挂(“呵!那女人的暖炕似的叮嘱/在身后象浪一样激起/又浪一样地消失 ”)(“不知遥无踪迹的岸上 那里是否还在亮着灯光 ”)。 《玉米》一诗,寄寓了诗人对哺育乡村的玉米及乡村的热爱之情,体现了诗人的一颗纯真的如玉米般“金黄晶亮”的赤子之心:“我愿是玉米/依在乡村的唇边/将平淡无奇的岁月咀嚼/然后将营养/送进乡村的肝里/把瘦弱的乡村喂胖”——这是多么崇高的使命!《淡淡的天空中清晰的抽象》,诗人把所要表达的主题,隐藏在贯穿全诗的“枝丫”这一意象上。“枝丫”究竟象征了什么?是顽强的生命?是飞翔的欲望?是不甘沉降的意志?“主题就这么存在着 经受着考验/那繁荣的 总会被完善”,以清晰的抽象,预示尽管目前未能抽芽,未能意气风发,未能激情飞扬,但却正经受住各种困难和痛苦的考验,相信总会有一天枝繁叶茂,进入生命辉煌的妙境。“一年又一年 窗上的枝丫丫/你都如此粗壮——更不用讲树干了”。这最后两句,其实已巧妙地点题并把诗意进一步深化了。而《田野流着些什么》,所营造的胶东海边乡野的意境非常优美,如“云扯起北方的随想 /一次次走远 又一次次靠近/蓝天正如一面镜子/云里映着地上聚居的人群”“赶起麻雀 月亮已经很圆/我轻轻地一闪/已跃入了一片绿色之中/象一滴水并入了不涸的海洋 ”。意蕴深厚――天、人、地、物合一;个体的生命是渺少的,群体的生命是伟大的。
第四组《爱情的脉络》,选了《茧》、《情丝》、《致爱情》、《陶》、《海与沙》等五首,读后也让我十分感动,特别是《致爱情》,就是诗人对爱情的坚贞和固守的心灵直白:
如果真的有朝一日
我的爱情之树枯萎已死
凋零了我所挚爱的叶子
爱情 我唯一的爱情
我不会再植一株
让我守着我只有空枝的树
日日夜夜地哭泣
用全部的生命将你守护
每一点腐掉的碎屑也细细捡起
直到在泪中消尽
——因为我的心不可以随意拥有
第五组《短章一束》,共十四首,最长的八行,最短的只有两行,是诗人将思想、灵感的珍珠化为诗的天空上耀眼的星星,形象,生动,闪烁着哲理的光芒。这组诗中,我认为最有思想深度的是《偶思》:“我们想让沉重的日子/越变越轻/所以我们太多的时候/甘愿沉重//我们可不愿那样/每日里妄自轻松/留下的将来/很沉重”。将人们特别是官场中人的心态真实地表达出来。最形象生动的是《星星》,诗人将先哲们的笑声,比喻为响亮在天幕上的星星,把本来没有声音的星星,写生写活了,想象得十分奇妙。而且,他还风趣地认为:“白天是今人的——/白天是缔造星星的时光”。最隽永的是《秋菊》,以秋菊来抒写父亲的正直、光明磊落、热爱乡土、热爱生活的朴实的人格魅力:“我为农的父亲的骨节/被阳光如实翻拍/又配上了他的笑脸/魂儿是黄土的”。最能体现作者性情的是《雪》和《自画像》。诗人的心是纯洁的,因此,纯洁的心尤喜纯洁的雪,认为雪是最完美的让自己最渴念的恋人。而雪,只能在冬季悄悄地来临。诗人十分眷恋着雪,极之不舍她的离去。在无奈中,在明知不可能中,仍然发出真诚的呼唤:“你干吗不执拗一次/伴我一个四季”。能伴一个四季,岂不是长久地相伴下去吗?四季周而复始,不断轮回呵!在“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的世俗观念盛行的今天,诗人传统的固执的爱情观,多么值得颂扬!这样的能净化美化人们心灵的好诗,我认为越多越好!而“《自画像》”虽只有四行,却把诗人的人生经历、生存状态、修养及人生追求,都很好地表达出来了:“他虽然那样充满艰辛/总将一切忍受//他诗的火山常常在爆发/烧痛了洁白的纸”。如果没有“总将一切忍受”,又何来让“他诗的火山常常在爆发”的能量!然而,这种忍受,又常常让诗人如纸般洁白的心觉得十分痛苦。诗人呵,像你旅过荒原之后心中那棵嫩绿的树吧,挺直地生长和蓬松地伸展!
