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千三百七十一帖 读《茅盾散文选集》

哈哈库 58 0

  读书破万卷•《茅盾散文选集》(2371)

  《茅盾散文选集》,散文集。茅盾著。林呐,徐柏容,郑法清编。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出版。作者事迹参见《读书破万卷•<子夜>(2181)》。

  《茅盾散文选集》为”百花散文书系”丛书现代卷之分册。共收入茅盾1925年到1949年的59篇散文。

  茅盾从1916年开始从事文学活动,在漫长的60年中,创作了大量作品,无论是小说、散文或是文艺论著,都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熠熠发光的珍品。

  茅盾的散文创作开步很早,早在“五四”时期,在他倡导文学理论、评介外国文学作品的同时,便写了为数众多的“杂感”、“随感录”;稍后,在进行小说创作的时候,仍以“速写”、“随笔”等名目,为报刊撰写了大量散文。30年代,就有不少读者认为茅盾的散文是“认识人生,学习写作”的最好课本。今天,阅读和欣赏茅盾散文,不仅可以对过去的历史重新获得“诗情的领会”,也是加强文学修养,也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散文创作所必需。

  在茅盾的整个文学生活中,散文是他的重要创作内容之一。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园圃上,他留下了大量芬芳锦簇的散文鲜花,散文先后结集的有:《宿莽》(1931年)、《茅盾散文集》(1933年)、《话匣子》(1934年)、《速写与随笔》(1935年)、《印象•感想•回忆》《白杨礼赞》《生活之一页》(1946年)、《脱险杂记》《苏联见闻录》(1948年)、《跃进中的东北》(1958年)、《茅盾散文速写集》(1980年)等。

  1935年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中说:“茅盾是早就在从事写作的人,唯其阅世深了,所以行文每不忘社会。他的观察的周到,分析的清楚,是现代散文中最有实用的一种写法,……中国若要社会进步,若要是文章和实生活发生关系,则像茅盾那样的散文作家,多一个好一个,否则清谈误国,词章极盛,国势未免要趋于衰颓。”这段话,一般的散文研究者包括茅盾自己,都认为确切地评价了茅盾散文的独特价值与特色。

  茅盾从一开始创作,就奉行为人生的主张,他从不把自己的创作束之于艺术的高阁,或者低徊沉吟于“身边琐事”,“未尝为要创作而创作—换言之,未尝敢忘记了文学的社会的意义”(《我的回顾》)。他并不认为散文小品的创作可以脱离时代和社会,追求什么“雅兴”和“性灵”,他在《关于小品文》中写道:“专论苍蝇之微的小品文”,“在‘高人雅士’手里是一种小玩意儿”,“将成为某些人的避世的桃源”。他还在《小品文和气运》一文中批判了“论语派”的“性灵”说,指出:“主观超然的性灵客观上不过是清客身份。”他以为“特殊的时代常常会产生特殊的文体”,散文小品的流行,“有它的社会要求”,“在‘志士’手里,未始不可以成为‘标枪’,为‘匕首’。”这些言论,可以看做他从事写作的旨趣,也是我们认识茅盾散文的出发点。茅盾散文和“中国名士风”、“外国绅士风”、“隐士风”等是迥不相同的,他的散文的现实性和战斗性,正如阿英指出的,在中国,“除茅盾、鲁迅而外,似乎还没有第三个人”(《茅盾小品序》)。

  这本集子里所选的散文基本上反映着茅盾生活的时代和社会的前进轨迹,体现着作者思想的历程。

  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过程,也就是人民群众不断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斗争的过程。1925年,全国范围内激起了大革命的风暴,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上海工人,首先向英日帝国主义展开猛烈的斗争,著名的5月5日、5月30日的反帝斗争事件,首先在上海南京路上爆发。血震醒了全国人民,血也洗亮了作家的眼睛。茅盾这时很快写了《五月三十日下午》,描述了惨案发生半小时后南京路的情景。“一面是庄严的斗争,一面是荒淫与无耻”。作者以辛辣的笔触,勾勒了绅士太太们的丑态,愤激地并且满含着对工人斗争的无限敬意地写道:

  谁肯相信半小时前就在这高耸云霄的“太太们的乐园”旁曾演过空前的悲壮热烈的活剧?有万千“争自由”的旗帜飞舞,有万千“打倒帝国主义”的呼声震荡,有多少勇敢的青年洒他们的热血要把这块灰色的土地染红,谁还记得在这里竟曾向密集的群众开放排枪!谁还记得先进的文明人曾卸下了假面具露一露他们的狠毒丑恶的本相!忘了,一切都忘了,可爱的驯良的大量的市民们绅士们体面商人们早把一切都忘了!

