佯装抒情——我读《抒情年代》

哈哈库 29 0

  第一次怀有目的来读书,感觉很累,脑袋里也是一片空白,没有记住任何东西,没有产生任何想法,丝毫没有阅读的乐趣。于是,索性不再阅读,凭借以前的印象来写这本书的书评。

  严格地讲,这不是本书。这篇文章是发表在《收获》2001年第三期的作品,是长篇小说。看了以后很是喜欢,所以一直期望能发现她的单行本,但是直到现在也没有看见,很遗憾。为了自己阅读的需要,我复印了整篇小说,请印刷厂的老师帮我装订,成了现在的书,一直带在身边。为了表达的需要,我就索性称她为书吧。

  只所以做这些,是因为我认为这应该是2001年的最佳长篇小说。不知道是我的认识有缺陷还是别的原因,我也从来没有发现有她获奖的消息。

  作者潘婧,经历过那个特别的时代的女子,一直在沉默地生活。我不知道她沉默的确切原因是什么,我想以她的才华,完全可以比现在的很多所谓的什么作家出色,但是她没有出名,她选择了沉默。或许是因为经历了那个年代。从那个年代多来的人,几乎都是精华。话虽然有点绝对,但是并不过分。潘婧,虽然我没有见过她其他的作品,但是她给我们留下了《抒情年代》,这已足够。

  诗是小说一条明显的主线,贯穿始终。小说是以诗歌开始的:

  诗————

  那冷酷而又伟大的想象

  是你在该做着我们的生活

  ————芒克:〈十月的献诗〉1973

  他们的不幸,来自理想的不幸

  但他们的痛苦却是自取的

  他们是误生的人,在误解人生的地点停留

  ————多多:〈教诲〉1976

  这两首诗奠定了整篇文章的基调,前者说的诗,后者说的是人。

  小说分为三大部分:湖、小屋、撕碎的结局。

  开始我不明白她在前两个标题都用了自己经历的事物的情况下,后一个为什么换成了动宾结构的短语,多次阅读后我知道,这是必然的结局。

  湖,湖,湖。湖是平静的,宽阔的,一望无际的,这里蕴藏了作者开始对生活的无边崇敬。一次次的打击以后,我开始现实,终于为自己的感情和人生找了一个小小的落脚点,小屋出现了。再次伤害,我终于离开,痛苦,痛苦,我经历了,终于决定,终于选择离开,选择了伤害,于是有了撕碎的结局。

  前两部分写的很长,第三部分结束的短促而又坚决,我想这就是作者心路的历程。

  小说开始了,冲突却没有看见。这本书的冲突是十分激烈的,但是却处理的十分委婉。通篇以一种平静的笔调完成,一个个悲剧式的人物展现在我们面前,如同那个灰色的年代。我,姗姗,我的父母,N,J……。人物的出现,没有任何征兆,也没有任何铺垫,突然的出现,突然的消失,象那个年代一个又一个突然的事件。到现在我才知道小说是可以这样表达的。

  书里始终都没有离开诗的影子。“诗歌是由伤害和梦想产生的”,“我”的男友N是个诗人,我与N的相识是因为都喜欢诗,喜欢上N的诗以后我开始爱上N。N的生活同诗一样充满浪漫的色彩,他不断地在脑海里虚构美好的意象,一次次地堆砌,一次次地破裂。N终于不在写诗,我们的爱情结束了。

  时代的伤害,感情的伤害,互相的伤害,互相的背叛,终于导致毁灭。

  我曾想,小说是大众化艺术,是最通俗的文学。但是这篇小说让我有了另样的理解:诗一样的语言,哲理的句子,散乱的章节,跳跃的思维,内在的清晰的思路。说真的,清晰的思路是我多次阅读的结果。再读过多次以后我终于明白她的表达,我终于明白她的思想,我终于知道她要说什么。

  看完这本书以后我开始了长时间的自卑,很久一段时间我不曾写过任何东西,我失去了写字的欲望,因为我不能写的如此富有思想。

  文中的句子是很经典的,是作者经历与思想的高度凝聚。沉重的年代,悲剧的事件,作者却选择了这样充满诗意的书名————《抒情年代》,或许是反语吧,或许应该是佯装抒情吧。

  说了这么多的优点,我也想谈一下她的缺点。小说的语言过于简练,思维跨度过大,这使书阅读起来有很大的困难。如果这只是写给一部分人看的书,我想她失去了她存在的意义。

  我的这点东西肯定受了她的影响,注定要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得写,或许大家也不知道我要说什么。

  总的来说,这部小说还是不错的,我想有机会大家可以找来一看。

  ps:最近忙与考试与复习,没能仔细地锤炼,就这样交作业吧,呵呵。希望理解。

亿唐文学

佯装抒情——我读《抒情年代》

标签: 抒情的句子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