“三道”的诗评新锐第一次接触黄迪声的诗是在今年圣诞,他读后兴奋异常,把圣诞读到黄迪声的作品叹作“幸事”,他这样评价黄迪声的诗:“语言干净优美,抒情味浓郁,意境明丽清晰,读后给人以美的愉悦,也陶冶情操。”海珊瑚评价说:“黄迪声的诗歌的确不错,我这个人并不迷信什么‘爵位’,什么‘大腕’。只是读诗歌。这些作品中,有些是旧作,这就更能说明 黄迪声扎实的功底。庄子说‘天地由大美而不言’反应到诗歌美学中,体现在口语、呈现、在场等要素的自然流露。在这些诗歌中,诗人拒绝时尚的写作诗群,保持自己个性的审美情趣,在不断的创新中保持着与孕育自己的文化母体的联系。黄迪声的作品中充满了人文精神、民族精神及对美好境界的追求,所以读他的诗歌,你会情不自禁地感到一种向上的力量和人性化的派生意象。在他的诗歌中,通过情感的联想而柔进自己的经验,使读者与诗人共构艺术之幻想。如《麻雀》、《绿茶》、《中国陶瓷》,几个高度特指性的简化的意象,往往能牵引出广阔的 意义空间。这些简化的意象既有感性的成分,也有理性的成分。‘挑在世界的枝上挑在希望里/闪亮了华夏人的记忆‘‘所以到了长城/就像是乘上了/人民之水托载的舟/---人民托举的 /自然是好汉’。黄迪声的诗歌,通俗流畅,没有什么阅读障碍。虽然直白,但却不失厚重,不论是叙事、还是抒情,丰富的想象与根系母体情怀的燃放使得诗中的审美空间得到最大限度的扩展。诗歌中,笔落从容,语言凝练,意象深刻,这样的口语诗歌值得一读。”黄迪声自己说,好诗先要让人读懂,他遵循传统胜过莫名其妙地所谓创新,一直在躲避玄虚或非艺术的华而不实,更拒绝呆板和媚俗。他认为任何诗的成功,都依仗于诗之本身的内涵底蕴所释放的强大艺术感染力,诗是心灵的感应。从诗人精选的这些诗歌来看,他确实在坚持自己的诗观,而且显得有些固执。在写作上,他坚持传统诗歌抒情的技法和本质,注重意境的营造,注重对感觉的独创性表现,注重对主题的准确把握。他的这些诗,都是从他熟悉的生活中来的,这些诗作的内容或主题,无非是青春、理想、乡村、胶东、爱情,都是作者熟悉和亲历的,都是有感而发的,所以大多数诗歌都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写诗,能遵循传统的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好的做法,固然是好事,但是,我认为,如果不创新,是会影响自己诗艺的进展的。其实,作为诗人,就应像一块海棉,把一切好的艺术表现手法都吸纳进去,融汇进去,然后再根据自己的美学追求和个人境界、性格特点,精心打造具有自己个人风格的诗歌作品。未知黄兄以为然否?