  于是作者发出了“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复仇誓言。接着作者又写了《暴风雨》,热情洋溢地从正面歌颂了人民群众斗争的精神,是5月31日爱国群众在上海南京路继续游行示威的一篇实录。

  一个作家的思想总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变化而起伏消长的。第一次国内革命失败后,茅盾于1928年夏天离开祖国,避居日本。这时期他的思想情绪矛盾苦闷。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是真实地去生活,经验了动乱中国的最复杂的人生一幕,终于赶到了幻灭的悲哀,人生的矛盾,在消沉的心情下,孤寂的生活中,而尚受生活执着的支配,想要以我的生命力的余烬从别方面在这迷乱灰色的人生内发一星微光,于是我就开始创作了”(《从牯岭到东京》)。他这时除了创作《幻灭》、《动摇》、《追求》等小说外,写了散文《叩门》、《买豆腐的哨子》、《雾》、《虹》、《速写一》、《速写二》、《严霜下的梦》等。这一组散文流露了不少怅惘的滋味和幻灭的哀伤,它是借生活的窗子,看取那个时代生活的侧面,如《买豆腐的哨子》,作者从那“低叹暗泣似的声调”和“心的哀诉”中,似乎读出了无数的文字:

  我猛然推开幛子,遥望屋后的天空。我看见了些什么呢?我只看见漫天白茫茫的愁雾。

  接着在《雾》这篇散文里,表达了同样的情怀。这种低沉、消极的情调,和中国大革命失败后的社会现实有关,阿英在《茅盾小品序》里说得对:“茅盾的《叩门》、《雾》一类的小品,当然是还不够那样的精湛伟大,但这些小品,正象征了一个时代的苦闷。”然而茅盾毕竟是执着现实,追求光明的,他对于“抹杀一切的雾”的诅咒,对“虹一样的希望”的伤心,正是反衬对未来的探求与期望,正像作者在《雾》中表白的:“既然没有杲杲的太阳,便宁愿有疾风大雨,很不耐这愁雾的后身的牛毛雨老是像帘子一样挂在窗前。”

  到了1934年,差不多在同一年内,作者写了《雷雨前》、《黄昏》、《沙滩上的脚迹》等散文。这组散文表现了作者积极探求、勇敢进取的思想,更表示了对革命的殷切向往和热烈期待。这组散文是茅盾思想和创作发展演变的一个转折的标志。

  《雷雨前》开头以雷雨前闷热难忍的窒息空气,象征国民党统治下的黑暗现实;然而人民革命终要突起迸发,“象有一只巨人的手拿着明晃晃的大刀在外边想挑破那灰色的幔”,但“幔比前加倍厚!天加倍黑!”而且出现了苍蝇、蚊子等帮凶,这象征着白色恐怖对革命的反动。革命者不畏强暴,加倍搏斗,“幔外边的巨人一下子把那灰色的幔扯得粉碎了!”最后作者以高昂之情喊道:“轰隆隆,再急些!再响些吧!让大雷雨冲洗出个干净清凉的世界!”这简直象高尔基的《海燕》一样,预示着革命暴风雨的即将来临,充满着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黄昏》以同样的基调讴歌疾风暴雨的斗争。“不单是风,有雷!风挟着雷声!海又动荡,波浪跳起来,轰!轰!”这多少传达了必将兴起的中国人民革命风暴的威力和气势。

  《沙滩上的脚迹》用象征的手法,异常生动而又深刻地写出主人公迂回前进,决心进取的艰辛历程。“夜的国”,“青面獠牙的夜叉”,“妖娆的人鱼”。凡此种种,都象征成隐喻着30年代黑暗统治的中国社会。但在昏暗的鬼气阴森的天地中,“他”是那样充满了行动的力量和勇气。“他觉得愈加有把握了,等天亮再走的念头打消得精光,靠着心火的照明,在纵横杂乱的脚迹中他小心地辨认着真的人的足印,坚定的前进!”茅盾很看重这篇散文,不止一次提醒读者注意把他在其中寄托的思想,这种心境同样在《冬天》里也有所表现。严冷扑不灭自己的希望。他坚信:“冬天的寒冷愈甚,就是冬的命运快要告终,‘春’已在叩门”。

