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书交流]水边的抒情诗人

哈哈库 28 0

我是逐渐喜欢上沈从文的。他不是那种一下子就抓住你的作家。他是一堆没有过高火焰的碳火,静静燃烧却永不熄灭。他所给予的不是短暂的灼热,而是持久的温暖。他不是一个哗众取宠的作家,他用自己的心灵写作。用汪曾祺的话说,他是一个水边的抒情诗人。

   这是一个伟大的作家。他有自己独特的美学抱负和价值取向。他知道他的追求是孤独的,这个表面温和的人,在散文《长庚》中写道:“我正感觉楚人血液给我一种命定的悲剧性”。他明白他的命运。

   他写他的“湘西”。那是他心中一个美丽的伤口,他所有的触及到最后都是一种轻轻的抚摸。与哈代的“威塞克斯乡村”和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塔法县”不同,他的湘西不象两者那样拥有那么充足那么强烈的现实的阳光。他不愿象福克纳在《喧哗与骚动》中那样,在作品的最后写下那种直白有力的句子:“他们在苦熬”。他把他的湘西当成内心深处的一个梦。所以,在他的《长河》中,他最终还是忍不住用手把现实的阳光悄悄摭挡了一下。而他的《边城》,则是一个纯粹的梦境了。他的世界充满了更多的诗性的月光。

   在对美和生命的感受能力及敏锐程度上,沈从文让我想到了川端康成。从这方面来看,两位作家非常相似。但在这两位作家的作品里,美和生命价值的最终走向到后来却又是分道扬镳的。当然,优秀作家都有各自无可替代的独立性。在川端康成那儿,对美和生命的愉悦欣赏随着叙述的深入,最终走向了虚无和幻灭。在这儿,我指的是川端康成的代表作《雪国》。在这篇作品的结尾,叶子死去,岛村离开,驹子则留在命运无可改变的悲伤中。而在沈从文的代表作《边城》中,字里行间则始终一往情深的弥漫着对美和生命的怀恋`咏叹和惆怅:那个最后成为翠翠生命的寄托和期盼的傩送二老——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川端康成的背影似乎更遥远,更缥缈;而沈从文是一只风筝,他飞翔,但他的那颗心则总是紧紧系在世尘的土地上。所以,沈从文笔下的风景总是或浓或淡的带一抹世俗的欢快色彩,川端康成的则比较幽冷,有时纯粹是一种内心的声音。川端康成对世尘冷眼旁观,沈从文对世尘则悲悯抚爱;川端康成对这个世界是拒绝的,沈从文对这个世界是容纳的;川端康成后来在生命的最后节段选择了弃世,沈从文在生命的壮年改弦易辙,在无言的沉默中最终活了下来。

   从沈从文的生活阅历上看,不经任何虚构,他的生活本身就是一个跌宕起伏充满悬念的故事。看看《从文自传》中的“清乡所见”`“怀化镇”`“一个大王”等章节吧,杀头`奸尸`强盗`女匪,离奇古怪,他所耳闻目睹之事是如此之多,稍加铺排无一不是一部部长篇传奇。还有他的另一部杰作《湘行散记》中的《五个军官和一个煤矿工人》`《老伴》等文章,也无不天然具备一副好小说的轮廓骨架。对于一个平庸的小说家来说,也许早就不自觉的把这些生动素材不加选择的利用起来了,但沈从文的天才使他舍弃了这些。他只是牢牢抓住文学中最本质的东西:生命意识。他是传统的。他的小说有种中国传统文学中一脉相承的抒情性。他曾说,“有人用文字写人类行为的历史,我要写我自己的心和梦的历史(见其散文《水云》)。”这就使他的小说成为一种纯粹的自觉的抒情。他最大可能的舍弃了小说中那些无关紧要的枝枝叶叶,他舍弃了小说传统叙述中的故事因素。在他的艺术世界里,只有当故事成为生命的一部分时,故事才有意义,否则,故事只是一种停留在感观层面的毫无意义的刺激。从这方面来看,他又是现代的了。

   通过他的作品,我们感到文学的最高境界不是清晰,而是混沌。这点与哲学不同。文学所要求的,不仅含蓄,而且含浑。毫无疑问,沈从文的存在发展和拓宽了我国小说的历史。

   他有一篇不大为人所道及的小说:《静》。这篇作品朴素`优美,散发着一种难以言传的美好品质,就象作品中所描写的那个南方的春天。他一直在不动声色的叙述着,叙述的节奏非常舒缓,而实际上人物的命运却正悄悄走向广漠的未知。作者在文中通过一个叫岳珉的十四岁小女孩的眼睛描写了某个南方小城某个上午的春日景象。在对这种景象的精雕细刻中似乎附带的介绍了小女孩一家的情况:母亲`大嫂`姐姐`姐姐的五岁儿子北生,还有一个叫翠云的小丫头。一群弱女和一个幼男。他们在兵荒马乱的逃难途中搁浅在这儿,钱已不多了,母亲又生病。一种不祥的命运气息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缓缓飘散。在这种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困窘中,于是,一家子在强颜欢笑中对两个男人(女孩子的父亲和哥哥)产生了强烈的期待。这其实可以看作是一篇关于期盼和等待的小说。

   与对风景的精心刻划不同,在这篇小说中,对于这一家人物的叙述,作者的态度似乎显得漫不经心和平静如水。但在作品的最后,他却用突兀的笔触告诉我们:其实这个女孩子的父亲已经死去了!只到这儿,我们才知道这原来是一个“可怜无定河边骨,尤是春闺梦里人”式的故事。

   让我们拿《静》和海明威那篇经常为大家津津乐道的《白象似的群山》来作以比较。显而易见,我们可以看出这两篇小说在叙述之外的故事空间都异常宏大。从小说中的时间上看,这两篇作品所写的都是一个不长的时间段。一个是一天中的一个上午,一个是侯车前的几十分钟。而《静》的底蕴则更为丰厚,《静》通过对“此时”人物境况的叙述来展现“彼时”人物的命运;《白象似的群山》则通“此时”人物自身的对话来叙述人物“彼时”的故事。由此可以看出,海明威这篇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更多的是故事,而沈从文这篇作品背后所蕴含的则更多的是抒情。

   这就是沈从文,这个水边的抒情诗人,他总是用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温柔力量,悄悄浸润着我们的心,让我们一点一滴的陷入他善良灵魂的包围。

标签: 抒情的句子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