2005.1.17
附:黄迪声诗歌精选(16首)
□黄迪声
旅过荒原
蓝空中那一轮透明的月
是浸润荒原的一滴泪
马蹄是荒原的手指
弹奏生命艰涩的乐曲
荒原的地下水汩汩奔流
你感到血液在干燥的皮下狂涌
当绿色的生命在你身边灿灿展现
你正思考了生命的归宿
旅过荒原 心中所有的荒凉正在失去
而嫩绿的树 正蓬松长起
树林
昨夜的星辰
落为树初绽的叶子
曾经的风
已变成了枝条的坚硬
因为是树
河流相伴
因为有鸟鸣
树林无声
我的思绪从流水
走向叶子
我发现了
泥土与阳光绿色的亲近
更高处
阳光依然热情无限
温暖和生机
弥漫了整个天际
山 地
奇峰突兀在弥漫的雾之上
穿透了黎明的思绪
在光亮之下 山峰镶镀着金边
象超度的哲夫或者佛像
白云起落在黛色的松林之间
流水的身影在风中隐约无定
磐石的身世之后
脚步和追寻都踪影皆无
在山地 目光为群蜂屡屡击回
伟岸的感觉充塞着我狭小的心灵
山花在石间凄迷地笑
我看到烈日闲逛其中
远方可是海──那低凹的阴柔之处
在这山地 我希望看到游鱼
可是飞鸟总是如此劳顿无定
没有鱼的惬意和轻松
麻 雀
落雪的夜晚 麻雀是一枚叶
长在冬天的树上
长在月光里 很清晰
——没有美丽 只有寒冷
几寸厚的羽毛就可抵挡这样厚的寒冷吗
我常常为麻雀担心
麻雀此时肯定无梦为觅食它已很疲
惫
它所拥有的夜晚,质量就是睡眠
麻雀肯定想来年春天它要下蛋
它要延续那些褐色羽毛的生命
麻雀在树上 没有温暖的家
麻雀的温暖不在羽毛 在信念
我很关切麻雀 我奢想与之交谈
我想,我们一定会是知已
可是麻雀太疲惫 我喊不醒它
在温暖的屋里 我愧泪如雨
《诗经》
这个远古文化村落,
户数三百多家,
服饰无非三种:
风一种;
雅一种;
颂一种;
有许多人在伐檀;
有伊人在水一方;
有恼人的事,
也有喜人事。
这里面的每一个
都带着诗的祖宗的模样
招待你的最高规格
或许就是在蒹葭边上
讲述白露为霜……
华彦钧
在屏幕上
你的乐曲被演奏者随意模仿着
远在你的心境和意境之外
模仿者姿态俨然
吃力地向你的心靠近
柔弱地女子在漠然伴舞
很箱你的盲眼看不见
一些刀光剑影
我无心留意这一切
举目望远
我看到了你当年
像太湖一样波光涟涟的凄苦
和单薄孤独的身影
其实当初
你二胡之声的周围什么也没有
单调得只有哀婉的叹息
既使你屋外的树
当初也秃秃地掉光了叶子
渔人
汉子们宽广的胸 抒发力量和渴望
奋勇地前进 斩杀单调和寂寥
用意念的网 捕捞阳光和希望
呵!那女人的暖炕似的叮嘱
在身后象浪一样激起
又浪一样地消失
成熟就生长在海水里
银亮的鱼回报阳光
——代替植物之绿
汉子们在细心静听
水下的网是千万张镰刀
正象割麦一样收获
不知今夜的海上 鱼儿有多少离别
不知遥无踪迹的岸上
那里是否还在亮着灯光
玉米
玉米
在洁净的场院堆积
夕阳中的天与地
是它们依托的芳唇
玉米
金黄晶亮
在一片片绿色的帷幕里
轻嚼着一根根阳光
将岁月的芳香咽进乡村的肚里
我愿是玉米
依在乡村的唇边
将平淡无奇的岁月咀嚼
然后将营养
送进乡村的肝里
把瘦弱的乡村喂胖
枝丫丫
黑黑的轮廓
淡淡的天空中清晰的抽象
蝉的翅膀展示的脉络
一声叹息冻结了午夜的月光
永远不会象落叶随意被删节
叶子的情节又会点缀其上
作为主题 就这么存在着
那繁荣的 总会被完善
一年又一年 窗上的枝丫丫
你都如此粗壮——更不用讲树干了
陶
你曾是一捧再也熟悉不过的土
你的身世普通的常让人熟视无睹
甚至在开挖你的时刻
你寻常的容颜
常常让我单调得去回忆往事
上帝和丘比特
是高超的烧陶手
我们接受的技艺
在不知不觉中
象我们不知不觉已到来的青春
那些寻常的火
那种不寻常的炽热
使你失土为陶
你迷人的风韵因之牢固
你深切的情感因之凝重
美丽的流转的花纹
精妙的内涵流韵
让我不敢相信
土的真正含义
陶呵 真情的烧陶者
会掬捧你 在永恒的心上
海与沙
我曾经骄傲