  茅盾思想的转变,使他更自觉地向现实主义推进。关于这种变化,阿英曾指出:“大概是由于作家本身的发展,在一九二八年写了这些散文诗似的小品的茅盾,到四年后,是以另外的一种小品文家的姿态呈现了。在前期,从他的小品里看去,他还是一个旧的诗人,我们很难以呼吸到一种新的气息,无论在内容上,抑是形式上。第二期的小品文却不然,他已经不是那样的苦闷忧郁了,对于事件的分析与了解,已不像前期的那样‘模糊的印象’,他是试用着新的观点在考察一切了。”郁达夫在《<散文二集>导言》里也说:“试把他们前期所作的小品,和最近所作的切实的记载一比,就可以晓得他如何的利用他的所长而遗弃他的所短。”《“现代化”的话》、《故乡杂记》、《乡村杂景》、《香市》等散文,都能说明茅盾视野的扩展,题材的广泛,,而且他不单是为了创作去体察生活,已经满怀着同情,深切关注着国家和民族的悲惨命运。在这些散文里,写了美日资本对中国金融的操纵;美国棉麦对中国工业的侵袭;日本商人对中国工厂的控制;还有公债市场的拼死搏斗;酒馆舞场的纸醉金迷;农村经济的凋敝衰败。一幕幕烦嚣愁闷的景象,一幅幅骚动不安的图画。在浓重的经济暗影和极端腐败的政治下,文化必然堕落,精神一定崩溃。《我们的文体》和《狂欢的解剖》等篇章,又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时代和社会生活。

  这时期茅盾所写的散文除了本身的艺术生命外,还是《子夜》、《春蚕》、《当铺前》、《林家铺子》等小说的印证和注脚。他的散文和小说交相辉映,一起构成了30年代中国社会生活的艺术图画。

  抗战时期,茅盾的散文创作紧密地配合了梦中反侵略的神圣大业。在《站上各自的岗位》一文中,茅盾说:“我们的武器是一支笔,我们用我们的笔曾经画过民族战士的英姿,也曾经描下汉奸们的丑脸谱,也曾经喊出了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的同胞的愤怒,也曾经申诉着四万万同胞保卫祖国的决心和亟不可待的热忱,而且,也曾经对日本军阀压迫下的日本劳苦大众申说了他们所应做的事,寄予了兄弟般的同情。”这些方面正可以概括茅盾这一时期散文创作的内容。

  《炮火的洗礼》、《不是恐怖手段所能慑服的》等文,热情讴歌了人民的抗日伟力,赞颂了抗敌将士的英姿。“四万万人坚决地沉着地接受炮火的洗礼了!四万万人的热血,在写出东亚历史最伟大的一页了!无所谓悲观和乐观,无所谓沮丧和痛快,我们以殉道者的精神,负起我们应负的十字架!”这样决断的语言,传达了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奋起抗日的决心和勇气。《记孩子剧团》写了这样一个特写镜头:

  高桌上躺着全团最年幼的小弟弟,被窝盖的好好的,另一位小朋友在旁边照料他。全室中只他睡高铺,因为他病了。我走近去抚着他的秀发,问他道:“吃过药么?想家不想?”

  “吃过了。不想家。”他回答,他的漆黑的眸子朝我紧紧地看着,他的神情多么凝重而又怡然。可爱的灵魂!

  “孩子剧团”是抗战的血泊中产生的一朵奇花!

  在茅盾的笔下,形象跃然分明。给我们看到眸子的希望,胜利的未来。这类散文格调明朗热切,说明茅盾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写作,放射着革命现实主义的新光辉。

  除了反映“八•一三”战争前后上海的真实生活外,还有涉及当时大后方的社会现状的散文。原来收在《见闻杂记》中的《兰州杂碎》、《“战时景气”的宠儿—宝鸡》以及后来写的《新疆风土杂忆》等,从一个广阔的范围内反映了40年代抗战后方国统区的黑暗社会的种种情景。这里既写自然风光,又画人情世态,既是民族风土杂忆,又有现实生活写照。至于《雨天杂写之一》、《谈鼠》等,抨击国际法西斯的暴行,暗讽蒋介石统治的罪恶,都剸骨入刺,发人深省。这些是茅盾议论性散文的代表作。

  1940年,茅盾从新疆归来访问了革命圣地延安。那“新的人物,新的世界”一进入眼帘,就唤起了作家壮美的情怀,他写的《白杨礼赞》和《风景谈》不仅在当时脍炙人口,而且成为以后历来的语文课本的范篇。这两篇文章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占据了独特的地位,标志着茅盾的散文创作进入了一个新天地。

  《白杨礼赞》借物喻人,礼赞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北方敌后坚持抗战的英雄人民。作者在这里以浓郁的情思,敏锐的洞察力,发掘了客观事物的内涵,在平凡中揭出不平凡,创作出比现实生活更高更完美的艺术境界和独具生命的形象。因为在具体的叙述中灌注着丰满的感情,使人立刻就能从刻画抒写的自然景物中,感受到意在言外的时代气息和革命精神。作品写道:“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觉得树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这就是《白杨礼赞》深远的题旨。

  《风景谈》的描叙更加开阔,整篇散文充满着新生活的诗情画意。“静穆的自然和弥漫着生命力的人,就织成了美妙的图画”。而作者就是一个高等的画手,黄土高原的奇丽景色,种田人劳动生活的剪影,两个革命战士的英勇形象,通过带有姿色和韵味的语言文字—生动地表现出来。两篇散文说明作者从革命中发现了诗意的美,从而带来思想和艺术的升华。

  茅盾散文中有不少人物素描,如《马达的故事》、《记Y君》、《不能忘记的一面之识》、《忆冼星海》等,或细写人物的音容笑貌,或捕捉一刹那的印象,都画出了中华民族优秀儿女们的面影,给人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从茅盾的全部散文创作中,既可以看到作者思想发展脉络,同时折射出时代演变的征候,也反映了作者不断探求的艺术功力。

  茅盾散文的艺术成就首先是内涵的深厚和风格的多样。茅盾的散文多数虽是“诗一样的小小人生的剪片”,但放射出的却是深泽、润厚的光辉。他的单篇散文,有时虽表现的某个生活片断,或是一己情绪的反映,但写时调动了整个生活积累来充实它,蓄贮了众多的现实感受来抒发它。我们读屠格涅夫的《斯芬克司》(Sphiax)。会感到这是一篇旧俄罗斯被压迫民众生活的象征诗;而我们读茅盾的《雾》、《叩门》等,同样会意识到这是在抒发时代的苦闷。30年代后的茅盾散文,视野更加扩大,题材更加广泛,内容愈益充实、丰盈。像《故乡杂记》和《见闻杂记》等,笔触涉及到都市、农村以致广阔的大后方。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社会人民大众的苦难生活,都以真切的形态呈现着,简直可作史诗来读。而《劫后拾遗》、《归途杂拾》、《脱险杂记》所记的一段经历和生活,如果不经作者捡拾缀合,就有失落的危险,从文献保存的价值来说,也是现代革命史和政治社会文化史不可多得的资料。“唯其阅世深了,所以每不忘社会”这一特点深化在他的每一篇散文里,读茅盾的散文。首先感到的就是内涵的无比深厚。

  茅盾散文的艺术风格总的说来是:深沉精细、劲健爽朗。但它在表现题旨、叙事状物中又能回黄转绿、掩映多姿,呈现着多样的变化。如早期散文多用象征手法,构成幽丽朦胧的意象和境界。后期散文里写实成分增强,转换成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虽以记叙为主,但议论抒情渗透其中,而且做到叙中加议,议中有叙,理中见情,寓情于理。议论带情韵以行,记事有形象印证,因而又独标了一种娓娓有致,刚柔相济的散文风格。40年代写《白杨礼赞》,虽又回复使用了早期写作的象征手法,但格调明朗高昂,诗意充溢磅礴,完全焕发着新的时代气息和革命精神,这说明作者风格的进展和艺术的成熟。

  其次,章法的整饬与布局的严谨。散文要傲,但“形散而神聚”。笔调轻灵变化而又不是无所依归;想象奔驰放纵而要注意克制约束。名家写作都深得此中辩证的法旨。在现代散文作家中,我认为茅盾的作品最是严谨修整的范例。1934年11月茅盾在《太白》第1卷第5期上写了《天窗》一文。作者只是从乡下的房子上开的一个天窗展开描叙。先从平平实实的介绍开始,说到儿时对“天窗”的有趣感受,接着进入广阔丰富的联想,文笔恣肆汪洋,意象物象叠出,赞叹中激荡着热烈的感情,议论时开拓无穷的遐想,全文总共一千字左右。《天窗》虽是一个平平常常的题目但包含很深的人生哲理。在散文里,我们很少见到像他这样把哲理和平常生活融为血肉一体的艺术功力。至于章法严谨,条分缕析,有助于文思的表达,更是相得益彰的了。