是你尖圆的舌漫过的沙子
为了那份甜蜜
我—曾经一块缜密的岩石
为你酥碎为沙子
在你清纯的心间探听心事
可是今日
你一去千里
仿佛是一日之间的沧海桑田
你依然是从前的你
可是我却难以找回自己
你距我何其遥遥
我只缘思念的纤丝
攀援着
去靠近你狂潮涌荡的梦
E-MAIL:huangdisheng@163.com
电话:0532——7576282
黄迪声更多作品:
=
邂 逅
凝视着你的眼睛
星星掉了一地
三叶草长出了鲜嫩的叶子
彩色的灯光幻化了思绪
你的甜笑像苹果,
恶作剧般地突然掉落
惊得雪原上
划过了一只飞狐
走出梦境 这花朵般丛生的
是你洁白的牙齿
一个让人晕眩的红色宇宙
容纳了我陌生之船的飞奔
你扯住了我的手指
走向草地 走向力量和呼吸
我恍然感到
在花朵盛开之后
甜甜地走来了母亲和孩子
家园
在化石蝉翼般的透明里
炊烟依然在袅袅升起
原始的声息抖动在天地里
一株桃花正得以培育
那时桃花尚未开放
而家园却已闻到了桃花盛开的芳香
老黄牛踱步在记忆里
周身披满初春里盛开的苦菜花
金黄的花朵让阳光梳扮得美丽
乡村的少女蹒跚在月光里
以一种久远的思念
将初春的柳丝做成项链套在颈项
我热爱这炊烟升腾的家园
汗珠是家园的种子
每岁细细地种 每岁丰硕地收
这些种子的收获芳香无比
陶醉了爷爷 我和我的子孙
秋天的眼睛
初冬的雪
将这一切草草得遮埋
秋天就突然不见了
虽然最后的红叶还留在心中
秋天的眼睛呢
那同海一样蓝的天
那同乳房一样迷人的果实
还有那些透着风韵的秋衣秋裤
我已经找不到你
寒风让这天灰蒙蒙的
我的目光追赶着逃入墙角的叶子
苦苦得寻找着你的眼睛
我逆风而走
心蒙受着这透明而刺骨的寒冷
我只看到你洁白的云朵在远处飘着
那是我熟悉的你眼睛里的荷花
失去你我就注定走入冬天
我并不是惧怕冬天
我苦闷得面对着
只是找不到了你的眼睛
感受胶东
季节从海上爬上来 咸得味道
浪花在玻璃窗上悄然开放
丘陵的姿态总是波浪一样有序
平原 是满载金色的大船
胶东 咬一口 辛辣的大葱味
地瓜在热炕上睡觉
花生在瓮里醒着
虾浆像隐士——因为味重而躲在坛子里
大海 是夜晚疯狂而欢乐的迪厅
群山 是一部《水浒》原著
——有海就有抒情和浪漫
——有山就有辽阔和壮观
高梁红在深秋
地雷曾经响在黎明
刀鱼收在仲春
耐冬花开在深冬
胶莱河水泡软了煎饼
老酒灌醉了琵琶虾
鱼在畅游
大沽河在静静流淌
狂浪没不了
雨雪遮不了
亿万年
崂山昂首 田横岛依然
秋 天
因为有了结果
一切越来越被看的清晰
突起的丘陵是一些喜悦
阴沉的沟壑池塘是略略的失意
心成熟了
艳丽的花朵都已经走远
叶消失了
枝条却丰腴地在月下展现
在这个秋天
我和老榆多情地站在一起
曾经四季分明的心灵
越来越变得沉静
天地逐渐开阔
苍天逐渐辽远
无论是失望或者希望
秋天总会这样来临
秋天 华北的秋天
系着一行大雁
沿着山脉的走向
悄悄地寂寥 静静地走远
相关资料:
[作者简介]黄迪声,1968年生,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写诗十余年,潜心如蝉,鲜少喧嚣和炒作。1996年他的诗歌《旅过荒原》与伊沙一起获第三届全国“路遥青年文学奖”诗歌最高奖,并因“一首十行诗获奖金5000元”而引起过文坛和媒体的广泛关注。2004年12月,受网友邀请,他开始涉足网络。
[黄迪声诗观]诗人,应该有一定的文学功底。好的诗歌先要让人读懂,读后又让人心灵触动、颇有所得。我遵循传统胜过莫名其妙的所谓创新,因此一直在躲避玄虚或非艺术的华而不实——当然我更拒绝呆板、媚俗和伪诗。
黄迪声通联:
E-MAIL:huangdisheng@163.com
电话:0532——7576282
标签: 描写冬天景色优美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