  再说《白杨礼赞》,该文立意之高远,形象之鲜明,固属图貌写神之佳构,但是不过千余字的文章里做到结构严谨而又跌宕生姿,笔墨洒脱而又简洁修炼,却是不可多见的上乘之作,你看,开头的激越高昂,中间的铺陈直说,最后的高声赞颂,紧凑之中富有变化,再加之景色的变换和感情的起伏,波浪层生,峰峦叠出;中间几处赞美白杨树的句子,承上启下,使全文环环相扣,节节相连,而作品结束一句与作品开头一节回环照应,更加显出全篇布局之美。“看似寻常却艰辛”,写好一篇散文是很不容易的。难怪茅盾告诉读者,哪怕短短的速写或随笔,他每次写作:“都是一身大汗”。

  第三,文字的洁炼与语言的丰美。茅盾作品文字的精铸熟练与语言的丰富优美早已有口皆碑。有人评论说:“茅盾的散文,有些地方是言简意深,引人思索;有些地方又似精微的刻画,浓墨挥洒,现出动人的形象。这里,不独可见语式的变化,同时也表现了语言的丰富;这语言可以说是优美的,但又不失之浮丽。”他的“每一句精微的文字,都是形象的深化,诗意的浓染而显示着语言的姿色韵味”(孙中田:《论茅盾的生活与创作》)。这样的评论非常恰当。举《黄昏》一篇为例,也许我太酷爱和惊叹他的意境和文字的美,舍不得割爱,好在文字不长,全录如下:

  黄 昏

  海是深绿色的,说不上光滑;排了队的小浪开正步走,数不清有多少,喊着口令“一,二——一”似的,朝喇叭口的海塘来了。挤到沙滩边,啵嘶!——队伍解散,喷着愤怒的白沫。然而后一排又赶着扑上来了。

  三只五只的白鴟轻轻地掠过,翅膀扑着波浪,——一点一点躁怒起来的波浪。风在掌号。冲锋号!小波浪跳跃着,每一个像个大眼睛,闪射着金光。满海全是金眼睛,全在跳跃。海塘下空隆空隆地腾起了喊杀。

  而这些海的跳跃着的金眼睛重重叠叠一排接一排,一排怒似一排,一排比一排浓溢着血色的赤,连到天边,成为绀金色的一抹。这上头,半轮火红的太阳!

  半边天烧红了,重甸甸的压在夕阳的光头上。

  愤怒地挣扎着的夕阳似乎在说:

  ——哦,哦!我已经尽了今天的历史的使命,我已经走完了今天的路程了!现在,现在,是我的休息时间到了,是我的死期到了!哦,哦!却也是我的新生期快开始了!明天,从海的那一头,我将威武地升起来,给你们光明,给你们温暖,给你们快乐!

  呼……呼……

  风带着永远不会死的太阳的宣言到全世界。高的喜马拉雅山的最高峰,汪洋的太平洋,阴郁的古老的小村落,银的白光冻凝了的都市,——一切,一切,夕阳都喷上了一口血焰!

  两点三点白鸥划破了渐变为赭色的天空。

  风带着夕阳的宣言走了。

  象忽然熔化了似的,海的无数跳跃着的金眼睛摊平为暗绿的大面孔。

  远处有悲壮的笳声。

  夜的黑幕沉重地将落未落。

  不知道什么地方去过一次的风,忽然又回来了;这回是打着鼓似的:勃仑仑,勃仑仑!不,不单是风,有雷!风挟着雷声!

  海又动荡,波浪跳起来,轰轰!

  在夜的海上,大风雨来了!

  中外古今对海的描写不知有多少,现代作家中如冰心、巴金是描写海的出色高手。但茅盾这篇关于海的散文诗,所渲染的气氛,所刻画的形象,所激荡的感情,特别是有着声、色、香、味、触的语言,简直和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海涅的《哈尔茨山游记》、罗狄的《冰岛渔夫》、高尔基的《海燕》等作品并列而无愧。仅就散文而言,茅盾在文学上给我们后人的贡献也是永远不朽的。

  评:深沉精细劲健朗,回黄转绿多式样。掩映多姿富变化,幽丽朦胧出意象。

  章法整饬构严谨,议论抒情具形象。寓情于理韵以行,娓娓有致柔中刚。

  文字洁炼语言美,声色香味触心房。充溢磅礴风遒劲,诗意浓染味悠长。

标签: 描写冬天景色优美句子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